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风清气正不能光贴底线走
2019-10-30
科学导报 2019年61期
最近,两份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文件接连出炉。一份是《科学技术活动違规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违规行为处理给出了详细、可操作的处理指南。另一份是《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其将违反科研伦理规范的行为列为科研失信行为,并明确了科研失信行为的具体范畴和处理规程。
从2006年11月,国内首个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条例——《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公布以来,针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不断细化。新出炉的两份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科研氛围为目的的文件,对于惩治科研不端行为来说,是利器。但要营造良好的国内科研氛围、推动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发展,这显然还不够。
科研不端几乎自科学发展伊始就已存在,是全球科学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在分析科学奖励机制时提出过“棘轮效应”,意思是科学家在他的事业生涯中,一旦作出了某种成就、获得了某种声望,就不会再跌回原来的水平和位置。这种棘轮效应带来的巨大奖赏,吸引着科学家们不断努力,以便获得更大成绩,也正因为奖赏丰厚,一些人不惜用学术不端的手段骗取科学共同体的承认。
如今,接踵而来的“规则”“规定”基本解决了“底线在哪里”“突破底线该怎么惩罚”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此外,科学家的行为规范,有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之分。其中,社会规范是从法律上、道德上对科学家行为进行规范或约束,技术规范则是不同学科领域遵守的方法论框架,是每个学科都拥有的专业的技术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