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撒尼建筑特点探究

2019-10-30李尚操韩若洋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彝族建筑

李尚操 韩若洋

【摘要】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大糯黑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彝族撒尼村寨,创造并保留了独特的石头建筑文化。其建筑布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外观朴实简洁、追求自然。这些建筑特点的形成既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又受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还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相协调。研究其建筑特点,能够为村落建筑的营造提供诸多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彝族;撒尼;建筑;大糯黑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伴随着长久以来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共性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历史趋势之下,文化的独特性似乎正在一步步走向消逝。然而,时至今日,文化存在的多样性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现实,其中必然蕴藏着不同文化所各自持有的强大生命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地理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成就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的精神理念,也成就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坐落着一座“石头寨”——大糯黑村。该村是一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村落,至今还保持着非常纯粹的撒尼文化,勤劳智慧的村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建寨,用一块块于两亿年前形成的多层片状石灰岩垒起了这个村寨,并生存发展了六百余年。这里的每栋房子、每个庭院、每条道路、每个台阶,无一不是用石头修砌的。这里的任何一条大山和石纹脉络,都融入了彝族撒尼传统的建筑文化。

一、大糯黑村撒尼建筑特點的具体呈现

(一)建筑布局:自由灵活,错落有致

村落的道路系统体现并深刻影响着错落的布局。传统的道路系统一般呈树形分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要走向与等高线平行,另一种是与等高线保持垂直关系。选择哪一种布局形式,往往与争取良好的朝向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处于地形复杂的山区,大糯黑村的道路也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自由灵活,蜿蜒曲折,以适应富于变化的山区地形。因此,大糯黑村的建筑布局相对自由,形式灵活多样,房屋多为自由散置,大多数情况下,既不与主干道垂直,也不与主路平行,而是呈任意角度分布。整体上显得自由灵活、富于变化,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别扭,反而会使人感到动感自然、轻松活泼。当然,这种建筑布局形式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因地缘、血缘或其他社会因素形成聚落,因此,在选址上和汉族村寨不同。对于军事防御功能的诉求不多,一切以生存为首要前提,要易开垦,能建房,可栖身,始终遵循“背靠青山,临近水源,有地可建,有土可耕”的原则。所以,自由灵活的建筑布局之中,又体现着错落有致的秩序感。后一层建筑往往高出于前一层建筑,层层重叠,便于获得良好的光照和开阔的视野。村落整体上背山面水,村旁细流潺潺,绿树成荫,村外的耕田豁然开朗,房屋以“之”字形的小路迂回盘桓其间,既高低错落,又层次分明,与整个地景保持和谐,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村寨形态。

(二)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大糯黑村地处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石山遍布,裸露的岩石遍布于村落周围的山峰上,田间地角也耸立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遍地石头成为当地村民生存所面临的巨大障碍,却也成就了大糯黑村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石头民居就是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的典型代表。当地盛产青石,另有“马牙石”和“粗砂石”,尤以青石最佳,青石质地坚硬,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采挖的石材较容易分割成厚薄一致的石板、石条、石片。于是大糯黑撒尼人对当地特有的石材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地取材,依照石头的纹理层次开采山石,并根据需要进行改制,用来建造房屋。村中的房屋多为木石结构,颇具当地特色,大糯黑的祖先创造了一楼一底、三间两耳的房屋样式,其两面的山墙和背墙必定为石板砌筑,围墙也用石头垒砌,地面用青石薄板铺成;除此之外,村中的禽舍畜圈、烤烟房,以及祭祀、集会、休闲的公共场所,皆以石材建造,俨然一座“石头寨”。

(三)建筑外观:朴实简洁,追求自然

一个地区的建筑外观一方面体现着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透露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诉求。石林大糯黑村的房屋在外观上显得简洁朴实:房屋悉以石材建造,其切割、打磨俱存在一定的难度,相较于用易于塑形的土基、砖块等材料建造的房屋,石头房在外观的规整程度上要逊色很多,然而,这种不规则的建材也使得建筑整体透露出自然的美感。由于物质资料贫乏,当地较少使用彩色涂料装饰建筑,只以当地盛产的石灰石的自然色作为其房屋的装饰色,所以几乎家家都以青灰色调为主,显得朴实无华;农牧结合是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村民的经济来源较为单一,生产力水平不高,满足生存需求是当地建筑的主要功用,石林大糯黑村的建筑在满足村民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兼顾到村民的劳动生产需要,羊厩、猪圈、鸡舍、鹅棚等建筑成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必需,所以,包括人居住的房屋在内的所有建筑都极少进行烦琐复杂的装饰,一切以简约、实用为主。其建筑外观上虽装饰较少、色彩单一,但并未显得简陋无章,而是在朴实无华中透露着其固有的层次感和秩序感,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其建筑的美更多地体现在与其所处环境的和谐上,这种与环境的和谐既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又包括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因此,大糯黑村在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性方面要求较少,始终以满足人对基本生存资料的需求、发挥建筑应有的实际功用为最基本的原则,避免了为追求形式美而降低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或者不合理地分割空间而造成浪费,既保证了建筑的实用性,又体现了建筑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

