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创新
2019-12-15陈菊芬
陈菊芬
一、客家山歌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传承困境与创新局限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是建设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共建人文湾区,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综合国力,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纲要》中还指出,支持建设岭南文化中心,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与外国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融合,从而形成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建设岭南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下客家山歌文化面临的困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舞蹈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1]但是正是因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继承与创新会遭遇到困难。[2]以客家山歌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客家山歌文化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1.客家山歌文化面临着继承的困境。客家音乐文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相比与其他物质遗产还具有特殊之处,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像物质类的东西方便保存,音乐文化只有经过人的传播与发展才可以得以传承。[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的青年人选择去城市打工,很少会愿意留在家乡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传承,这对传统文化来讲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客家山歌文化因为其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不能以物质的方式进行保存,只能通过人去传承,这样就造成了客家山歌的继承的困境。我国现有规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补贴。[4]但是这种补贴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不能激发青年人的发展需求,所以很多青少年还是选择外出打工。[5]长期离开自己家乡,加之长期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我国的音乐市场。因此,在断代继承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客家山歌文化的市场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客家目前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使音乐保护方面投入资金匮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客家山歌文化目前传播困境。随着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变得多样化,比如: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但是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方式仍然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口口相传”。在大众媒体发展的时代,年轻人接受文化的方式多为借助于新的传播方式,这就造成了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受到了阻碍。并且,客家山歌文化发源地通常以山区居多,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山歌文化只能依靠“口授心传”,造成了传播路径的堵塞。一方面,现如今掌握客家山歌吟唱技巧的人通常是客家的年纪较大的人,对于新型的传播方式不了解,不会利用新技术进行传播。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普遍对传统文化没有以往的热爱,更多是偏向于喜爱流行文化、流行歌曲等,因此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终端也受到堵塞。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客家山歌传播的路径上,不仅传播的过程具有障碍,文化传播的接受方拒绝了文化的传播,这些双重原因下就造成了目前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困境。
3.客家山歌文化缺乏创新性。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客家山歌的创作素材是以劳动人民生活为基础的,反映劳动者的理想和愿望。劳动人民把生产生活中的感受和内心的喜怒哀乐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抒发感情。由于客家山歌大多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感受,记录劳动者的内心变化,极具自身发展特色,在这种固有的劳动文化背景下,山歌文化的创新受到了山歌文化内部固有的局限性,使山歌文化的创新变得更为困难。客家山歌文化的从业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其生活经验、阅历也具有局限性,其在从业过程中,即使想要对客家山歌进行创新也需要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但是一般而言,大多说从业者的生活经验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内,很难对客家山歌文化有大的创新突破。即使客家地区有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有着不同于客家本土地区人的生活阅历与经验,但是其客家山歌文化修养的不足,也不足以使其对文化进行创新。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客家山歌文化就一直固守其劳动者色彩。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不能把握时代的节奏对文化进行创新吸引听众,就很难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客家山歌文化带来的新挑战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应积极传承和弘扬客家山歌文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提出要建设人文湾区,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种各种文化遗产活动。这就不可避免的会使客家山歌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不同文化竞争中,客家文化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充分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会带动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客家地区带来就业机会、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融合等。就业机会的增多,使大部分的青年人选择打工而离开客家地区,造成客家文化的继承断代;许多客家山歌职业从事者会因山歌职业收入低,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从业人员的减少也使得客家山歌文化发展衰微。由于客家山歌大多都是以其本地的方言作为歌曲的载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会带动着普通话的发展,对于以方言作为载体的客家山歌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历史使命及困境原因分析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使命
