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玩、有效学——游戏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10-31朱伟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朱伟琳

摘 要 游戏化教学是帮助幼儿在充满安全感、胜任感、成就感的活动中,丰富学习体验,愉悅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当前的幼儿园教学存在幼儿主体地位有待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改善。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比对分析,总结出“情境性、规则性、层次性”的融合策略以及“巧设玩法、化解难点、优化环节”的实施策略,并梳理总结出“游戏化教学使用游戏种类、属性、特点汇总表”,更好地促进幼儿“快乐玩、有效学”,帮助教师提升“乐教、爱教、会教”的教育能力。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 融合策略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游戏化教学的前瞻性思考

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学习特征,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如同《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珍视游戏与生活的独特价值。

1.1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提出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坚持以游戏为幼儿园的活动基本形式,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能萌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学习体验。游戏化教学无论从内容还是展现的形式上,都符合幼儿的特点,帮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是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职责和方向。

1.2游戏化教学促进幼儿自我认知过程的发展

教学和发展依赖于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本身和连续发展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游戏能被看作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试图运用某些结构或组织系统,对其所处的世界产生感觉,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认知过程。正如《指南》中指出:游戏的过程即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教育动因,蕴含着众多的教育契机,因此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

1.3游戏化教学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行为是多变的、自由的,游戏中探究不同的材料、发展游戏情节,其中蕴含着语言、思维、空间、想象等领域的学习。研究已经证明,幼儿的游戏能力与学习能力有关。如表演性游戏就如同阅读,是一种象征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以肢体、语言、表情等表征其他事物,就如同成人用声音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一样,幼儿在游戏中所获得的符号意义,能有效增加口语或书面语言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幼儿的空间思维、逻辑推理、想象表达等学习品质提升。

2幼儿园教学现状的分析

2.1幼儿主体地位有待提升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教师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直接决定了游戏的活动方式,掌控游戏的局面,幼儿并不能在游戏中真正发挥自己的游戏主体地位。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往往处在组织者、旁观者的角色,监督幼儿完成某种特定的活动,极大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另外,由于幼儿园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有序性,对于幼儿施加了过多的控制和要求,忽视了幼儿才应该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应当享有的自由。而游戏化教学应该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游戏学习的乐趣和权利。

2.2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游戏化在幼儿教学中,是由教师来进行设置与分配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占有突出的主体地位,但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理解和研究,游戏并不能成为教师实施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较多采用传统讲述式、传授式方式进行教学。游戏化教学似乎较多停留在“名师课”“公开课”“骨干课”的展示舞台上,舞台上每一个幼儿兴趣浓、主动性强、活动气氛活跃。但反观日常教学,情况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能力强的幼儿能跟随教师的步伐开展活动,他们能保持一定的兴趣与主动性,但是相当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往往成为了听众、观众,教学活动有效性存在疑问。因此,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时,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经验,依旧采取较为传统的方式不能全面考虑幼儿的感受,进而使得游戏化教学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3游戏化教学开展的不同形式

从幼儿园教育实践角度考虑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其性质的考察指标主要是这两类活动的优势程度,包括时间和频率的比例。

从形式上分,游戏化教学可以分为插入式和融合式两种类型。

3.1插入式

在教学中插入游戏,这种结合方式常被运用。游戏可以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可以通过教学加以理性化;游戏也可以是教学后继活动,教学中幼儿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游戏中得以运用。

3.2融合式

融合式是实现游戏与教学优化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有机融合成一体,教师巧妙的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提升幼儿教学的主动性、参与性。

4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

4.1融合策略

为了有效开展游戏化教学研究,选择了两个小班在三节活动中进行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的对比,使用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和非游戏化教学)进行对比,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持续时间,并进行统计、对比,得出以下数据: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的幼儿注意力时间明显长于“非游戏化教学”方式的注意力时间。可见运用游戏化教学更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比教学中,我们发现在实施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深入学习领会教学与游戏的特征,寻找挖掘其内在联系,将教学与游戏的共同点相融合,形成了以下融合策略:

4.1.1教学与游戏的融合,展现情境性

游戏情境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教学环境创设给予活动有力支撑,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或是虛拟情境,使幼儿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从而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剌激,产生丰富的体验。因此将游戏情境与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能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