二、大糯黑村撒尼建筑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石林大糯黑村作为极具彝族特色的撒尼村落,保留着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牧结合的劳动生产方式要求其建筑在满足人的基本住宿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禽畜养殖和作物种植的生产空间。在大糯黑村,石板房的建筑结构仍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楼下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主人的卧室,堂屋中设有火塘,右侧隔出一间厨房,二楼通常为客房,也用来储存粮食以及堆放物品,在院子里还建有畜舍、厕所、柴房,周围用石头砌成围墙形成独立的院落,通常还会在房前屋后的小园中留出果木种植和蔬菜栽培的空间,这样的建筑结构符合大糯黑村农牧结合的劳动生产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满足了村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所需,有助于当地村民更加合理、方便、卫生地居住和生活。

(二)受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刻影响

大糯黑村地处滇中,海拔在1900米以上,属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带,地形复杂,群山环抱。当地为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分明,雨季为5~10月,年降雨量为848毫米,由于地表蓄水能力极弱,故而境内最大的天气性自然灾害是干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之下,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就显得极其重要。大糯黑村整体上呈坐北朝南之势,背靠西北方向的大山,东北、西南方向亦有山峰合围,面朝地势较低的东南方开阔地带。这样的村落选址体现了极佳的生态价值,一方面可以抵挡冬季从北边刮来的寒风,另一方面也便于迎接夏日从南方吹来的凉风。房屋布局在面向东南方的缓坡上,既能获取良好的光照,又能获得开阔的视野。整个村落镶嵌在青山绿树之间,空间相对独立,地景丰富,周围繁茂的植被既为这个相对缺水的村落尽可能多地涵养了水源,又为村民提供了充足的柴薪,保障了村民的生活。

(三)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相协调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大糯黑撒尼人創造并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形成了团结紧密的族群关系和组织有序的族群结构。在这种族群意识的影响下,大糯黑撒尼人形成了和睦的村邻关系以及平等友好的民族交往。而这种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亦体现在其建筑上——石板房依山而建,一排排延展,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相邻的人家可以凭借彼此不用的建筑空间来扩展自己的生产生活场所,比如,乙家可以使用甲家的背墙晾晒作物,丙家则使用乙家的背墙,如此类推,这是得到村民认可的传统,不但不会引发纠纷,而且促进了和谐乡风的创建。万物有灵的观念深深根植于大糯黑彝族撒尼人的文化传统之中,他们对于自然有着较强的敬畏心理。撒尼人认为,天、地、日、月、水、火、山、石、树等都有相应的神灵主宰,故而他们对于自然万物常怀敬畏之心,并定期举行祭祀。因此,大糯黑的许多建筑都体现了当地村民娱神攘秽的精神需求。比如,村中杜鹃山下的重要祭祀场所——密枝林,其入口处修筑了一扇大门,大门的形态模仿是一个动物的头部,看起来既像是张开血盆大口的虎,又像是凶猛的猫头鹰。当地毕摩说,事实上,大门的外形是模仿想象中的怪物形象,之所以做成这样的造型,是为镇守神圣的密枝林而起到威慑邪秽的作用。另外,密枝林的地基高于平常的道路,并且在旁边堆砌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将密枝林团团围住,保证其与普通的世俗空间之间界限分明。除此之外,村落东边的山神庙、杜鹃山顶的祭台,其建筑形制与风格都体现了当地村民的神圣信仰。

三、结论

云南石林大糯黑村作为传统的彝族撒尼村落,在当地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融入自然,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建筑理念,为村落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借鉴:首先,村落建筑应当以实用性为主,避免盲目追求其艺术美观。建筑固然应该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然而应当明确,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应当以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村落建筑应当坚持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节省建筑成本。在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物质资料日趋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铺张浪费,讲奢华、讲排场,建筑还是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最好能就地取材,节省成本,以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建筑。最后,村落建筑应当体现本土特色,将民族文化理念注入其中。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自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建筑作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本身就承载了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各民族、各地区都应该将自己的文化理念注入房屋的建造之中,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清清.“糯黑村”到“糯黑石头寨”的文化建构解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1.

[1]王书悦.文化旅游情境中撒尼民居建筑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7.

[1]薛其龙.少数民族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建构——以云南彝族撒尼支系大糯黑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7(6):88-92,185.

作者简介:李尚操(1980-),男,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韩国又石大学,研究方向:造景土木工程;韩若洋(1987-),女,甘肃庆阳人,硕士,讲师,韩国又石大学,研究方向:造景土木工程。

猜你喜欢

彝族建筑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