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
2019-11-01文/默示
文/默 示
冬天的塞外高原,寒气逼人。临近山西右玉县城,却有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县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园内,数十万亩松柏林铺开,绿色一望无际。站在园内制高点“丰碑”雕塑前放眼望去,县城和周边的村庄掩映丛中。
右玉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只有10 多万人的小县。近70 年来,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让这个曾经风沙成患的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天晴也,看红艳艳一轮朝日,绿油油一片林海。”“丰碑”雕塑底座上刻着《右玉绿化赋》中的这句话,是右玉县近70 年植树造林成效的最佳概括。
去年8 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右玉退出贫困县行列。右玉脱贫是以绿色发展理念,用特色种植、生态畜牧、文化旅游和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支撑起来的。
“10 亩板蓝根纯收入13000 元,4 亩山药蛋刨了上万斤。”李达窑乡黄家窑村村民周孝掰着手指算起今年的收入。村支部书记张宝军说:“去年村里种了230 亩板蓝根,今年扩大规模又种了530 亩,通过种植板蓝根,全村37户贫困户在2016 年就全部脱贫了。”
积数十年绿化植被,厚植沃土之力,右玉县全力发展以板蓝根、党参、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全县培育3 个发展潜力大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30 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 亿元中药材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沙棘果富含维生素,具有养胃、健脾、利肺等养生功效。右玉县曾为固沙种下的20 多万亩沙棘树,现在成了一大特色种植产业。在右玉县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沙棘汁、沙棘籽油、沙棘酵素等沙棘产品包装精美。
威远镇张千户岭村祥和岭上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负责人张宏祥说,他们打造的自由牧场已建成1.3 万亩的燕麦草、谷草种植基地和万吨牧草加工项目,园区内上万只羊无论是自由觅食期,还是饲喂期,都有了充足的饲草源保障。产业园里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右玉羊”,今年可出栏上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000 万元,带动周边村庄1000 多名农民致富奔小康。
“十山九无头,狂风遍地走”,右玉饱受风灾之苦长达数年。从风灾重地,到风电、光伏新能源基地,右玉近10 年来“追风逐日”的步伐越走越快,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百万千瓦。
右玉的实践告诉世人,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可以种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通过合理的利用最终会变成金山银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出这一理念的有效实现途径。这既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绿水青山的极端重要性,全力保护恢复绿水青山,又需要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坚持科学利用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越用越多、越用越好,努力走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植树造林种出绿水青山
20 世纪70 年代末,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右玉作为重点县,抓住机遇,提前2 年完成一期工程,植树造林面积由不足40 万亩猛增到120 余万亩。为解决苗木短缺问题,时任县委书记常禄发动县乡村大力建设苗圃基地,培育针叶树品种达十几种。针对造林人才短缺问题,常禄从干部里选教员办起林校,2年时间培养出50 多名林业人才。
正是因有张荣怀、常禄等领导干部坚持不懈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由不足0.3%提高到54%。右玉人不仅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更铸就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地处河北最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大型国有林场,自1962 年创建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在不毛之地建起茫茫林海,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人间奇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后经多年破坏,原始森林损失殆尽,风沙肆虐、人迹罕至。为消除风沙威胁,1962 年,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从农林院校抽调127 名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组成创业大军。他们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克服困难,义无反顾投入林业建设。他们攻克高寒、高海拔地区育苗难题,成功实现了全光育苗,增加了育苗量;改进了苏制机械和工具,创新了植苗方法,提高了植苗速度,两年就将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目前,林场有林地面积已由建场前的24 万亩增加到112 万亩,增长了4 倍,林木总蓄积由33 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 万立方米,增长近30 倍;森林生态系统年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42 亿元。
为了这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用忠诚和执着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人们心中树起一座高高的绿色丰碑。一是有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迎难而上,矢志不渝,一代接着一代干,坚守半个多世纪,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丰功伟绩。二是有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塞罕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白手起家、勤奋钻研、勇克难关,创造出一流业绩。他们“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创造出不平凡的业迹。进入新世纪,塞罕坝人用肩扛、马拉、驴驮等方式送苗,人工刨制鱼鳞坑,集中力量啃下陡峭地段造林这块硬骨头。三是有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绿色发展的华美乐章。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无霜期增加了20%,年均大风日数减少到53 天,年降水量增加到460mm;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38 亿立方米;固碳81.41 万吨,释放氧气57.06 万吨;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 种、鱼类32 种、昆虫660 种、大型真菌179 种、植物625 种,成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和物种基因库。他们积极探索新的开发利用途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少砍树能致富,走出现代林场发展的成功之路。