案例:小班《捉迷藏》教师创设了房子、大树、毛绒玩具等。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与幼儿开展了“我说你来藏”“我和小动物一起躲一躲”等的游戏,环境的创设促进了幼儿认知空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分析:教师创设游戏的环境,谋求游戏对教学的环境支持,保证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将“教与学”的过程演变为“玩与学”的过程。

4.1.2教学与游戏的融合,融入规则性

传统游戏中,有许多幼儿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如:玩骰子、找朋友、抢椅子等,传统游戏具有规则简单、易于开展的特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单一的谈话类、操作类的教学形式,往往会造成幼儿对教学的厌倦情绪,将传统民间游戏与教学活动的融合,能够将游戏的动态感、可变性、灵活性融入教学中,幼儿就能在活动中体验“玩中学”的乐趣。

案例:小班《动物骰子》,借鉴了民间游戏“玩骰子”,设计“有动物皮毛、有无蝴蝶结、标有数字和点数”的三个骰子。骰子灵活性和可变性,将民间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幼儿沉静在“玩骰子”的乐趣中,主动分辨图片,寻找骰子所对应的动物。

分析: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将简单易懂的“玩骰子”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推进了教学游戏化的开展。

4.1.3教学与游戏的融合,体现层次性

游戏有着难易不同的玩法,而教师在设计活动中,围绕着目标必须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内容,两种有着较为相似的共同点——递进性、挑战性,能满足幼儿的不同的需求和发展,因此将游戏的玩法和教学层次性的融合,也是推进教学游戏化的重要元素。

案例:小班活动《巨人背后的娃娃》,教师在活动室使用大窗帘创设了一个“巨人”,开展了“根据局部特征猜同伴”的活动。教师将“蒙眼找同伴”的游戏玩法运用到教学中,设计了根据“露出局部的衣服、鞋子”、“露出局部外貌”来猜测同伴以及“最后蒙眼猜朋友”三个活动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显著到细微的层次性。

分析:游戏玩法与教学层次性的融合,使得活动的灵活性、自由度以及想象力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幼儿游戏乐趣,探究的欲望,游戏行为持续的时间都自发的得到了延长。

4.2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开展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三个集体教学活动,每个活动两名教师(教师A、教师B)使用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非游戏化教学)进行对比,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并进行统计、对比,得出以下数据:

对比以上数据,我们发现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B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以及“幼儿表现”这五个指标中的分值明显高于A教师。“教学目标”分值不受影响。由此可知,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目标、教材、重难点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针对这些因素,我们总结了以下实施策略:

4.2.1围绕目标、巧设玩法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思考“如何通过多种的玩法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完成预设目标?”以及“幼儿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所导致的活动过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等问题。分析活动目标,思考如何围绕目标,巧妙的设计动态的、趣味的、参与面广的多种玩法,激发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究。

案例:小班《雨伞》是一节数领域为主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两者之间比多少,以及6以内的数数”。

A教师设计看“PPT中的娃娃和雨伞的多与少”的环节,幼儿对于分辨图片中娃娃和雨伞的数量上的差异,只是停留在语言表述上,几张图比较后,幼儿明显表现出厌倦的神态,影响了后面环节的开展。

B教师在看PPT图片基础上,设计了“看一看、跑一跑”的游戏,幼儿首先要分辨是娃娃多还是雨伞多,作出判断后及时跑到对应的线条后面,幼儿在活动中摆脱了小椅子,自己做出观察和判断后跑到认为正确的线条处,活动中孩子一次比一次投入、一次比一次愉悦,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玩中学的快乐!

