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观培育的路径

2019-10-31周利娟

世纪桥 2019年7期
关键词:培育新时代

周利娟

【摘 要】国家观是对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国情等基本知识的认识。塑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廓清错误国家观的思想迷雾,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投身到为国家作贡献的实践中,进而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此,教育者更加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加强对人民进行国家观理论知识的阐释与宣传,抓好国家观培育的结点及营造国家观培育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7-0089-0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路展览时发表讲话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国家观,而“国家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认识国家的现实与未来,能否凝聚共识,齐心向前。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3]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国家观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故而,新形势下教育者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观培育的方式,强化人民的国家观念,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一、国家观培育的概述

(一)国家观培育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国家的概念在历史进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国家学说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学说的丰富及发展。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看成是城邦公众生活的“至善”所在,霍布斯认为国家自然状态下人与人订立的社会契约的守卫者,黑格尔把国家视为某种绝对精神、绝对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国与家最初是两个分离的概念,蕴含着不同的含义。在秦汉以前“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秦汉统一中国后,“国家”与“天下”通用。今天的国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地理概念,强调一定的地域范围;二是一种政治概念,强调国家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和实质性的统治力,而本文强调的国家更多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国家的产生和长期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领土、人口,最为重要的是民众对这个国家充满感情,竭力为国家贡献力量。

西方社会一些学者对国家的认识形成了西方国家观,中国的国家观是凝练并集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基本认识,因而也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笔者认为国家观是指人们对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西方社会的国家观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社会的国家观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提出的一些对国家的看法,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不仅是有利于国内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周边其他国家的发展。

国家观培育是指教育者竭力塑造人民的国家意识,使其对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国情形成全面的认识,对国家产生高度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及神圣感,自觉树立起对国家的奉献意识。

(二)国家观培育的构成

当前教育者必须要引导人民对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利益、国情形成全面认识,正确认识国家观的构成。

一是国家性质观。对国家性质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就是国家性质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依据这一原理,宪法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定义为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反映出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对人民国家意识的塑造首先要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认识到国家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表现在对绝大多数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阶级性被淡化,但是依然要警惕西方国家通过淡化意识形态,逐渐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其次,要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宣扬的所谓超阶级言论的谬误,如西方国家公开宣扬普世价值是适合所有国家。最后,人民群众要认识到他们是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前国家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及当下人民用智慧、勤奋,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要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接力竭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国家职能观。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指國家在社会中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走向。国家职能观强调从总体上认识国家所承担的职责和作用。国家主要有对内和对外两大职能,无论是国家对内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是对外的保卫职能、交往职能、维护世界和平及促进共同发展职能都可以归纳为管理与服务。国家通过履行政治职能,有力打击一切分裂国家的恶意行为,坚决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国家通过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经济,为人民创造更加优越的物质基础,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国家通过履行文化职能,致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家还不断开展与其他国家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大国情怀的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家,不仅得到国内民众的认可,还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人民需要了解国家职能,主动把握国家活动的基本走向,自觉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

三是国家利益观。国家利益观是指如何认识国家利益的构成及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的总观点。中国古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蕴含了古人较强的国家观念。这种国家观强调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国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国家利益是国家本质的反映,是一个国家活动的出发点。国家利益的内容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等。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利益的内容早有涉及。马克思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4](P.1002) 可见他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性地位。恩格斯指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5](P.257)这暗含了政治利益应服务于经济利益。因此,需要理清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维护好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也要认识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主动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当然,国家要尊重与维护个人合法利益,满足个人的合理诉求。

四是国家发展观。国家发展观指对国情及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总认识。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全国亿万民众通过辛勤付出,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仍然要认识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了对这一国情的基本认识,才不会被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贡献论等错误言论所迷惑,学会理性看待国家的发展进程。众所周知,软弱无能的国家会导致贫困、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产生,导致民众失去安全感。国与家是紧紧相连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民要树立大局观,自觉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推动国家不断取得进步,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维护好国家安全。在推动国家发展还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二、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观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作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新时代这一大背景下,国家面貌也发生新变化,但部分人存在国家观缺失的现状,故而培育他们的国家观既体现必要性又彰显重要性。

