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现遗存宋元明孔子石刻画像碑三种考

2019-10-31陈鸿钧

岭南文史 2019年3期
关键词:雷州孔子

陈鸿钧

自西汉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之创始者孔子便声名渐隆,影响广敷,历代州郡绘像勒碑,成为尊孔崇儒之举措。广东偏踞岭南一隅,亦为儒家声教所被,现遗存宋、元、明孔子石刻画像碑三种,兹试墨拓并略述其缘由,既冀存文献,复资好古者考鉴。

雷州博物馆藏宋代《夫子画像赞》碑

广东雷州博物馆藏宋《夫子画像赞》碑石一方,高82厘米,宽60厘米,刻立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迄今完整无缺,唯画面文字略有损泐。碑中绘刻孔子及弟子颜回拱手恭立状(图1),碑上端刻赞文曰:

夫子画像赞

庙学教授尹复泰

夫子之象,其初孰传。得之于其家,既二千年。仰圣人之容色,瞻古人之衣冠。信所谓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若夫其道如神,其德如天。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盖无得而名言。孔端秉立。孔若谷书。

碑左下端刻跋文曰:

朴窃观先圣遗像,遐想绝尘。惟愿膛乎后而与得,谨拜手稽首,勒诸琬琰,以示学者。朴昨出宰道州永明,于绍兴丁丑十月刻石于县庠,今模勒再刻石于雷州州学。淳熙戊申大梁曹朴谨书。

知该碑系大梁(汴京旧称,今河南开封)曹朴据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道州刻本,于淳熙十五年(1188)再摹刻于雷州州学。

该孔子像赞碑,于多种《雷州府志》及《海康县志》无载。

据清嘉庆修《雷州府志》卷六《学校志》载:

府学,宋庆历四年始建于城外西湖之东。嘉祐八年知军事林昆重修(余靖记)。靖康元年知军事李域迁于天宁寺西。绍兴十年知军事胡宗道复徙于寺西北。乾道六年知军事戴之邵迁于今所,在府治西。(张栻《府儒学记》)[1]

据上引,则该碑刻立当在绍兴十年(1140)府学迁徙于天宁寺西北之后。今府学已荡然无存,该碑当为劫馀之物。

原碑刻立者孔端秉、孔若谷皆系孔子之胄裔。孔若谷,孔子第四十七代孙,曾任舒州(今江苏徐州)司户曹事、仙源县丞。孔端秉,孔子第四十八代孙。俱为北宋末南渡孔氏族裔,子孙蕃息,遂成南宗。他们的父、祖父即首任衍圣公孔宗愿(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俱见《孔氏宗谱》。

孔子谥号,历代累封而臻崇,宋代亦然。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戊午幸曲阜县,诣文宣王庙,韚袍再拜。幸叔梁纥堂,近臣分奠七十二弟子。遂幸孔林。加谥孔子曰玄圣文宣王。”[2]此谥号取自孔子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庄子曰:恬淡玄圣,素王之道,遂取次为称。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壬子,改谥玄圣文宣王曰至圣文宣王。”[3]“既以国讳改至圣文宣王。”[4]

赞语“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语出《论语·述而》,世人也多用此来描述孔子。虽廖廖数字,其义却卓大坚实——温和而严厉;礼仪但不凶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详。孔子内外交修,圣王兼备,才有如斯之气象。

孔子虽赫赫有名,但有关其早期画像却罕见,传为唐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原本已失,现存最早由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二年(1128—1132)勒石吴道子稿本。该雷州《夫子画象赞》碑所据乃山东曲阜《孔子像并赞》(今立于孔庙),又称《圣行颜随像》(图2),高64厘米,宽40厘米。上像下赞,文曰:“政和戊戌岁上元日十九世裔孙璠立石,胡宁刻。”知为北宋重和元年(1118)正月十五日所刻,胡宁刻石。距曲阜所存宋《孔子行教像》刻立时间不远,亦当属孔子早期绘本无疑。

广州博物馆藏元代《至圣加号诏》《宣圣遗像记》碑

广州博物馆碑廊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至圣加号诏》及至正五年(1345)《宣圣遗像记》碑二方,原置于广州府学,1963年移至广州博物馆碑廊。元朝国祚较短,南方遗迹更不多见,此二碑尤显珍贵。

《至圣加号诏》碑,碑高2.4米,宽1.3米,青石质,碑额题书“圣诏”二大字,左右刻绘双龙纹,碑四周刻绘卷枝草叶纹,正文楷书带隶意,偶用古文字(图3)。文曰:

圣诏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吁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秋七月宝日。

