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刍论
2019-10-30冯福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高校作为社会公益组织,肩负着为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实效,直接决定了为党培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质量、关系到“伟大工程”的兴衰成败、影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如期实现。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科学内涵、分析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探索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取得新实效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
关键词: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高校党建;落实刍论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終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正确理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科学内涵,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以及98年的党史的思考与总结。
1.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理论基石
以马克思于1844年2月在《德意志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为开端,经《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第一国际”成立的完善过程,再到1878年前后《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的陆续写作完成为成熟标志,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历经近50年得以基本形成。马克思深刻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前提与保障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19世纪中叶欧洲革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在揭示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历史必然性中尤其是在《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与当时以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为代表的各种机会主义做坚决斗争中逐渐认识到思想建党之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的批判,则是其对《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丰富和发展。从此可见,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重视与加强政党自身建设是其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是中共党建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习近平党建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又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重要部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党的建设进入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中国成立70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里,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有一年即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党面对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日趋激烈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竞争,在如何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化解新危机,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一问题上,需作出全面而深刻思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3]习总书记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揭示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修订制定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纪律上、制度上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坚强法理支撑。
3.党的建设经验的梳理与升华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了党建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五个基本方面。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党90多年来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新时代党建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研判。一是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二是指导方针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4],如果管党治党不力,党就会失去民心,动摇执政之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1]三是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适应治国理政的需求、永葆党的先进和纯洁性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的有力保证。四是总体布局是“5+2”。党的建设由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有机组成。突出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和纪律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根本抓手。五是目标是“五句话”。“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及使命担当。简言之,目的是“遵循”、方针是“原则”、主线是“灵魂”、总体布局是“路径”、目标是“旨归”。五者有机统一,互为影响,相互作用。
二、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迫切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的纲领是宗旨的集中阐述,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是落实宗旨的路径,党的章程和法规制度是宗旨得以实现的保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这为高校党的建设指明了根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党建与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的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发展规律及意识世界的本源。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将指引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毫无疑问,各战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作为为党的事业选拔培养人才的“基地”、立德树人的“高地”、传播党的意志的“阵地”,有理由、有责任、有条件为全社会做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表率。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大背景下,应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泛化、颠覆我国政权的新的斗争领域。意识形态建设任务务虚而牵涉面广,斗争形势严峻而隐蔽,极其考验人的政治定力与政治觉悟。无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形势的需要、必然的选择、政治的清醒。
2.确保高校办学方向与质量的题中之义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高校是系统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最后“关卡”,要牢牢把握住培养教育环节,针对世情、党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要及时科学回应学生疑问,解开思想疑惑,确保教育方向与质量的主导权掌握在党的手里。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体现在国家的创新创造力上,最终反映在生产力上。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镜子”,生产力的提升则在不停地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直至其发展到新的阶段,实现质的变化,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显然,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人心汇聚发展力量,防范风险抵制错误思想,需要马克思主义抢占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制高点,把牢人的思想,这需要高等教育的正确方向与突出成果的有力支撑。
3.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抓手
任何宏伟蓝图,需要人的科学实践以变为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也不例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实现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克。”[6]一个有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才能为党和人民忠诚地服务一生。坦然,崇洋媚外、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凡此种种丑陋行径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仍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更痛心疾首。究其原因,不外于其在“三观”形成时期,政治信仰出现了偏差。与其说这是个人生命价值的“折损”,不如说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失利。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冷静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汇聚起千千万万的有为青年的力量形成磅礴之势为“伟大梦想”添砖加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深层次的教育,是一切教育与事业的基石。