1.客家山歌文化在国家层面的意义。文化精神贯穿渗透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模式之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性。[6]客家山歌文化对于重构人民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的团结具有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7]客家山歌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也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2.客家山歌文化对新时代文化开拓与创新的借鉴价值。传统文化对于开拓人类新文明的样式提供文化资源。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为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放弃传统文化而进行创造是糟糕且不切实际的想法。[8]就客家山歌文化而言,其可以为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例如客家山歌文化中的词为现代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民族文化,为文学的创造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客家山歌文化中的曲调蕴含着地区民族的特色,对于流行曲目甚至是其他种类的山歌也具有强烈的借鉴作用。客家人自宋代之后,逐渐向海外拓展。如今,客家人已经遍布五湖四海,客家文化成为了海外客家人共同的精神价值,客家山歌无疑成为了唤起这份价值最有力的共鸣。由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跨地域、多融合的特点,在海外具有广泛的传播者和受众群体,尤其以客家人较多的东南亚地区为主,他们通过自发建立的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会馆、商会等组织,对客家文化进行动态的研究和演绎。
3.客家山歌文化对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历史使命。客家人与中原人同根同源,客家系族及其文化都是产生于中原。但是,由于客家的环境、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客家山歌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中原文化进行了改革。无论对传统的中原文化怎么改革,都无法摆脱客家文化是脱离于中原文化这个母体的现实。客家文化在恪守礼教,重伦理、倡道德等方面仍然是传承着中原文化。如作为抒发客家人情怀的客家山歌,其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表现出了走出山野添加,落户繁华闹市的画面。[9]客家文化由于其产生的根源性,在发扬传承客家山歌文化的同时,也发扬了中原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分支,承担着弘扬中原文化,促进湾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二)客家山歌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传承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可以为解决全人类的问题提供经验。[10]岭南文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具有开放、务实、创新等特点,对岭南地区甚至于全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与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岭南文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无形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文化为依托,以音乐为形式,担负着客家民系人文精神传承、教化的实际社会功能,内含音乐学和文化学双重价值。它记载着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传递着客家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等优良文化传统。[11]客家山歌文化对传承发展繁荣岭南文化,促进粤港澳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客家山歌中也表达出了客家人的敢于担当、勤劳简朴、乐观务实以及开拓创新等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华所在。[12]
(三)客家山歌文化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各类文化艺术形式给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考验。[13]客家山歌文化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困境,其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客家山歌文化自身原因分析,客家山歌文化缺乏创新性。旧社会的状况使客家山歌具有极强的传统特色,其山歌的结构和修辞具有尤为突出的传统特色。[14]客家山歌的歌曲内容主要是展现古代的汉文化,由普通民众和职业艺人传唱。普通民众的传唱方式相对来讲显得比较乡土化,且对于客家山歌的研究不深,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传统艺人以传唱山歌谋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历对山歌进行一定的创新,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愿意从事职业艺人行业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山歌的传承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指出,客家山歌文化有其自身的语言局限性和独特性这个因素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
其次,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对于客家山歌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59.58%,客家人聚居地将会减小,这就进而影响到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换言之,城市化水平的增高带动的是大众文化的发展,导致客家文化这种区域性文化衰微。另外,传统的客家山歌传唱方式落后于时代潮流,例如新兴的自媒体:抖音等,根据《2018抖音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抖音日活跃人数突破2.5亿,其活跃人数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在抖音中却罕见客家山歌文化的身影。无论90后、80后还是70后,其在抖音中最爱的拍摄内容都是与传统文化无关的。只有中老年人对于传统音乐比较喜爱,但是这一部分人一般对于现在的传播方式不是很了解,[15]他们也不能通过新型的传播工具将客家山歌进行传播。作为小众文化的客家山歌文化会因为其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没有借助于新型的媒介进行传播,使其与时代脱节。
