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儒家廉政思想活化运用的思考

2019-10-30黄志亭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廉政文化儒家思想

【摘要】本文以长泰文庙为例,通过长泰文庙的文化景观、长泰廉吏故事和近年来长泰文庙开展廉政教育活动情况,尝试论述儒家文化关于廉洁思想的深刻文化内涵,探讨新时期在文庙开展廉政教育之路。

【关键词】儒家思想;廉政文化;长泰文庙;新时期廉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而廉政思想则是儒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儒家廉政思想折射着儒家文化杰出的治国感悟和政治智慧,具有重要的新时代价值。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本”等理念,与当前廉政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时期,学习和践行儒家廉政文化,对于形成崇德敬贤、尚廉知耻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社会价值。

一、儒家文化廉政思想内涵

儒家主张廉为政本,要求政治管理与廉洁文化紧密结合。廉德自律是从政之本,是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兴衰的根本问题。自汉代以后,儒家廉为政本的理念是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追求的执政理念,这种思想促进了廉政文化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古代防腐败的一道屏障。

(一)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及历代儒家人士提出了一系列为人、为官、为政的原则和规范,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廉政思想。廉者必知耻,知耻则知廉。儒家廉政思想从廉政、勤政、正义、忠诚、诚信、爱民、慎友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温良恭俭让”的为人准则,要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达了“不廉即为耻”和“知耻即为义”的思想。

(二)为德以廉

儒家思想强调:官之德要以廉为本。“廉”为官德,为官者要做到廉洁、清正、俭朴、明察。《周礼·天官·小宰》记载如何评判官府官员的政绩:“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也就是要求为官者形成“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因此,官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廉政,廉洁从政是为官者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廉政为民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的根本要义就是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执政者率先做到清正廉洁,其属下官员就不敢以权谋私。要做到廉洁从政,必须通过执政官员自身的清正廉洁体现出来。官员在“为政”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做到了廉洁,才能实现廉政。同时,为政者不仅要保持自身清正廉洁,还要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谋福利祉,把“爱民”“仁民”的思想融入执政理念,实现廉洁从政的最高境界。

二、儒家廉政思想与新时期廉政文化的关系

(一)儒家所倡导的“悌孝忠信”与新时期廉政文化一脉相承

儒家思想认为忠孝促廉,“孝”在家庭是小孝;“忠”在朝廷是大孝。在家孝敬父母,睦邻友爱,兄友弟恭,在外才能为人尽忠。提倡“以孝治家,以义济世,以忠报国,以廉居官”。孟子提出的“五不孝”,由孝生廉,主张尊亲荣亲。要求为人子女要“不忧不辱”,不要因为自己不孝不廉的行为使父母蒙受耻辱。在长泰文庙孔子文化广场上矗立着的12棵文化柱,分别雕刻着“孝、悌、忠、信、禮、义、廉、耻、仁、智、公、和”等12个字,把“孝”作为儒家文化的首要内容,把长泰民间仍然流传的关于陈耸为母尽心尽孝的感人故事雕刻在石柱上。如今,对“孝”的共同景仰成为台湾宗亲和祖籍地长泰两地情缘的一条重要纽带。

(二)儒家所推崇的“仁爱礼和”伦理观与新时期廉政文化是一致的

《论语尧曰》:“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认为为政者必须具备这五种美德,只有做到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下属官员和老百姓才能服从治理,听从指挥。孟子提倡见利思义、先人后己的思想,要求为政者必须把公利放在前,私利在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儒家大力倡导“和为贵”的为人处世立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仁为教、仁为爱、礼为国”为原则。这种人文思想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也是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大力倡导的伦理观。

(三)儒家所崇尚的“以民为本”的人本观与新时期廉政文化的是共通的

“恭、宽、信、敏、惠”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五种仁政美德。孔子之后的孟子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民本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德治文化中的恤民、爱民、重民思想,2000多年来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儒家廉政文化中人本观念的最好诠释。

“赵珮却金”是长泰历史上重要廉政故事。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赵珮到长泰任县令,到任之始就昭告百姓:“今后务舍旧图新,各安生理,孝悌为先,和睦为上,以耕读为安荣之计,以勤俭为起家之本,毋作非为,以罹法网。本职前任参军,无敢以贪墨自玷,矢诸天日。”告诫百姓耕读勤俭、修身养性、遵纪守法,发誓自己绝不贪墨、绝不容私。赵珮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首任三年任期届满,赵珮上京述职。送行至五里亭的百姓感念赵公清正廉明,担心其囊中羞涩,旅途困顿,遂自发筹集银两赠其做盘缠,但赵公坚拒不受。第二任期届满,赵珮即将告老还乡时,长泰百姓再次筹集银两,金额数倍于前次,欲赠予赵公。赵公虽囊中羞涩,态度却更加坚决,毅然谢绝,两袖清风而去。赵公“两度却金”的美名,自此缕缕清风在长泰县吹拂开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继任者和当地百姓。

(四)儒家提倡的“修身正己”自律观与新时期廉政文化的品德观相一致

儒家思想认为,执政者要实行德治,必须克己修身,形成清正廉洁的道德自觉,只有为政者形成优秀的品行和道德,整个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强大。“吾日三省吾身”,为政者要自我反思警醒,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才能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这种思想理念,正是我们大力提倡干部廉洁自律。

卢经是明代福建省长泰县人,官至监察御。卢经身为四川道监察御史,肩负一方的行政监察重任。不少人千方百计想利用卢经肩上的职责为自己谋取私利,可卢经严于律己,自觉筑牢拒腐防线,不滥用职责谋私利,不接受任何好处,成为备受后人敬仰的廉官、监察御史而载入史册。卢经的故事已成为长泰文庙开展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弘扬儒家文化,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

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要与不断发展的反腐倡廉新形势相适应。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有效整合廉政文化资源,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

(一)要树立廉洁从政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和领导干部是一面旗帜,其伦理行为是社会道德的引领和表率。要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教育,引导和提升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要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为政者一旦树立起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确立远大正确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从而能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腐败,拒绝堕落。同时,为政者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提高政治理想和人生境界,在从政路上磨砺出坚强的意志;要牢固树立起服务社会,管理政事,安定群众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共产主義理想和信念教育,崇德尚志,扛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

(三)要大力弘扬“知耻”理念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耻”是人们对那些违背社会公德、不履行公共义务、违反国家法律等错误行为的否定、谴责和贬斥。要让为政者从思想根源上彻底铲除腐败道,单纯依靠刑罚而忽略德治是远远不够的。要大力弘扬知耻明德的社会风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反腐倡廉舆论宣传,突出教育与督责,严厉打压腐败文化,让廉洁文化得到广泛弘扬。

四、结语

儒家文化廉政文化传承了2000多年,是历代儒者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是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才能牢固文化根基。新时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在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时代精华,激浊扬清,才能弘扬时代正能量,筑牢拒腐倡廉的防线。

参考文献:

[1]孙儒.儒家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习,2017(4):28-30.

作者简介:黄志亭(1967-),男,汉族,福建省长泰县人,本科,群文馆员,现任长泰县文庙管理处主任,研究方向:儒学与文庙。

猜你喜欢

廉政文化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刍议廉政文化在构建惩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试论廉洁文化建设在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析廉政文化进校园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