碑文清阮元修《广东通志·金石志》、同治休《番禺县志·金石志》,翁方纲《粤东金石略》、《元文类》、《元典章》均有著录,而文各有小异,当以碑记为正。

撰文者阎复(1235—1312),字子靖,号静轩,高唐(今山东高昌)人,由金入元,元初著名文臣,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官翰林学士、侍讲学士,阶正奉大夫、光禄大夫。皇庆元年(1312)卒,享年77,谥文康。平生勤于诗文,但均已散佚不传,现有缪荃孙辑本《静轩集》6卷存世。《元史》卷160有传。

大成,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而完毕,称为大成。引申为继承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完整体系的为大成。《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也,金声而玉振之也。”“至圣,道德高尚的人。《史记·孔子世家》:“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谥法》:“扬善赋简曰圣”,“敬实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西汉平帝(公元1—5年在位)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元大德十一年(1307)诏尊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简称“宣圣”。元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巳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史·武宗本纪》),制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5]

《元史·祭祀志一》:“其天子亲遣使致祭者三:曰社稷,曰先农,曰宣圣。”阎复于元贞元年(1295)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帝从之。《元史·祭祀志》载:“大德十年(1306)秋庙成,至大元年(1308)秋七月诏加号”。[6]而《元史·武宗本纪》、《元史类编》及此碑皆云“大德十一年”,则《祭祀志》误也。

此至圣加号诏于大德十一年七月颁行天下,各路、州、县都曾镌立于庙学,故直至清代犹多存世,各地金石志有著录可考者亦夥。昔潮州府学圣殿内亦刻立有此碑,当为元代路学所立者,清光绪年间犹存,今已不知去向。光绪修《海阳县志·金石志》有著录。

蔡美彪编著《元代白话碑集录》、骆承烈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均辑录有曲阜元至大元年(1308)刻立的《加封孔子圣旨致祭碑》全文,记述加封孔子尊号的过程。兹节录如次:

大德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今上皇帝正位宸极。当月二十八日,集贤大学士资德大夫赵也先、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太子少傅集贤大学士王顒奏:“唐宋以来,累朝代,孔夫子封赠的名儿与来。今日皇帝初登宝位,孔夫子的名号教众学士商量与着呵,宜的一般。”奉圣旨:“商量了名儿,我行再奏着。”钦此。

六月初八日,香山司徒、斡赤大学士、王大学士、安大学士奏:“如今众学士商量定,加封孔夫子作大成至圣文宣王,大都、中都、孔林,差人依旧例致祭,牲加太牢,赉制词、香、祝文、酒去呵,怎生?”奉圣旨:准。钦此。

七月十九日,中书省奏:“孔夫子加封名号,翰林、集贤院他每的言语是的一般,降与圣旨,差人祭祀去呵,怎生?”奉圣旨:准。钦此。[7]

上引几段碑文掺杂了元代特有的公牍行文语言。

首先是集贤院诸学士奏请封赠孔子尊号。元代的集贤院是中央机构之一,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8]长官为院使,次为大学士。祭祀孔子也属集贤院掌管,故奏请封赠孔子尊号乃份内之事。是知最早奏请加封孔子尊号的是集贤院大学士赵也先和王顒,而非翰林学士承旨阎复,上奏的时间距离武宗即位仅7天,可见愿望之迫切。得到武宗皇帝的答复是先“商量了名儿”,再奏。

接下来便是集贤院众学士们尊奉武宗皇帝的旨意,拟定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进一步奏请大都、中都和曲阜致祭孔子。是知“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尊号是集贤院众学士共同拟定的。

翰林院起草封赠孔子尊号诏书,是在大德十一年(1370)秋七月,阎复时任翰林院承旨,属翰林院最高级别的官员之一,不但要参与商议加封孔子尊号,还要“获预其议”。 由其草拟诏书乃自然之事,正如阎复在至大三年(1310)所作的《加号大成诏书碑阴记》所言:“大德丁未秋,近臣传旨,议加至圣文宣王封号。臣复承乏翰林,获预其议。……宜加号,奏可。玺书锡命。臣复职当具草,继已颁示天下矣。”可知阎复是加封孔子制诏的起草者,元代武宗之尊孔崇儒,阎复与有力焉。

集贤院和翰林院的儒臣们商定孔子尊号后,要由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奏告皇帝,算是封赠孔子尊号的第四个步骤。当月十九日,中书省奏请武宗颁降圣旨,封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遣员祭祀孔子。两天后,武宗玺书“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9]“大德十一年七月辛巳纪事”。尊孔崇儒也由此成为元帝国的国家行为。元武宗加封孔子尊号的诏书颁布后,各州县学中相继树立“加封孔子制诏碑”。曲阜孔庙加封制诏碑现存孔庙十三碑亭中。