(一)国家观培育的必要性

当前部分群体的国家观念比较淡薄,缺乏深入思考国家是什么,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国家观缺失的主要表现有对国家的性质和职能理解有偏差。一部分人认为国家的本质属性是全民性,国家理应为全民服务。在国家职能上,部分人对国家职能存在不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国家的对外职能认识不清。部分人群受到精致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热衷追求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特别是受到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言论的影响,导致部分群体不能正确看待国家发展的实际,对国家发展前景产生悲观情绪。面对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教育者加强对人民进行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发展实际情况的阐释,使他们能明确国家发展形势,自主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紧跟国家发展步伐,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部分人群将国家看成是应個人需要而产生,国家从属于个人,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观念。因而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阐述及国家利益观的正确引导。当然,社会对国家观培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及开展的形式较单一,导致部分人群没有树立强烈的国家观念,这进一步凸显国家观培育的必要性。同时,时代的新变化也召唤须在人民群体中开展国家观教育活动。

(二)国家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不仅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国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人民国家观教育,增进他们对国家认同、尊重、热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共同社会生活中形成对自己国家的一种深厚感情,人一旦有了这样一种情感,就会自愿扎根基层,承担起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尤其是面对西方的错误言论,不被这些言论的表象所迷惑,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初心,展现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气象。二是强化国家意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家意识,就等于没有灵魂,从而会失去其内在的凝聚力和外在的创造力。国家意识是反对国家分裂主义思想和行为的锐利武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超越民族、地域等意识,把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自发同危害国家统一的行为做斗争。同时,正确全面认识中国进一步认同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进而对中国产生高度的认同,从而树强国之志,践报国之行。三是抵制错误国家观。新自由主义者的国家观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跨国性、全球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和机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断削弱主权国家的权力,最终导致国家的终结,故而需要放弃国家的理念和概念。新时代的人民更加需要增强国家观念,积极为国家发展尽心尽责,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满足,收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喜悦感与幸福感。

三、国家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人民的国家观念,需要对国家理论知识宣传和阐释、文化氛围的熏陶及把握好教育的“时、效”,强化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

(一)注重国家观的宣传与阐释

首先,注重国家观宣传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积极践行者和宣传者。让人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坚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会建成。其次,特别注重抓好典型教育。史可法“一死以报国家”,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近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雷锋“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当代社会涌现出越来越多人敢于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教育者要发挥榜样人物的教育示范,特别是选取人民群体中的典型事迹,增强群众的国家意识。最后,创新宣传国家观的方式。教育者要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具体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理论讲授的宣传方式,还要注重采用图像化的宣传方式,善于借助图案,人民通过观看这些图案,积淀国家观的理论知识,自觉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强烈认同。在阐述国家与个体的关系时,善于运用图像思维方式构建二者是共同体的关系,自觉激发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宣传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辐射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增强中国的影响力、公信力及感召力。重点宣传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等,中国已经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二)把握国家观培育的时与效

一找准国家观培育的“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加强对国家的发展历程的讲解,特别是多阐述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让人民发自内心对国家产生自豪感,自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选取一些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的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较容易引起人民的关注。教育者通过热点事件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爱国的重要性,维护好民族感情,共同守护国家这一共同体。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应增强辨别能力,理性看待我国的发展实际,既不因受到 “棒杀”中国言论对我国产生消极情绪,也不因“捧杀”中国言论而沾沾自喜。二抓好国家观培育的“效”。首先,教育者要明确国家观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民正确认识中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要认清国家观教育的内容有国家性质观、国家职能观、国家利益观、国家发展观等,引导人民全面认识我们的国家,增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信心。最后,教育者应定期开展人民国家观的调查,把握他们国家观存在的具体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提升教育的效果。

(三)营造国家观培育的良好氛围

一是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育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介重点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反腐败斗争的活动,党员干部工作更务实,党内风气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人民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入理解,才会更加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他们对国家性质、国家政党制度认同。同时,教育者应特别注重对人民开展国际国内的形势教育,特别是阐述中国的国家地位和综合国力,从而使人民对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的心态。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設,营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良好氛围,搭建好国家观教育的良好平台。社区文化可以使国家观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重视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氛围在科学国家观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作用,引导人民要发愤学习、立志成才、最终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举办爱国故事演讲、革命歌曲演唱等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活动,激发人民的爱国之心。用革命精神激发人民奋斗意志与奉献意识,焕发活力,主动为国为民分忧,为新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增添力量源泉,谱写时代新篇章。针对人民群体中出现的辱骂党和国家的行为,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惩这些恶劣行为,发挥舆论的警示作用,肃清良好的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

总之,国家观培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需要教育者结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精心规划,不断创新,并持之以恒,把握好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及工作力度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民的国家观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3]吕其庆.青年大学生应胸怀什么样的国家观[J].          红旗文稿,2015,(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培育新时代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虫虫攻略之“枯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