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以来党的精准扶贫思想研究

2019-10-30宋俊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国智慧精准扶贫

宋俊杰

[摘要]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任务和责任。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之一,致力于消除贫困,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发起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研究十八大以来党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基础、核心优势和价值,梳理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取得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就,将会对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精准扶贫;改善民生;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9)09-0041-04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的改革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领域,因为人口多,区域广,致贫原因多样,扶贫面临的形式不断变化,扶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样的扶贫任务,审时度势,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构建中,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历程中,把扶贫攻坚工作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的基础和逻辑,有相对应的政治经济基础。精准扶贫思想形成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叠加时期,具有鲜明的形成基础。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应。这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唯物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合理利用规律。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1]。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开发有了不“落下一人”的更高要求,扶贫形势有新的变动,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立足扶贫地区的特点,把握扶贫规律,靠山依山、靠海依海,从实际出发,找原因、探良方,各个地方走出适合自己地区区情的特色扶贫之路。这不仅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也是保证扶贫效果,产生内生发展力,“自我造血”,避免从前扶贫又返贫现象的具体要求,不能为了政策而政策,要因地制宜,把握扶贫效果,实时调整扶贫政策。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这要求我们统筹兼顾事物整体与部分,既要从整体和全局把握事物,又要搞好局部,注意发现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贫困问题的发生,包括贫困个体自身主观的原因,同时也与地区资源开发力度、地区制度政策安排等相关。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精准扶贫,既要从贫困个体自身出发找出具体扶贫之法,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发现联系,从全社会、各方面开展扶贫工作。

(二)制度基础

关系到一个国家全局性的重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问题,每个制度背后都有其不同的价值导向、运行机制和发展逻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互相影响又斗争,同时在前者必然代替后者的趋势中发展着。马克思在几百年前就指出了两种制度在对待工人阶级的本质不同。马克思坚定地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固有弊端,科学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贫困的深层原因是无限榨取剩余价值的资产阶级剥削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者极力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其要么遭受异化劳动,要么失去劳动资格,“在劳动资料被夺走的同时,生活资料也不断被夺走”[3],指出无产阶级贫困发生的制度性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破除一切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适合中国人民自己的制度,即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主义,这一制度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在吸收和保留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4]。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得到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决定了它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牢固制度保障,也是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最大获得感和满足感的政治制度基础。

(三)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反贫困的历程。每一阶段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实践的开展,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有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万象复苏,百废待兴,大约40%—50%人口还在生活贫困状态,邓小平在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生活状况的时候说,“坦率的讲,在没有进行改革之前,大部分农民都处在非常贫困的状态,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5]。党和政府也相应的采取过政策措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工业等各方面努力,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早期扶贫脱贫工作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农村和农业反哺城市和工业,农村建立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设立“五保”和特困人口保障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对特殊困难的群体,采取自然灾害救济和优抚,社会救济的等方式[6]。这一时期以政治性的扶贫为主,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扶贫工作进入了高速轨道。这一时期扶贫阶段的划分,本文采用以谢撼澜、谢卓芝等学者为代表的观点,主张四段论,认为1986年、2001年与2010年是扶贫工作的重要节点。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优势

自2013年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思想围绕扶贫工作全过程精准,系统回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7]等的核心问题,经过持续努力,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8]。总结精准扶贫以来的主要经验和核心优势,最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优势以及充满中国智慧的顶层设计优势。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就是党支部”[9]。总书记的说法强调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精准扶贫工作要想取得成功,根本前提也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造福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建立初期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具体的贫困地区特点,发挥制度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开展系列反贫困活动,消除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的发展成果,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时期,党委领导,政府主管的领导模式被广泛地采用。在精准扶贫中,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党委是“主心骨”“排头兵”。在工作机制上,采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模式,五级书记抓扶贫 [6]。并且规定要禁止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的调动,在脱贫攻坚时期内。减贫治理重心下沉到“最后一公里”,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到田间地头。全面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精准选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 [6]。总之,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负责的行政区域发展的重要紧迫任务,这是由党委和政府的性质决定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的优势、队伍建设优势、人民立场优势。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政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问题意识,认为树立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他多次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0]。为确保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突出问题,解决突出问题。针对贫困地区资金不足问题,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在政府投入,开辟资金渠道等多方面入手,保证脱贫攻坚任务得到足够资金支持。同时注意个人贷款政策,保险政策等扶持,比如为贫困户提供专用扶贫信贷,设立扶贫再贷款、脱贫攻坚保险定向支持等政策。针对土地流转问题,在省域内,贫困县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被允许流动使用。针对重点地区特殊落后情况,重点支持老区、边区、连片区脱贫攻坚,加快关系群众衣食住行的基础民生设施建设,推进房屋和环境整治。同时,扶贫更要扶智,注重发挥人才在扶贫中的智力作用,重视教育扶贫。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互助友爱的社会风气,关注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关爱体系等等。

(三)充满中国智慧的顶层制度优势

2013年底,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开始萌芽。2015年中旬,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思路做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精准扶贫思想进一步发展。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思想和顶层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精准扶贫思想的正式形成。会上强调要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扶什么”“如何扶”等群众关切的问题。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理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扶贫集体智慧的创新。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中的“六個精准”是实施方向和瞄准靶向,“五个一批”是实现途径和实践逻辑,“四个问题”是核心环节和重点关切,三者环环相扣,互相影响,互为依托,统一于精准扶贫的伟大方略之中。这是充满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顶层设计,也包括顶层设计指导下具体的,老百姓喜欢看到的精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表现,是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政策保障。

三、精准扶贫思想的国内国际意义

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精准扶贫思想作为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具体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下一步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新想法,新思路,也为世界扶贫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范例。

(一)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科学总结我国新时期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现。精准扶贫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来的扶贫思想,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理论,对改善民生扶贫脱贫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推进了我国减贫事业的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的鲜活体现。

(二)精准扶贫思想是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的行动指南

扶贫脱贫的过程中,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客观致贫因素复杂,返贫现象频发。贫困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外,更迫切需要创新且富有有效的貧困治理新思路。精准扶贫思想“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顶层具体要求为脱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明确了工作目标,“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扶贫工作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路,是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的行动指南。

(三)精准扶贫思想为国际减贫工作提供中国智慧

贫困问题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中国精准扶贫方略,给中国贫困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健全,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这些成就自然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和目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徐浩良对中国精准扶贫战略赞叹不已,表示“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根据国情作出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实践。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12]。在当前推动“一带一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扶贫经验一定会为世界扶贫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N].人民日报,2013-11-06.

[2]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8-7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6]吴华,韩海军.改革开放是减贫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

[7]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3-0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 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9]张志锋,曹树林.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N].人民日报2017-02-10.

[10]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12]中国扶贫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脱贫攻坚努力[N].人民日报,2015-11-30.

责任编辑:王玮玮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精准扶贫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
G20的“中国智慧”
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