宣圣遗像记碑,碑高1.82米,宽1.11米,青石质,线刻孔子像,拱手站立,温恭谦和。碑左上篆书“宣圣遗像”四字,碑右侧刻记文(图4)。曰:

宣圣遗像,前景陵簿靳氏传云:“昔堙驿梁,有执政者过之,其马嘶伏,策亦不进,遂得此石刻于桥之下,乃唐吴道子笔也。寻舆置郡之崇文阁。”予时都运山东计府使,得兹本藏之。岁在甲申,调官宣帅广东。视政之暇,出是刻及所绘《尼山》、《孔林》二图,示椽刘从龙摹临。将立石郡庠以新士人之瞻,乃请建置于宪长君雪公元素正议,公曰:“信哉!圣人之貌,威而不猛,恭而安,其道如日月之丽天也。然沮魋而弥彰,畏匡而弥光,抑焉得而毁欤?今神宇陆沉于杂沓蹄涔之间,曾不知其几千百年,彼骥之有识,一嘶之顷,宛然俨出于殿陆,以昭我皇元文明之圣。宜寿于石,以广公传。”时宪副子谦徐公、知宪事东甫何公、照磨彦文许公佥曰可。乃命广庠文学陈元谦伐越山之石,镌碑三,居圣像于中,左山右林,立于文庙云章之阁。俾郡之士人君子、荒服岛夷,崇仰圣人高坚前后之风、河岳光噩之辉、庙林文蔚之气,如在邹鲁之邦,岂不有助于风化也欤!

至正五年岁次乙酉正月望日。

中奉大夫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僧家奴记。

广东宪曹天台张禋书。

承直郎都事沈思诚、奉议大夫都事张哈剌台立石。

该宣圣遗像是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僧家奴得诸山东曲阜孔庙。督粤时,嘱广州路属吏刘从龙摹勒上石,除此孔子像外,还绘刻有《尼山》、《孔林》二石,云是据唐吴道子所绘之稿本。

中国古代绘制的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孔子像虽存世较多,但真正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作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最早由孔子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至绍兴二年(1128—1131)勒石吴道子稿本。

《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画中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作品用笔提按流转之间表现了画家娴熟的技法,深得“吴带当风”的精髓。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孔子行教像》刻石摹本保存在曲阜孔庙圣迹殿,为国宝级文物。历史上,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被世界公认为最能传神再现至圣先师风范的孔子肖像画。

该广州府学之《宣圣遗像》应该是脱稿于曲阜《孔子行教像》,而略有小异,如《宣圣遗像》未佩剑,某些衣褶纹也不一致。

吴道子已无真迹流传,该《宣圣遗像》应与曲阜《孔子行教像》一样同属珍稀文物。

据《大德南海志》,元代广州路学历经至元十八年(1281)、延祐五年(1318)、泰定元年(1324)三次修筑,其中泰定元年(1324)“宪使密兰、经历韩涣、教授陈性存任内,建云章阁七间,崇奉御宝诏书。”[10]至正五年(1345)所制孔子三石即置此云章阁。

翁方纲《粤东金石略》载,广州府学燕居亭尚有孔子弟子颜回像石刻,乃元皇庆二年(1313)广州路学重刊,下端勒摹颜鲁公《夫子庙堂记》。[11]颜回,尊称颜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后祀七十二弟子,颜回居弟子首。有时祭孔独以颜回配享。唐贞观二年(628)尊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739)尊为“兖国公”,宋因之。元至顺元年(1330)赠“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尊为“后复圣”。碑今不存。

徐闻贵生书院藏明代《司寇真像》碑

《司寇真像碑》原置徐闻县文庙,后世文庙毁圮,该碑移置县内贵生书院。碑高150 厘米,宽75厘米,刻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线绘孔子着官服像,峨冠博带,像貌俨然。上像下文,记述该像来源及摹勒树石之由。(图5、6),文曰:

司寇真像

□圣人之道配乎天,有化育生成之妙;圣人之容照乎世,有温恭威廉之重。旷日圣远而道弥彰,降□□□□□识学者想见其形容,尚能兴起,复以□□世代安能亲□者哉!赖以皇元圣治,文运崇兴,泰定改元,河南佥宪万嘉闾得真像自五十世代孙光山尹思迪,传郑州牧刘奉议,乃刻石示不朽,以广其传于无穷,俾之学者获睹圣人之容,莫不感发而兴起于道矣。将见人材辈出,黼黻皇犹,德化行而惠政传,可谓有功于名教者也,故述以记焉。

