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的力量:焦裕禄的成长历程

2019-10-30贾关青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焦裕禄成长信仰

摘  要: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焦裕禄在其十八年的革命生涯中,能够从一名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县委书记,充分彰显了信仰的力量。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焦裕禄党性修养的历史点滴,再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信仰、焦裕禄、成长

[作者简介]贾关青(1983 - ),河南兰考县人,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焦裕禄精神相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党具有崇高的革命信仰。作为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焦裕禄能够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充分彰显了信仰的力量。

从国破家亡到逃难异乡——焦裕禄的悲惨遭遇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今博山区)北崮山村贫苦的农家庭。在1955年撰写的《干部历史自传》里,焦裕禄曾这样描述他的家庭情况:“从出生到15岁,家庭有15口人,15亩地,牛2头、骡子1头,房子20余间。全家依靠种地生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是外债。”[1]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社会,要维持这样一个基本的生活显然是一种奢望。

1938年末,日军占领博山县,15岁的焦裕禄被迫辍学,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为了反抗压迫,他也加入了一个民间抗日组织“红枪会”。不久,“红枪会”很快就被打散。1941年,山东大旱,焦裕禄的父亲因交不起捐税,被逼自杀。他在“自传”中写道:“1941年,家庭没啥吃,又欠下了外债,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2]1942年,焦裕禄又被日寇抓到东北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力。1943年8月,焦裕禄在老乡的帮助下,辗转从东北逃回家乡。因年景不好,又没有良民证不敢出门,在家乡待不下去,他只得携妻带儿逃难到宿迁给地主胡泰荣打长工。

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正确的信仰和有效的组织,焦裕禄的反抗是自发的,也是盲目的,很难摆脱最终失败的命运。正如他在“自传”中写道:“看到日本鬼子势力那样强大,国民党,还有其他各种队伍虽多,但只向老百姓要粮要钱,无人敢抵抗鬼子。自己只好老老实实地当亡国奴。”[3]

从逃难长工到革命战士——焦裕禄的人生抉择

1945年,新四军解放宿迁,并建立了人民政权。在党的宣传和教育下,焦裕禄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咱老百姓办事的,跟着共产党不仅可以打土豪,还能分田地。此后不久,焦裕禄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家眷从宿迁返回了家乡。这时,他的家乡博山县城虽然尚未解放,但基层政权已经建立起来,共产党正领导群众开展“反奸诉苦”运动。焦裕禄在党的号召下很快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

参加革命工作后,焦裕禄就开始主动向組织靠拢,但由于受早期思想认识的局限,他入党的过程也经历过一些波折,曾先后写过三次入党申请书。前两次都因为自己觉得不符合入党条件,写过的入党申请就没有交。第三次,他通过反复学习党的任务、党的性质和党的政策,并在行动中自觉践行,多次受到表扬,这才开始动手写入党申请书。1946年1月,由于表现积极,焦裕禄被批准入党。在1955年撰写的个人历史自传中,他曾写道:“这时(刚入党时)对党是干什么的一点也不知道,只知道共产党对穷人好,自己自从共产党来了才有出路了,入党要好好干工作,在各种工作起带头作用。”[4]

树立正确的信仰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时期,焦裕禄虽然在党的感召下选择投奔了革命,并在党的教育下对党的信仰和主张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从焦裕禄的入党动机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虽然在行动上入了党,也有了一定的觉悟,但思想上与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从战火洗礼到多岗历练——焦裕禄的思想蜕变

入党后,焦裕禄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开始更加忘我地工作和学习,历任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河大队一中队班长,尉氏县彭店区区队指导员,尉氏县宣传部干事,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工委副书记,陈留团地委宣传部长,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洛阳矿山机械厂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一金工车间主任、生产调度科长,中共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等职,先后参加了支援淮海战役、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共青团建设、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等工作,不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和解放后的多岗位历练,还为国家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贡献。

在部队,他总是冲锋在前,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上级交给的每一项任务,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在共青团,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帮助团员改造思想。他曾形象地说:“团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党是头颅,团是手足,一个人只有头颅没有手足怎么能行呢?”[5]鼓励团员干部积极为党工作;在洛矿搞工业建设,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他不仅圆满完成了赴东北学习工业管理知识的任务,还克服各种困难,带队研发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卷扬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兰考治理“三害”,为了拯救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群众,他顾全大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带病坚持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掀起了一场治理“三害”的伟大斗争,取得了治理“三害”的初步胜利,并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兑现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焦裕禄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真正意义上把对党的信仰的坚守深深地融入到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时每刻,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坚持,才让他真正做到了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并最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2][3][4]吴志菲.焦裕禄最后时光[N].人民政协报,2017-4-16.

[5]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的80则贴心话.[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08.47.

猜你喜欢

焦裕禄成长信仰
信仰
漫画
焦裕禄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学习焦裕禄 争做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