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歌剧院:斯卡拉莅临,谁与争锋
2019-10-31孔冰欣
孔冰欣
经典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素雅的色泽、低调的瑰丽——“ 上音歌剧院”。
秋天,据说是最容易诞生浪漫传奇的季节。
在上海,街头漫步。你正呼吸着桂花的香气,看着落叶随着微风在空中转了几个圈,然后缓缓落地。
不知不觉间,你已经走到了淮海中路、汾阳路的交界处,蓦地,你的视线被一座堪称传奇的建筑物所占据,进而被牢牢牵引住。它有着经典的造型、流畅的线条、素雅的色泽、低调的瑰丽——“上音歌剧院”五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让你恍然大悟。
今年9月,历时多年兴建的上音歌剧院终于掀开神秘面纱,正式投入运营;10月,来自世界顶级院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莫扎特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及《魔笛》,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于此开演。这是斯卡拉歌剧院成立200多年来,首次集结最全阵容与中国观众见面,上音歌剧院这个魔都艺术人文新地标,一出手果然不同凡响,给爱乐之城的爱乐之人們带来莫大的惊喜与享受。
上海第一座歌剧院的目标是:先声夺人,谁与争锋。
很美很强大,迎来斯卡拉
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上音歌剧院不仅是中国一流、亚洲一流,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歌剧院:构造上,8层综合体,地下3层,地上5层,最高处建筑高度为34米。拥有1个1200座的歌剧厅,4个排演厅分别为歌剧、管弦乐、声乐和民乐服务,还有1个专业学术报告厅以及一些设备用房。特色上,以歌剧为主,兼顾交响音乐会、音乐剧、民乐、声乐、钢琴、弦乐、打击乐等演出;演出形式包括重奏、独奏、独唱、合唱等。能效上,所有楼座的拦河具备声学反声功能,观众厅菱形穿孔板侧墙内设有可变吸声装置,吊顶还设有升降天花,根据演出类型的不同,可调节升降天花高度得到不同的混响效果,满足不同的演出需求。观众厅借鉴古典歌剧院的形式,呈现马蹄形,所有楼座都略微向舞台倾斜,层层叠落金色木质感的楼座形成有韵律的雕塑序列,使更多观众可以看到乐队指挥和乐池,并更清楚地看到舞台。池座座椅后方字幕显示屏可提供包括中文在内的8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该技术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国际顶尖歌剧院同步。随着5G时代的降临,上音歌剧院还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为观众营造更便捷、更温馨的观剧体验。
一句话概括,上音歌剧院既“美”且“强”,难怪引得素来被誉为“世界歌剧中心”“歌剧之麦加”的斯卡拉歌剧院,欣然倾全院阵容奉上视听盛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还将使用“一台两剧”的模式,利用同一个品字形舞台的不同区域,使两部歌剧同时装台、交替上演,这一演出模式,开了国内先河,却也是对年轻的上音歌剧院的开门大考。
“一个婴儿将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成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以16个字为上音歌剧院筑梦之旅的开启下了妥贴的注脚: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整合上音优质资源,展示上音教学、国际化办学、创作实践的成果;引进国外优秀歌剧制作,孵化更多国内原创作品,对上海歌剧的普及、推广、欣赏起到推动作用;以专业的运营团队,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希望在淮海路这个上海文脉和人脉汇聚的地方,以上音歌剧院为平台,拉近民众与音乐、与歌剧、与艺术、与剧场的距离。”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以16个字为上音歌剧院筑梦之旅的开启下了妥贴的注脚:上音主体、歌剧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