时暨郡□火者承事同知忙兀不花、承务州判吕、承事吏目陈杰、监管邑乌焉儿沙、县尹田、从事主簿王敦、武尉撒都曾丁、典史任和,佥谋命工,偕响应之。郑州儒学正高良羽述,郑州蒙古学正孛木鲁安上篆额,前亳州郸城儒学教导倪元弼书,至顺二年三月日田德誊,范克明刊。

洪武丙子秋九月二十有八日,余来备徐闻邑学谕员,越明年丁丑秋九月既望,乡贡进士雷庠生易文荫氏,由癸酉秋闱游于太学,奉天子命使周,过郑,谒宣圣庙,得夫子为鲁司寇真像。一日闻讣归,至徐庠,出□□□司训程先生披面一览,见其神色奇,衣冠俊伟,不胜欣喜,诚千载一时之嘉遇,况昔诸大贤亲炙而传授者乎?吁!自汉唐宋元以迄今日,廖阔乎千百年,虽历代以来舆图之广,郡县之繁,莫不崇殿宇而陛圣像矣。然而岭海之陬,固未曾一睹其真容如是,五仪从游圣人之门,恭列师儒文职,而易代又能留心于学校,而传先圣之仪□□非圣朝文运之兴可见,无□而弗□□□官,命之工人,镌刻诸石,而置殿宇之内,俾旦夕得于瞻仰,使易公之名,同垂不朽,可乎?□训暨诸生,佥曰:然!于是乎书者。

洪武三十一年岁次戊寅二月吉日。

教谕杨宗盛重述。

雷州府徐闻县提调官署□事典史唐忠立。

训导程铭、生员周溥、钟儒、陈□、王□□、苏从善、陈辅、莫□□、邓鉴、陈成、刘慎、陈应炎、赵原、洪文浚、周宇、吴南金。

元泰定元年(1324),河南道廉访司使万嘉闾,自孔子第五十代裔孙处获得孔子画像一幅,遂嘱令属官将其摹刻上石,立于孔庙,供人瞻仰圣容,此事项完成于至顺二年(1331)。至明洪武三十年(1397),雷州府乡贡进士太学生易文荫因公事路过河南郑州,拜谒夫子庙,得此《孔司寇真像》。既而闻讣返粤,经过徐闻县,向有司呈示该孔司寇像,众僚希慕之,并恳请将此圣人画像摹刻立碑,时在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本县教谕杨宗盛述其事。

万嘉闾,《新元史》有传,作“万家驴”,元代蒙古酹温台氏,名门显宦家世,广平府(今河北省曲周县)望族,历官河南道廉访使、云南道廉访使、江西转运使、河间路总管等职,热衷儒学,礼节文士。史载其于历官之所率多修建书院学校,增饰文庙,以崇教化,斯则该碑所记其为郑州文庙刻立孔子司寇像碑之事,理在宜然。

孔思迪,字凝道,孔子第五十四代孙(碑文谓“五十代孙”,略误),约于元文宗年间任河南光山县令。

雷州府乡贡进士易文荫、徐闻县教育杨宗盛分别于明万历时修《雷州府志》的《秩官志》和《选举志》有载。

据《广东通志》、《雷州府志》、《徐闻县志》诸籍,徐闻县文庙始建于宋代,后于元大德七年(1303)、明洪武三年(1370)、成化三年(1467)、弘治十四年(1501)以迄有清一代或迁址或重修,沿革甚明,但均未言及该孔子像碑刻立之事。

今曲阜孔庙圣迹殿有《孔子为鲁司寇像》碑,高134厘米,宽73厘米,传为唐吴道子绘(笔者尚未亲见),或许即为元万嘉闾所获《孔司寇真像》之蓝本。

笔者初步检寻,得知曲阜现存《孔司寇像》纸本三幅,均悉明人所绘制。至于是否还有更早年之画作,则待探寻。而该徐闻文庙《孔司寇真像》碑则明确绘刻于明初,乃可追溯于元代,自有其文献参鉴价值。

注释:

[1]清嘉庆修《雷州府志·学校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本》,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2][3]《宋史·真宗纪》,二十五史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宋史·礼志》,二十五史标点本。

[5][9]《元史·武宗本纪》,二十五史标点本。

[6]《元史·祭祀志一》,二十五史标点本。

[7] 蔡美彪编著、《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骆承烈编:《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济南:齐鲁出版社,2002。

[8]《元史·百官志三》,二十五史标点本。

[10][元]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广东史志丛书本,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11][清]翁方纲:《粤东金石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广州石经堂书局影印本。

猜你喜欢

雷州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雷州歌演唱特点分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时代雷州傩舞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索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雷州书画作品选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