再次,客家山歌同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的传承和发扬一样,是以传唱为依托,这对传承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根据赫伊津哈的观点,音乐是一种关于韵律和文字结合的游戏,通过不同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传统客家山歌的文字载体是闽南语与大众文化中普通话有一定的冲突,在使用的广度上受限于客家人和客地,难以在全国推广。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闽南语的使用频率明显提高,这就给了客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语言基础,比如在加里曼丹的坤甸市,潮州话是流行的商业语言,许多客家人也讲潮州话;在三样口市,客家话是流行语言,陆丰口腔的客家语言在当地成为主流。[16]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越来越多的新文化的涌入,对于客家山歌文化的发挥也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加快,西方的文化也会不断的涌入,同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粤港澳大湾区,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从而使本民族文化丧失活力。外来文化的入侵对本土文化造成的侵害是巨大的,在面对外来文化挑战的情况下,客家山歌文化若不继续创新发展,必然会面临着被其他文化所侵蚀。
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的客家山歌文化困境解决路径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岭南文化的特色产物,不应仅在坊间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更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发挥它的文化作用,为多元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之下,要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对客家山歌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着力解决目前客家山歌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山歌内容的传承与变革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担负了国际化融合的重要责任,在这一节点上,客家山歌可以作为湾区特色推出本土,走出国门,承担东南亚民俗文化交流的重任。早自宋代之后,客家人“过番”下南洋走出国门的活动就日益频繁,直至晚清打开封禁,出现了大批的海外华侨。[17]客家山歌在这些人心中,就是自己故土情怀的寄托,其本质上就有联结海内外华人情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本土文化的优秀代表,随侨民传入当地后也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影响,比如他们下南洋的时候创作的“过番谣”,在体现了客家人乡土情怀的同时,也记录下了迁入地的风土人情和创业艰辛,如《过到番邦更加难》这首山歌就唱道:
昔日谋生到外洋,初到锡山苦难当;公司事务唔相识,冷言冷语刺心肠。
讲起过蕃涯讨饶,挑等锡泥过浮桥;千转过得千转好,一转失脚命会么。[18]
这些经典的歌谣可以作为文化纽带给海内外的投资者带来文化脉络上的联结,从而更好地加强多元融合。而身处新的时代背景,传统山歌内容的推陈出新其实也是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传统的“过番谣”也可以摇身一变,讲述当代优秀的人物故事和变革的乡土风貌,将新时代中国乡土的变迁以山歌的形势记录下来。《格萨尔王传》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现如今仍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这与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分不开的。我们也应发动客家山歌的传承者们,尤其是专业的学者和老师,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支撑,谱写新时代新题材的客家山歌,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将中华文化更好地推广到国际平台。
(二)山歌唱法的传承与变革
传统的山歌往往产生于乡间田野,是人民渔樵耕种时创造出的,用以自娱自乐,“渔人与樵子,唱彻百蛮天”(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这样的山歌唱出来往往缺乏修饰,是以最单纯的嗓音来表达的。这样的音乐虽然显得情真意切,但缺乏艺术上的表现力,搬到现代舞台上之后往往显得苍白,也会使演唱者觉得声带不适。山歌唱法的继承重点在于如何保有其本质的“野”味,或者说土味,传统也就是最本质的、最纯粹的。在这一点上,如何把握传统山歌要表达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艺术的加工可以融会戏曲和美声的唱法,充分利用颅腔共鸣,练习声音在较高位置的稳定性和爆发力,将声调的升降变得更加顺畅。年轻大众容易接受通俗歌曲的风格,这与现代文化的简便易行是分不开的,人们更喜欢轻松愉快的曲风和节奏性强的旋律,所以山歌能否重新焕发生机与其是否符合大众的口味是紧密相关的。比如经典的闽南语歌曲《爱情的骗子我问你》,重复的歌词,重复的旋律,欢快的曲风很容易让听众记住并且传唱,这些流行曲目的特点可以为传统山歌所借鉴。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面向国内建设,还要广泛吸引国际目光,所以客家山歌想要走向世界,也需要吸收他国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在唱法的细节上可以借鉴如美声、约德尔调等特色风格的特点,使有些不太容易表达的音节更加圆润入耳,低音婉转柔和,唱高音时又不至于太尖太紧。
(三)文化政策的保障与高校科研投入
对于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扬,单靠民间的力量是有限的,政府通过纲领性的文件加强引导,自上而下的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纲要》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推广中,政策是保障,高校是生力军。粤港澳地区的高校具有地缘优势,政府可以增加科研投入,设立相关课题给粤港澳地区的高校,发动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客家山歌的现状,分析大众对客家山歌的接纳程度和期望。在高校,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用丰富多彩的推广活动提高学生的接纳度,再以学生为媒介向社会进行推广。政府应协同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部门,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客家山歌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融合,树立文化新帆,带动岭南特色文化走出粤港澳,走向国际平台。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可以帮助大学生整合资源,争取扶持政策,开设客家山歌工作坊、开办学生客家山歌社等社团组织,帮助他们参与影视媒体的节目拍摄制作和文化部门的社会调查,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参与调研、创作、演绎和理论研究;参与政府部门、社区文化活动以及各客家民间组织、民间艺人的系列活动,如在公园里的风景区举办山歌墟,定期对唱山歌,从而多模式多渠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客家山歌走近寻常百姓。通过这些活动,也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和学习传统客家山歌,并积极思考当今社会条件下客家山歌生存与发展的新生态,为客家山歌的传播和传承培养新生力量。政府、高校乃至社会群体也可以设立客家山歌的比赛,通过奖励机制吸引热爱客家山歌的人参与,并通过媒体转播的形式扩大影响,让大众了解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
