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2019-10-30刘卓
刘卓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经过诸多专家学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传统教育已经与当前教育教学形式格格不入,急需另辟蹊径。基于此背景,校企合作育人、就业、合作、办学的新型“四合”理念由此兴起,高校则积极地将自校改革与此理念融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融合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枷锁的束缚,人才培养还是陷入了瓶颈。因此,以校企合作为研究背景,立足高职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对其展开探究。
[关 键 词] 校企结合;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176-02
环境艺术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设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环境艺术专业的目标是对生活环境进行美化。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过程中,关注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大部分人关注的重点,所以,环境艺术专业也成为大学生挑选的热门之一。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内容相较于其他课程,包含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涉及领域之多,让人瞠目结舌。如该专业主要包括建筑领域、园林设计、平面设计以及材料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属于其构成内容之一。纵观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理论性方面过度重视未完全转变,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而企业聘用人员时,专业技能不但是基本的录用标准,同时还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实践经验进行考核。所以,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与校企合作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相互渗透。新时期下,高职教育倡导“四合”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以此理念为指导,结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针对高职环境艺术专业应该如何最优化地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了论述。
一、基于校企结合下的高职环境艺术人才培养问题
(一)校企结合下的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的不断完善中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培养方案、管理机制、校内外的实训方案以及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给该专业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约束。不过这些规章制度类似于中学时期的三好学生評选,创建的立足点更多是在学校的角度,规章制度中并没有将企业的元素融合进去,如企业文化建设、LOGO以及企业的行业形象,还有企业实施的“6S”制度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高校环艺专业的相关机制构建还是以校园为主,企业元素过少,导致该专业发展没有与校企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校企结合下的艺术人才培养实践性较弱
根据笔者对本校与本地区其他高校的了解,很多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多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没有落实与企业的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能够得到磨炼的机会较少,校企文化的融合性不高,理实一体化贯彻不彻底,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与市场需求相悖。对上述提到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理实一体化建设中,学校和教师没有与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脱离了实际,使校园环境成为一种生态园。人才培养优化应该加入企业的更多元素,让企业参与景观规划和公共空间设计。以此不但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创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崭新环境。
(三)校企结合下的校企良性互动相对较少
因为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对环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环境艺术的场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着装有一定的要求,也会接触企业文化,不过其深度较浅,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涵义。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对学生的培养更多也仅仅是流于口号,企业中深层次的含义与行为没有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导致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沟通甚少,在缺乏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校企合作自然也就无法流畅地展开。
二、基于校企合作下的高职环境艺术人才培养建议
(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想要凭借在校内所学的知识达到对该专业的更多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在相关课时的基础之上适时地展开人才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与当地的专家、学者进行密切联系,邀请他们可以到学校组织讲座,给学生进行实践讲解,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人才机制的健全,一定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环境艺术专业发展较好的企业学习,弥补校内学习的不足。另外,学校还应该从整齐性方面加快培养人才队伍,将自主培训和委托培训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学校也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采取委托办班的方式,针对科技干部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开展专题讲座,提升专业化水平。针对现阶段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短缺,加快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创建一支熟知国内外发展现状、现代管理经验丰富且市场洞察力强的企业家队伍。培养人才的过程是缓慢的,高校也可以引进高技能的专业队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环境艺术专业能够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促使该学科的专业建设能够更加稳健。
(二)加强人才培养实践性
1.增加教学实践比重
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需要将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对社会资源则应该做到科学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方能让实践教学更加完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途径分别为自选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学生素质中文体活动的培养。该专业的教育实践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考察与生活中丰富个人视野,让教学实践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由于环境艺术专业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活动无需在一学期内完成,而是可以根据学生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定期开展实践活动,按照一定的课时安排,将其纳入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将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2.创建专业实习基地
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给学生创建一定的基础条件是必备的。对此,笔者认为增强环境艺术专业的实践性,有必要创建实训基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将校内教学与教师教学作为主体,显然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社会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教学实践的比重,让社会实践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且深化知识的一种途径。如上文所说,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相关艺术机构、企业等构建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也可以聘请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从实践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明确社会的需求。
(三)增进校企间的良性互动
想要学生的实践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能够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西方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是国内高校学习的榜样。如美国、加拿大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时,会将岗位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时间几乎相同。德国采取的为双元制的教育体系,强调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根据这些学校的实际案例,可以发现这与政府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由此证明,校企合作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支持,作为二者合作的媒介,构建全民职业教育体系,让企业更愿意加入职业教育的队伍中,这也是校企合作背景下专业性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所以,国内的政府部门也可以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统筹经费和相关信息,安排学校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对接,商量下一步的合作事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规章制度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将政府、学校、企业所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提升评价效果。创建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让其参与进来。政府也可以启动相关的专项资金,力促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效果得以更好,让相关的政策能够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语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培养机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育者能够用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化和改革。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是保证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加快人才培养的脚步,才能推动高校教学能够进一步发展。笔者基于校企合作的大背景,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对其产生推动作用,以期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国家发展更加持久稳定。
參考文献:
[1]杜庆.交通类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特点与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5):81-83.
[2]王振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为视角[J].学术论坛,2012(6):201-204.
[3]余俊,周云霞,王丹丹,等.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J].剑南文学,2011(12):384-385.
[4]郝维钢.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48-57.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