上音歌剧院管理中心主任冯岚对此深表认同:“上海音乐学院本身便是一个生产内容的宝地,我们不缺充沛的原创作品;而‘歌剧院的名字,注定了这儿上演的歌剧会是最大亮点;为什么敢说‘学术高地?因为背靠上音,其它剧院没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再好的作品,也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检验,因此我们说要走市场运营的路径。”
来自世界顶级院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的莫扎特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及《魔笛》,将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于上音歌剧院开演。图为《假扮园丁的姑娘》剧照。
的确,上音歌剧院诞生伊始,即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上音学脉的延续,在节目选取上、运作手法上都有最专、精、尖的人士参与。此外,不同于纯粹以商业利益考量的独立剧院,上音歌剧院更愿意为广大观众表现的,不是那些“名气响”的,而是那些“质量高”的。追求代表性、追求典范性、追求内涵与延展,让观众对系列感、艺术感、学术感的认识再上台阶,方为上音歌剧院的一点理想主义。冯岚说,大牌大制作当然会有,而一些中国观众不甚熟悉,却在特定历史阶段或创作者人生历程里可圈可点的好作品,也应该有。
谈及斯卡拉莅临带来的光荣与挑战,冯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能来,说明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说明这么多年来高雅艺术的培育、观众群的形成、良好的氛围、国际性的影响力已见成效。另一方面,对上音歌剧院而言,我们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要与最拔尖的合作伙伴建立密切互动。本次‘一台两戏虽然对舞台机械、艺术行政团队是艰巨的考验,但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对歌剧来说,这种方式成熟了、可复制可推广之后,真的是大有帮助。歌剧表演是很辛苦的,装台需要耗费蛮长时间,同时装两台的话,可以大大提高舞台运营效率。对观众来说,比如你是一个行经上海的旅人,本来只能在于此逗留的两三天内看一部剧,现在就能够看两部剧了!对两部剧的演员来说,交叉唱、轮流休息,感觉更自如、更有序。我认为‘一台两戏是有生命力的,当然,困难确实存在,布景、灯光、设备、换场……对剧场的硬件、管理有很高的要求,但我们咬牙啃硬骨头,不断磨砺自个儿。最近,通宵熬夜是常态,好多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连续作战,可大家都很兴奋,顶着‘隔夜面孔,眼睛里倒全是光。我们是在全力探索全新的东西,做一个创举——歌剧如何发展?管理如何完善?歌剧文化如何普及?上海如何打造歌剧城市?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加速行进,勇往直前。”
上音歌剧院的外形,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头,蕴含承前启后、谱写新篇之意。这座集音乐演出、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国际交流的综合体,翘首以盼、雄心勃勃,令冯岚那份“使命在肩”的认知愈发清晰。“艺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管理剧场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分门别类,环节流程极多;此外,我们还是一个教委的剧场、学校的剧场,必须积极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要让上音歌剧院成为上音的新机遇。”
产、学、演融合,吟唱中华音
当一座歌剧院拔地而起,当美妙乐声飘扬繁星满天的夜里,上音人开始回忆,缔造一个传奇,有多少感情藏在心底。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对记者表示,当时,众人达成共识:在上海诸多高校中,若欲择一建歌剧院,“一定是上音”。
“上音是沪上国际化水平最高的高校之一,一流的音乐类院校,必须配套一流的硬件设施。我们已经拥有了贺绿汀音乐厅,那么我们还渴望拥有什么?这,需要仔细想一想。”侯立玉透露,周小燕先生给过“造歌剧院”的方向。上音歌剧院项目负责人王似频也“证明”道:“周先生说,我教了一辈子学生,希冀建立中国声乐乐派,但我的孩子们念五年毕业,踏上社会前都没登上过歌剧院的舞台,没有任何的舞台经验,他们又该怎么去适应将来到职业院团工作、到国外演出?我觉得,我们可以造一座自己的歌剧院。”于是,在周小燕、杨立青、桑桐等前辈先贤的指导关怀下,在一轮轮和学院教授、相关部门的研讨磋商里,众人厘清思路,明确了要做“上音歌剧院”!