(四)新技术视角下的传播路径分析
随着手机APP如抖音、腾讯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传统的电视和纸媒已经逐渐沦为了人们消遣娱乐和获取信息的第二平台。传统山歌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新媒体,比如通过酷我音乐、搜狗音乐、百度音乐等新媒体,客家山歌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提高知名度和大众接纳度,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以山歌为主题的客家文化、岭南文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流量,例如在火山小视频中,主播的二泉映月作品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19]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继承提供了途径,在以往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是十分困难的,其继承也只能通过家族继承或者是师门传承,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也可能会丧失原本风格。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可以将这种传统的文化保存下来。在这种网络共享资源的保存下,新型流行音乐与传统的山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使传统音乐得到新的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客家山歌通过新媒体平台这根红线,可以串联起全球客家人内心涌动的故土情怀与中华情结,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实现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经贸交流大平台,是国际创新中心,其优质的生活氛围必定少不了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集结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智慧与才干,不仅可以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经验,提升客家山歌文化的竞争力,更能凝聚客家文化的精粹,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工匠精神走向世界。大湾区的建设势必会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在进行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时,一些地区可以凭借优渥的地理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招商引资的契机,并把客家山歌文化充分融入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客家山歌文化的过程中,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找到客家山歌文化与民族起源、发展以及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旅游热点地区进行推广,拉动游客一同参与到表演中来,还可以制成音像光盘售卖,提升客家山歌文化发展的活力。
四、结语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乡土情结的代表,发源于百姓的生活,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品质。客家山歌代表了粤港澳地区富有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特色的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推动粤港澳文化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形势下,要积极推动客家山歌传承与变革齐头并进,在继承发扬过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注释
[1][15]夏雷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8, 第3期第64-67页。
[2]陈晓敏:《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 [J]。《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10期。
[3]李娟等:《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7年第16期第55页。
[4]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管理的通知》第一条:自2010年起,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给每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8000元传承活动补助经费,由各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一次性发放给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个人。
[5]吴桂华、邹俊杰、王狄:《城镇化影响下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发展途径研究》[J]。《理论观察》,2017年第3期第146- 148页。
[6]肖贵清、赵学琳、闰晓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第277页。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第163-164页。
[8]张有奎:《资本逻辑的意义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9期第46-49页。
[9]人民网:《广东客家山歌大典出版发行》,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05/c70731-20097929.html。
[10]王晓:《全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
[11] 陈菊芬、宋唐:《全媒体视角下客家山歌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全景式纪录片〈千年客韵〉为例》[J]。《传媒》,2019年第05期第66-68页。
[12] 刘建荣、冯丽娟:《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第40卷第1期。
[13]江博:《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第3期第68-72页。
[14]夏丹丹:《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探究》[J]。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第63页。
[16][17]周晓平:《东南亚客家华侨的精神与物质生产方式——兼论作为媒介交流的客家文化(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J]。《嘉应学院学报》,2019,37(02),第16-21页。
[18]李钟珏:《新加坡风土记》,第78页。
[19]刘翠翠:《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青年记者》, 2019年第2期第65-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