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让课堂开遍思维之花
2019-10-30郭凤
郭凤
摘要:统编教材的全国普及,更呼唤着课堂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涉及方方面面,本文根据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课前的预习生疑,课堂上的学习小组探讨,教师教给学生质疑方向,教师善于归纳并设计主导性问题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寻求在部编版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拓宽课堂的深度學习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部编版;深度学习;质疑能力;预习生疑;小组探讨;文道结合
一、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质疑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中引进了“对话理论”:“对话即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深度学习课堂应该是师生眼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师生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而如今,统编教材的普及,更呼唤课堂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学习中深度卷入,强调学生学习的意义感与效能感,强调学生高阶思维的发生。可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与“深度学习”倡导的对话方式相差甚远,而长时间的不平等对话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课堂学习又成了浅表性、碎片化、表演性学习。
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来说,一是话语霸权严重。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有时课堂话语甚至成了教师的独白与自言自语。学生成了在台下静听的“沉默者”,根本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更没有质疑的时间,只是忙着记笔记,做乖娃娃。
二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教师是注重加强对话交流了,但过犹不及。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个体静思机会很少,只是忙着应付教师的提问,最终影响了学生独自质疑能力的发展。
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才读了一两遍书就让其讨论,而讨论也是在教师的思路下依葫芦画瓢。当一个学生发言后,教师常常急不可耐地要进行表态、评判学生,学生听了教师的评判后,往往不敢再多说什么,这种语言交流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进一步质疑能力的提升。
而从学生角度来看,第一,学生之间话语分配不均的现象大有存在。课堂教学中一部分优秀学生成为对话贵族,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思考力不断提升,质疑能力也越来越强。而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老师和优秀生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敢表达和质疑,偶尔的“中招”还让他们心惊胆战,无怪乎有些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自己常常被问到一些“傻瓜问题”,师生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
二是学生之间忽视倾听与交流。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被叫到的学生常常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学习态度,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倾听对话互相补充提高,从而错失了许多通过同伴启发引起的质疑之处。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课前预习,记下疑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教师的都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对此,我一般要求学生在学习新一篇课文前进行预习。首先需要将课文通读三遍,第一遍大声朗读圈出生字词,标好自然段,第二遍默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第三遍再大声朗读深入体会。同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书写一点心得体会,并将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上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释疑。
近几年来,一线教师普遍采用“预学单”的形式,精心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质疑。我也积极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的预学单,我一般收上来认真批阅,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从学生的预习中了解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偏差和思考的缺口,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对课文普遍存在的疑点是什么。
比如,在执教《香港,璀璨的明珠》时,我在“预学单”上设计了一题:“如果你去香港旅游,你可以做什么选择呢?”并提供给学生几个选项:1、吃各地美食2、买各国奢侈品3、观看海狮表演4、欣赏美丽夜景5、滑雪看冰雕。班上一半同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道题是反映学生经过自主预习与思考,能否从文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把握住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香港。而接下来的课堂中,我就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去有效提取文章的信息,指导之前预习中出错的孩子,这部分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组建小组,学习探讨
课前的预习很充分了,学生带着疑问准备上课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讨论中激活思维和心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相对稚嫩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小组无疑是他们释放疑问并达成共识的有效形式。对此,我一般如下操作:课上要求每位组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有些疑问自己小组内解决。这样思考的范围就广了,人人参与其中,课堂不再是几个学生的天下,不同认知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交流的畅快,获得新知的喜悦。这也促使每个学生的预习更踏实,有所思,有所疑。
对于经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求小组代表提出,全班共同探讨。教师也积极参与,但需做到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不帮助。此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得到了培养,质疑、批判、求索精神得到了锻炼,学生便能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
又如,我在执教《争吵》时,好几个小组讨论后提出一个最让他们疑惑的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谛发生争吵,根本原因是不是安利柯嫉妒克莱谛?我们都觉得是,但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不是呢?”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解读文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的内心欣喜于学生们高思维含量的探讨。于是,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出,让大家一起思考,看看我们能否从文中找找线索,“安利柯到底是不是在嫉妒,从哪里可以看出嫉妒?”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深入文本,认为“从文章后面看,安利柯是十分明白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不会是故意去用胳膊肘撞他的。安利柯如此生气,还要报复,正是因为克莱谛当天得了奖,他内心很不平衡,所以安利柯才会去故意撞回来,这种心理其实就是嫉妒”。学生们经过有效的小组探讨,既把握了文本,又提高了思考质疑能力。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培养方法,提出问题
新课改要求学生多疑,善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學生找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而切中要害的、涉及作者写作意图和特色、有助于把握文本灵魂内涵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需教师的引导。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统一,要力争上出语文的味道,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起疑,教给质疑的方法,如对文本内容写作特色的发问,对作者选材构思技巧的关注,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等。
在执教《风筝》时,我告诉学生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写得最让人回味的就是他玩风筝时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你能试着来找找这些心情语句,体会风筝带给孩子们的无穷乐趣吗?学生们经过我的问题引导示范,学会了举一反三,也学着去把握一些心理活动描写丰富的文章,加深了思维的深度,发展了学生质疑潜能。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主题,解放心灵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中的生疑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至关重要,可传统教学中,教师总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许多小问题,一问一答如同一节习题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燥,教学内容也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却仍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质疑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
我想若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善于归纳,课前从学生的“预学单”中有所掌握;提出问题,关注课堂上一些生成性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而且问题不宜过多,应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在执教《盘古开天地》时,全文我一共提出四个问题:1、盘古创造天地以前,昏天黑地的世界是怎么样的?2、盘古苏醒后,他是如何开天辟地的?3、盘古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又是怎样顶天立地的?4、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简洁清晰的四个问题,既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叙述内容,又感受了盘古的献身精神和神话故事独特的想象力,学生的质疑力也不断提升。
结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部编版教材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课堂深度学习是我的努力方向。若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慢慢提升,课堂深度学习就会发生。希望自己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飞翔,让学生的质疑之花绚烂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