安徽省旌德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处皖南,毗邻黄山,全县森林覆盖率69.2%,素有“山区小县、林业大县”之称。2017 年6 月,旌德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展现出“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的良好态势。
旌德县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坚持党政同责,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总林长。全县共设立县级林长8 名,镇级林长40 名、村(社区)级林长200 名,实现了林长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人管。
他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2018 年1—6 月林木采伐和使用林地面积同比明显减少。同时,还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2017 年完成营造林1.35 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森林抚育12 万亩、幼林抚育3.8 万亩次、国省县道森林长廊抚育51 公里,创建省级森林村庄5 个。2018 年完成人工造林3893.3 亩,封山育林1.3 万亩,退化林修复3000 亩,森林抚育4.8 万亩。
林长制为旌德县带来了一流的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
2005 年8 月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十多年来安吉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守护、转化、共享、延续“绿水青山”,让安吉的颜值越来越高,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成金山银山,百姓生活的品质更高了,践行“两山”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88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 万,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2015 年以来,安吉县新增平原绿化6 万亩、森林抚育12 万亩。安吉县创新工作模式,全面开展项目化管理、专业化造林,坚持种植与管护并重,提高绿化造林成活率,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绿化造林进度与养护效果“回头看”行动,并纳入各乡镇年度综合考核,指标量化、全程监管。县委县政府持续三年开展“植绿补绿集中推进活动”,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发动。首创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义务植树制度,连续五年开展县政协委员公益林植树活动;推出公民义务植树多种形式尽职场所30个,涵盖15 个乡镇(街道)。完成全县珍贵彩色森林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展“珍贵彩色森林示范村”创建工作,2015 年以来已建成珍贵彩色森林12.1 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25.2万株。
如今的安吉,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实干追求“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中,绿水青山是决定性因素,只有保护恢复好绿水青山,才能从根本上守住金山银山。历史上,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绿水青山遭到了极大破坏,主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一些地方变成了荒山秃岭,湿地减少,河流污染,绿水青山逐渐消失。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1.66%,但仍然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国天然草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退化十分严重,人均草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绿水青山,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绿水青山。
念好“山”字经 致富一方人
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地处浙闽边界,总面积148 平方公里,辖11 个行政村。全乡森林覆盖率88.3%,林木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近年来,宝溪乡着力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砍树变看树、林区变景区、农村变景点、林农变老板,让林农的腰包鼓了起来。
十年间,宝溪乡林木年采伐量从25000 立方米下降到13000 立方米,下降近52%;累计划建公益林9.8 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45%。该乡森林植被茂盛,水质达Ⅱ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全年的96.2%,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到1.8 万个。披云山被列入浙江最美山峰和最美森林,2017 年成功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林权规范有序流转盘活了林地资源,金融惠农担保解决了产业资金,生态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毛竹、香榧、油茶、香菇、木耳、灵芝、高山蔬菜、茶叶等特色种植业,油茶、灵芝、香菇、木耳、茶叶、蜂蜜、瓷土资源等特色加工业和以披云山等自然生态景观户外体验、龙窑青瓷烧制活动、农家乐等林旅融合发展的现代旅游业。全乡累计建成毛竹林3 万亩、竹林道180 公里;发展油茶、灵芝、高山蔬菜等生态高效基地6700 余亩,年产值达5600 余万元;培育农家乐民宿59 家,餐位2500 余个,床位800 余张,创造就业岗位2100 余个。
砍伐林木不再是乡民的唯一出路,从“砍树”转向“看树”已经成为共识,林农可通过贷款变现、流转变现,还可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业。“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成为现实。十年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从4759 元增加到19304 元。
生态景色错落有致,生态文化古朴淳厚,生态产业兴乡富民,宝溪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有“林改第一县”之称的福建省武平县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实干追求“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武平林业又遇到“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的“新五难”。武平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让老百姓受益”的教诲,着力攻坚克难,实现了“三个率先”。
一是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林业发展有钱投。2004 年6 月,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2013 年7 月,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2017 年7 月,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惠林卡”金融新产品,林业金融的创新盘活了万重山。
