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2019-10-31白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科技史课堂讨论创新

白冰

摘 要 改進教学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包括充分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的本质,多采用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中融入科技历史教育等。

关键词 创新 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 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创新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培养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以知识经济为中心的21世纪,人的创造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在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毅力、创新兴趣、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合创新性思维这些方面,还是比较缺乏。但是许多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

2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

单项灌输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只是片面强调知识传承的教育目标,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学,以关注学生的高度、运用创新型思维方式,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理念下,许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讲得越多越、越细越好的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总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在老师讲、学生听的理念支配下进行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地位,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已有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被挖掘出来。因此,必须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在老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并能够更新知识的一个过程,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新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充分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的本质

提到创新教育,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这明显是一个误解。创新教育是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性人才,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不管如何,都不会脱离了基础教育,就是说要想创新首先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要以基础知识为根基,在此前提下才能创新,没有一个好的根基,只想着创新,这是一种空的创新。任何已有的知识体系都是过去的认识成果和经验总结,对于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任务都是既定的工具和手段,但对于实现理想的发展目标和解决未来的问题来说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把握在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要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为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因此创新首先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进行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笔者在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中曾实践过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在每次课结束前布置下次课的讨论内容,并且给出一些讨论议题,让学生课后围绕这些内容和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下次课根据这些议题展开讨论。在课上,让同学自觉发言和点名发言相结合,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某个议题的讨论,教师最终做一个总结性发言,对学生正确的立论予以肯定,错误的见解予以纠正,不全面的发言则予以补充,并对一些议题展开延伸,讲述一些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讨论、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注意力更易集中,互动的教学气氛使得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更高。

5在专业课中融入科技史教育,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把经过上百年发展历史的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在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无论教材内容还是课堂讲学,都必须适当的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但是一般来说,学科发展史不作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对此轻视,要么让学生自己在课余了解,要么稍微讲讲,一笔带过,不能取得什么效果,事实上,加强科技史的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教育,不难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过于偏斜于物的一方,即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致使许多学生虽接受了多年的科学教育,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技能,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对科技理论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对教科书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不知其从何而来,不了解它的条件性和局限性,不了解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历史渊源和联系。通过科技史的学习,领悟著名科学家的创新艺术、学习和掌握创新方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仅仅从以上改变着手还不够,但至少可以成为教育工作者迈出的第一步。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更应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家茂,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2008(01):83-85.

[2] 王立慧.试论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03(01):73-75.

[3] 尹金荣,余国贞等.简论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04):58-59.

猜你喜欢

科技史课堂讨论创新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