产、学、演三方有机融合,身为上音“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上音歌剧院从节目的引进、制作、管理上,皆与学院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紧密,不可分割。
事实上,上海不乏优秀的大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然而,歌剧院对这座城市,仍具有不可或缺的象征意义——其声学要求几近严苛,顶级的歌剧,唯有配合顶级的歌剧院,才能相得益彰。“目前,在上海所有的文化设施类建筑物里边,专业歌剧院就上音歌剧院一家。上海是国际大都会,不能没有自己的歌剧院。所以,上音歌剧院既是学院的,也是上海的。它不仅满足了上音办学的需要,也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一张名片,一箭双雕。”侯立玉说。
产、学、演三方有机融合,身为上音“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上音歌剧院从节目的引进、制作、管理上,皆与学院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紧密,不可分割。侯立玉介绍,通过上音歌剧院,可引领人才培养,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看起来,歌剧院本来像是教学的辅助场馆,现在则更像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学生的艺术实践基地。我们的人才培养、我们的课程改革,将因为上音歌剧院的介入,发生可喜的变化。未来,相信类似斯卡拉这样的国际大咖会持续在上音歌剧院进行演出,我们将根据收获到的成功经验,调整、提升、引领高端音乐教育。同时,我们音乐工程系的同学也要‘在现场,我们艺术管理系的同学也要‘在现场——你学艺术管理,不去剧场怎么行?你必须跟在歌剧院运营团队后边,观察、借鉴、思考。上音艺管系系主任林宏鸣恰是东方艺术中心首任总经理,如今再加上歌剧院提供的‘现学现用条件,岂不更加事半功倍嘛。在我们的设想里,上音歌剧院并非单一的市场运行单位,它也是一个教学单位,是‘师傅带着徒弟一块儿干,是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性场地。”
据悉,此次斯卡拉歌剧院携斯卡拉歌剧院学院一同赴华献演,并将与上海音乐学院携手开展学术交流和艺术普及活动。斯卡拉歌剧院学院是斯卡拉歌剧院的人才储备基地,世界上很多著名歌唱家都出自斯卡拉歌劇院学院。除了歌剧演员,他们还培养舞者、机械师、剧院管理者等一切与剧院相关的人才,这些优秀人才为剧院的演出、运营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作为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上音歌剧院不仅是中国一流、亚洲一流,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歌剧院。
《魔笛》的大多数主要角色扮演者,由曾在斯卡拉歌剧院学院学习、已在欧洲各大歌剧院舞台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担纲。他们的出演,展现了斯卡拉歌剧院不俗的梯队建设实力, 表演人才旺盛的格局。从中也可看出,斯卡拉对艺术传承、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这种对表演人才培养的独特思考和体系建设,或许是斯卡拉歌剧院艺术长青的秘诀之一。
与此呼应的是,上音的师生亦将共同参与《魔笛》的演出和制作。上音声乐歌剧系遴选出两名优秀学生(研究生二年级的李青琰和本科四年级的缪天),加盟了这部鼎鼎大名、长盛不衰的歌剧。更多年青力量的关注与加入,使歌剧艺术永远保持蓬勃的生命力。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与上海音乐学院携手斯卡拉剧院,共同在青年歌剧人才孵化、歌剧艺术的普及和爱好者培养等方面努力:演出期间,斯卡拉歌剧院将与上音包括声歌、管弦、艺管、音工等系部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讲座、大师班、开放排练和互动等活动;上音、上音歌剧院与斯卡拉歌剧院及斯卡拉歌剧院学院还将进一步探讨更为深入的战略合作,意在通过学生的交流学习、跨国演出字幕的共享、演出季开闭幕式高清转播、中意歌剧国际交流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歌剧教学、创作和推广,为专业人员和歌剧观众提供门类齐全的歌剧文化体验。
“这是一个关于启迪教学、优化演出、普及艺术的绝佳范例。”侯立玉指出,“对内,上音歌剧院培养自己的学生;对外,各类讲座、论坛、讨论会的开展,能够让市民朋友们更加了解什么是歌剧、如何比较东西方的差异、如何品读、如何沉浸。这么一来,歌剧的粉丝将越来越多,歌剧的氛围将越来越浓厚。”
在中国,西方歌剧的市场相对仍显小众。侯立玉认为,从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的传播角度来说,上音歌剧院除了要弘扬民族歌剧,另有培养西洋歌剧受众的“任务”。“我们要交流互鉴,博采众长,一方面引进国外精品,一方面打造民族标杆,二者相辅相成,彰显上音作为。”
90多年乐音辉煌,和毅庄诚的校训矢志不忘。曾经,蔡元培、萧友梅以“援西立中,化用为体”之高意,在上海构筑起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模范,创建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而今,上音人继承着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精神,将借助上音歌剧院这艘蓄势待发的巨轮,树立上海之音、中华之音新的自信,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