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讨论式合作学习”中培养阅读理解力

2019-10-30汤卫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引号麦穗课例

汤卫华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课堂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下点击率比较高的教育理念。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被合作”“假合作”的现象,“合作”成为课堂摆设,“小组讨论”浮于表面,导致课堂教学费时低效。在多年的农村小班化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讨论式合作学习”,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回归原点,回归真实。

一、关注问题的挑战性,激发讨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内心都有“小大人”的感觉,他们不再满足于“1+1=?”,总希望思考有难度,从而证明他们“长大了”。因此我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和要求,再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跳起来够一够桃子”,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课例】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经典之作。文章包含两条“线”:一是明线,即作者游览的顺序;二是暗线,即泉水流经的路线。两线并举,相得益彰。经典,还在于文章形象生动的描绘和详略得当的叙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提出“文中出现了几处写‘水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后再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写”。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部,既可以促使学生通览课文,又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反复体味。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有的说洞是山的一部分,山水相连才美,所以文中写到了“水”;有的说写“水”是为了叙述不单调,内容更具体;有的说写“水”是为了突出“洞”的特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特别高,答案层出不穷。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在文中标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和溪水出现的地方,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双龙洞用简笔画标出。学生一下恍然大悟,从中体会到了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关注问题的生成性,勃发课堂生命

课堂充满着生命力,学生是一个个鲜活、富有个性的生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洞察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让差异成为进一步探讨课题、丰富学习活动的条件,将课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课例】

《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同时课文用词讲究,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形象上用词褒贬互现、爱憎分明,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素材。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一个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句话中的“搜查”为什么加引号?这是我始料未及的问题。既然出现了问题,而且问题非常有价值,我即刻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有的学生查了词典,“搜查”有“查考”和“搜索检查”两个解释,在本文中意思是“搜索检查”,不必要加引号;有的学生认为“搜查”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围绕这两个意见,学生再度读文思考,一致认为第二个学生的意见是合理的。一个简单的生成,却激起了思维跃动的浪花——学生查词典,做到发言有理有据;学生联系刚学习的“引号的用法”这个知识解决了新遇到的问题。

在课堂里,这样随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不胜枚举。教师只要积极关注生成的问题,把握机会,合理引导,课堂就可以焕发出生命力。

三、关注问题的自主性,体现探究价值

探究是教学永恒的价值追求。教师除了把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外,更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通过双向、多向的互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思考的价值和意义。

【课例】

在笔者的眼里,《最大的麦穗》既是借事说理的散文,又是哲理小故事。课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文中提到最多的“麦地”“麦穗”,如果在别处,谁也不会和“人生”“机遇”进行关联,这也正是本文的巧妙之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将本组最有价值的发现或问题列在黑板上。笔者预设而又被“抑而不发”的问题也在其中。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是真的让学生到麦地里拣麦穗吗,他的用意是什么呢”,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学生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我觉得是想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学生们很了不起,不仅发现了问题,还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把握浅显地回答了问题。学生们筛选问题又回答问题,往返几次,自然就深刻理解领悟课文内容了。

討论式合作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也带给学生不小的帮助。笔者不仅在课内选文上进行了尝试,还在课外选文上进行了实践,结果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里庄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引号麦穗课例
五月麦穗金灿灿
引号的用法
彩虹色的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麦穗穗
拣麦穗
课例
引号和书名号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