分析: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明显的是B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得到了幼儿的认可和喜爱,究其原因跟是B教师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更多关注活动的目标性、趣味性。

4.2.2研读教材、化解难点

二期课改,将活动融入了不同的主题中,在这些主题中蕴含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认真研读教材,成为我们设计活动的第一步,也成为活动目标的依据。

活动规则、难度的层层递进,也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幼儿自己发现知识、感悟体验,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对幼儿来说即是教学,也是游戏般的体验。

案例:大班活动《红绿小人》“感知面对面时方向是相反的”是活动的难点,教师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层次性:(1)幼儿通过学做动作,来感知面对面时方向相反原理。(2)进行“我说你做”的游戏,台下幼儿必须用正确的语言来提示台上的幼儿,帮助台上的幼儿尽快做出正确的动作。活动气氛活跃,幼儿不仅在动作上感受,面对面时方向相反的道理,而且对幼儿语言的描述也提出了挑战。

分析: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红绿小人)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这种教育意图是被教师隐藏在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之中的,将幼儿难以理解的“镜面动作”化繁为简,从而化解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4.2.3优化环节、高效互动

教学与游戏的有机融合中,形成了教学游戏化的氛围。融合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幼儿在教学游戏化中,形成了伙伴、裁判等游戏的关系,幼儿之间也成为了“合作者、竞争者”的关系,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了多种的互动方式,彼此倾听、商量、辩论、竞争,学习品质自主提升。

案例:大班《猜猜乐》活动是一节以语言概述为主的活动。要求幼儿给别人的提示中不能出现所猜物品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在活动中幼儿从物体的外形、功能、习性、特点等多角度进行描述,而后分为两小组进行竞赛活动。

分析:这节活动中,教师成为了游戏的组织者和裁判员,教师着重将幼儿的语言进行梳理,帮助幼儿理解活动规则以及概括性描述物体的方法。幼儿从最初的合作者成为了竞争者,彼此间的互动也在角色的变化中,变换着互动方式。活动在愉快、激烈的过程中,收获教学游戏化的成果,那就是幼儿敢说、要说、乐说、会说、能说!

5反思与收获

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与教师们先后设计开展多节游戏化学习。教师们改变了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课堂,幼儿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度,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有所得、有所思:

5.1快乐地玩,玩中有“不同”

在教学游戏化活动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逐渐摆脱原教案的束缚,教师们经历了最初选择教材不知方向、设计教案无从下手、担心活动现场失控等状况,通过了解幼儿的兴趣,通过多次的反复研课、磨课,运用融合策略分析游戏化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实施策略的开展最终明确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反思到,在“快乐玩的过程中,玩中有不同”:

从(表3)中显现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适宜开展游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也清晰的反应出不同年龄段适宜开展的游戏,作为教师需要应关注幼儿年龄、认知特点以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游戏水平设计合理科学的游戏化教学。

5.2有效地学,学中有“发展”

5.2.1幼儿的发展——乐学、爱学、会学

幼儿好奇性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奇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游戏化教学,正是顺应了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逼真的游戏情景的创设、有趣的游戏情节的推进、适宜的游戏难度的递进,给予幼儿不断新奇的刺激,帮助幼儿保持学习的热情,开展主动学习。正如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通过在游戏情境中摆弄、操作、触摸、倾听,不知不觉中幼儿的学习方式从“老师教”变成了幼儿的“我要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过程的组织形式,对幼儿来说即是教学,也是游戏般的体验。幼儿之间也成为了“伙伴、合作者、竞争者”的等不同的角色,收获教学游戏化的成果,那就是幼儿乐学、爱学、会学!

5.2.2教师的发展——乐教、爱教、会教

教学游戏化活动中,教师从原先关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执行教案的人,转变为关注幼儿需求、情感,注重幼儿体验、探究的过程的学习的支持者。通过反复的研课,教学的实践,教师收获到孩子的发展、孩子的投入。老师们认识到不论是设计还是指导游戏化教学,都注意到给幼儿预留适度的发挥空间。在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到“介入”,又能有序地“退出”,在“介入”时也要把握好“度”,在确保游戏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充分发挥,不需要对游戏进行过多的预设与安排,更不能代替幼儿决定或裁决“对与错”。老师们收获教学游戏化的喜悦,那就是教师的乐教、爱教、会教!

快乐玩、有效学,游戏化教学——其乐无穷!

參考文献

[1] (美)斯卡雷特(George.w.)等.儿童游戏,在游戏中成长[M].谭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徐则民,洪晓琴.走进游戏,走近幼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 学前教育教师参考用书(试用本)游戏活动(3-6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 姜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游戏化教学实施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倾心打造音标“游乐场”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