三、高校党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等,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定位不准问题
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理解执行不到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而高校二级学院及職能部门的党组织和行政的关系则是以集体领导为基本原则,是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关系。日常管理中,高校党组织时常出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定位不准的情况,党政主要负责人不能有效配合,有的和谐共事氛围不佳,有的沟通略显不足,阻碍了党政领导合力的形成。工作实践中,高校行政正、副职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但各级党组织委员的职责不清,履行“一岗双责”的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力。从教育部和江苏省委巡视高校党委情况反馈中发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中存在“中梗阻”、高校各级党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党的领导弱化、党的政治建设薄弱、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党建层层递减等的问题。
2.职能收缩问题
将政治建设中“党要管党”的要求片面理解为“党只管党”。具体表现在:一是将党组织的工作与党务工作等同,认为党组织的职能仅限于党务工作,即党组织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发展及其教育管理等日常性工作,无须参与或关心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导致“党政工作两张皮”现象,使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削弱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把支持校长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开展工作,误解为党组织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中只有参谋辅助作用,没有参与决策权,放弃参与决策的权利。三是高校党组织在履行《条例》职责时存在理解偏差,容易出现“职能单一”或“职能收缩”的问题,执行上不到位,没有正确履职或履职不充分,对高校权利监督中存在“虚监”“弱监”“漏监”等现象。
3.建设不力问题
一是高校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统筹不力。部分党组织书记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党建上,尤其是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不深、探索不够、破题不多,党的政治建设抓得不够严实。二是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有的党支部组织生活随意化,“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严,“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做得不够,党的建设质量不高。三是党员发展和管理监督薄弱。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弱化,对非党员教师的教育培养缺乏力度,出现中青年教师入党数量少的情况,对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党员权利保障落实不力。四是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些基层党支部主体作用不明显,活力不足,凝聚力不强,少数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五是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有所弱化。多数高校的组织干事身兼数职,编制、级别受限,发展通道不畅;教工支部书记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少数教工支部书记履职不力。
四、高校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路径选择
1.坚定“高校姓党”的政治方向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2]习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5]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政治建设首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讲政治。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四个服从”。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做党的意志的坚定信仰者、忠诚传播者、有力执行者。二是牢牢掌握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权,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信心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主动对接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高校要把“六项社会功能”的发挥同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高度一致起来,注重发挥高校在国家战略中的独特智力作用,勇于追赶世界一流教科研水平,努力跻身世界顶尖水平,切实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走在前列,以实际行动诠释“高校姓党”的深刻内涵。
2.增强“党要管党”的政治觉悟
“党要管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优秀革命品质,是党加强自我建设的鲜明态度,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7]“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8]无疑,习总书记的讲话告诉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是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目标的必由之路。一是树立广大师生是学校“主人翁”的意识。学校的事无论巨细,都是广大师生的事,要主动关心,积极作为。二是常抓“四风”整治。党风正,则校风清、教风严、学风实。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中央有关反“四风”问题的决策部署,警惕其新的表现形式,与之做坚决的斗争。三是严格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高校各级党组织要确保办学治校的一切行动符合党纪国法,决不允许出现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行。四是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让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五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模式;正确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规定研究决策“三重一大”事项;以务实举措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科学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3.提升“党建立校”的政治能力
一方面,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灵魂。“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6]高校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常抓不懈。一是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首要任务。高校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党员干部铭记党的宗旨,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方位育人之中。高校党组织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校党组织要强化思想引领,旗帜鲜明批判错误思潮。另一方面,党要实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必须始终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着力点。一是按照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好党建工作成效不佳和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及边缘化等问题,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切实發挥好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净化“立德树人”的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区或部门党建工作实效的“晴雨表”,是直接决定所在部门党员精神面貌与干事创业干劲的“驱动力”,是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的“风向标”。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地实现高校正气充盈、政治清明。高校本应是社会一方净土,引领社会新风,弘扬国家正气。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本质是教育人、培养人、感化人。这一过程除需要自身素质过硬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外,也需要清净、科学、和谐的育人环境。政治生态无疑是育人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宏观上,政治生态涉及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党的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微观上,政治生态对具体党组织和党员的党风政风的营造、党性修养的锤炼、党纪国法的恪守等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上下大气力,为全社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出表率。另一方面,高校党委要落实领导责任,党委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抓住“关键少数”,抓紧思想政治教育,抓牢组织建设,抓稳监督问责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0.
[5]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6]张晓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J].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5.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8]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光明日报.2013-01-23(1).
作者简介:冯福军(1987-)江苏扬州宝应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共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