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征,孤独的政治理想主义者

2019-10-30王长宗

杂文月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明君魏征方略

王长宗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理想主义的典型,他以殉道精神追求治国理想的实现,毕其终生,不惜撞死在理想碑上。

魏征的仕途,亘古少有这般传奇。早期追随李密、窦建德等草莽枭雄,后追随政坛新星李建成。但是,这些人或者黩武少文、目光短浅,或者自傲拒谏、优柔寡断。他屡附屡叛、叛李投李,努力寻找一个足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治国抱负的靠山或者叫平台。他幼年学习道家学说,清净无为、予民生息的信念十分明确,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民为邦本的思想,同样扎根其身,儒家建功立业的担当精神同样强烈,这便是无为才能有为在他身上的辩证统一。他希望有所作为。但似乎是宿命,总是在看似能够实现时形势逆转,失败又在前路等待着他。

中年时突然爆发的玄武门之变戏剧般地改变了魏征的政治命运。李世民这个魏征计划除掉的政敌。瞬息间转化为他的主子和政治盟友。

前嫌可以捐弃.恩怨可以化解。但政见与风格必须磨合。李世民求贤若渴的政治胸怀,魏征高瞻远瞩、切中肯綮的政治见解,使他们如鱼水相逢。魏征向李世民贡献的治国方略有中长期的,也有近期、眼下的,既有內政外交的战略方针,也有方法论领域的见解,李世民照单全收,从善如流。李世民魏征团队在治国方略上达成了共识。其理论基础:“民为邦本,本固国宁”;指导思想:“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套完整的內政外交方针政策由此铺排开来。贞观之治由是而成。

魏征的政治理想是圆满的。而现实却很骨感。历史有个铁律极难打破。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兴悖亡忽”的历史周期率由此衍生出来。当创业初始,四敌环伺,百战惟艰时,李世民是能够如履如临,自律自省。宵旰图治的;但贞观之治的局面初成,追求享受,声色犬马的本性就开始暴露了,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是迷恋鹰鹞,疏于朝政。为了规避魏征的犯颜进谏,李世民竟将一只鹞子活活闷死在怀内。但这能瞒得了魏征吗?魏征已经敏锐地发现,自己最终追随的政治靠山正在走向反面。为此。他于半年时间连写四论政疏,历数政弊,分别是《谏太宗十思疏》《论君子小人疏》《论治道疏》《十渐不克终疏》。他一生所上批评时弊、建言献策的政疏,何止于此,“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魏征就是这样,终生不停地进谏、批评政弊,以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主张。特别是那道《十渐不克终疏》,写于贞观中期。面对海內升平、民物蕃息。四夷归附的盛世,李世民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不必总是缩手缩脚了,于是谨慎变成了骄傲自满,俭朴变成了奢靡铺张,清净无为变成了追求奇珍异宝、豪华宫室和对外用兵。魏征再一次面临着治国政治理想全而破灭的局面。《十漸不克终疏》就是魏征从十个方面剖析唐太宗正在开历史倒车,十分危险。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他总是在盛怒之后理解和接纳魏征的良苦用心。他把《十渐不克终疏》刻于屏风上,四时诵读,以此警示自己。这似乎是问题解决了,明君和良臣的绝妙搭配为政治理想主义开辟了康庄大道。但不是的,一切明君都是相对的,明君也会变卦。魏征死后,李世民忘记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箴言。他偏信谗言。对魏征忠直一生的政治实践产生怀疑,予以否定,推倒亲自为魏征树立的墓碑,解除了公主和魏征之于的婚约,让一个政治理想主义者身后再一次面临彻底失败的危机。虽然旋即出现转机,但魏征的治国方略,政治理想得到完美贯彻的年代并不长久。李世民之后,魏征的学说和理论不同程度地缩水、打折扣。盛世再为乱世,安史之乱后虽有短暂中兴,但总体趋势下行,重蹈“其亡忽焉”的覆辙。

这种政治理想主义的悲哀有时还在于,执政者认为其有用时视如珍宝。不用时又弃之如敝屣;或者口头上称赞,将魏征当作偶像崇拜,而对他的学说和理论既不潜心理解,只做冠冕堂皇的官样文章。元朝初定时,忽必烈就向封龙书院主讲李冶请教,何处可寻魏征那样的良臣,李冶说明了魏征其人死而不再,不可复制,但可悟其道,鼓励忽必烈师承效仿“贞观之治”伟业的方略。惜乎元廷把魏征的学说和思想当作一枝箭在手上搓来搓去,只赞好箭,却不肯射出去。有元一朝,其治国方略与魏征的理想与风格相去甚远。终是福祚短暂。百年亡国。当然元朝是反面典型中的极端,但自唐以降,能够再寻诤臣且为高瞻远瞩政治家如魏征者几不可能,而李世民和魏征这样的君臣绝佳搭配更无二例。

猜你喜欢

明君魏征方略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论用“势”的方略
孟子说仁德
简析秦灭六国的“远交近攻”方略
西周开国方略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