二是率先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保护民得益。2009 年,武平县探索建立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将县城饮用水源地商品林划为县级生态公益林,采取租赁方式加以保护,为2015 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提供了借鉴。随后,武平县将城区公园及乡镇饮用水源林、国省道一重山等列为保护重点,通过赎买、租赁、置换、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维护了林农利益。
三是率先探索兴林扶贫,不砍树也有奔头。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补助,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
16 年来,全县造林面积75 万亩,超过林改前25 年的总和,林木蓄积量达2179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9.7%。武平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993 元,是林改前2859 元的5.19 倍。林改辐射带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7 年武平财政收入11.73 亿元,比林改前的0.96 亿元增长了11.2倍。连续两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句容市立足平原林业特点,通过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林地有效聚合起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句容市是江苏重要的彩叶苗木、乡土树种、特色新优苗木和大规格乔木树种培育基地,目前已建成各类苗木基地20 万亩,年销售额达20 多亿元,种苗生产经营从业人员1.3 万人,从业农户4600 户,苗木经纪人多达2000 人。其中榉树种植面积近4 万多亩。这些都得益于句容市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对苗木交易市场的打造。
句容市目前有两个大型苗木交易市场,一个是东部的茅山永兴苗木交易市场,以自产中小苗为主,另一个是南部的天王唐陵苗木交易市场,以中大规格及高档苗木为主。天王唐陵苗木交易市场在华东地区颇具影响力,交易品种200 多个,临近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地理气候条件相似,苗木移栽成活率高;交通区位优越,苗木运输便捷高效。依靠独特的科教资源,与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支专业的园林技术队伍,可提供运输、种植、养护一系列配套服务。通过多年的运营发展,在唐陵花木交易市场的带动下,仅唐陵村就拥有1个华东森林产品电商城、2 个园林上市公司、2个苗木专业合作社、9 个经济合作社和200 多家苗木注册公司,村民人均收入达4.5 万元。
“创业难,守业更难”。新一代塞罕坝人着力建设现代林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一是强化资源管护,守住绿水青山。林场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提升到事关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完善立体化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和植物检疫体系建设,建场以来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也没有大面积成灾。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妆点绿水青山。林场累计科研投入800 余万元以上,完成育苗、造林、营林、森林保护、多种经营等76 项科技攻关项目。2011 年以来就投入1 亿多元资金造林抚育,森林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他们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施了森林旅游、绿化苗木和风力发电等一批产业项目,木材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到50%以下,形成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塞罕坝林场累计上缴利税近亿元,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 亿多元。
挂甲峪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域东南部,面积2.655 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45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以上。近年来,挂甲峪村依托优势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村强民富,先后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成为享誉全国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挂甲峪村坚持生态立村、生态规划、生态施工、生态涵养、生态强村、生态富民、生态生活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高标准规划设计,一次成型到位,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型、可持续发展的山区致富之路。
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制,即:农户把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发展大旅游事业,农户按照土地份额持有股份,并按股分红。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走出了一条“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东、有地不用种、出路靠分红”的山村可持续发展道路,称之为“挂甲峪第二次土地革命”。
挂甲峪村将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确定为本村的支柱产业,目前已经建成集餐饮住宿、登山健体、休闲观光、林果采摘、篝火欢歌、垂钓烧烤、民俗旅游、温泉洗浴、神奇溶洞、文化创意、会议承办、养老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各类景点30余处。生态产业大发展,奏响致富新乐章,挂甲峪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提高,2017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 万元。
挂甲峪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开辟了强村富民的幸福路。
绿水青山有着强大的生态功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没有绿水青山构成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繁衍生息,失去绿水青山,人类就将失去一切。绿水青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绿水青山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衣食父母”。同时,绿水青山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和能源,是低碳、环保、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也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10 多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平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年产值由2001 年的4090 亿元增加到2018 年的7.33 万亿元。这都是绿水青山带给人类的巨大财富。
当今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更应该自觉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倍加爱护生态,善待绿水青山。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蓝天永驻,才能持续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