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2019-10-30黄浩
【摘 要】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国内近年以来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现况,客观综述其研究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总结成果和不足,进而分析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图式理论 综述 国内
引 言
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作为图式理论指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对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视,图式理论开始引起各领域学科的关心,认知行为学、认知心理学、哲学、外语教学、翻译等学科都曾引入图式理论进行实践研究。本文选取了从1998年开始到2019年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对图式理论视角下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二十余年该领域的先前研究,对其发展历程、现状、趋势等做出综合评述,以打造对翻译领域图式理论的全面客观认识。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
图式(schema)是指人脑中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所形成的框架网络。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产生包摄性观念,即形成大脑中的“框图”,这便是图式。[1]认知理论把图式定义为从心理学理解认知的基本构造单元。鲁墨哈特(Rumelhart 1980)指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理论,也就是说,它是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期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之理论。”[2]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他在自己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此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把图式理论应用于心理学,并首次在著作《记忆》(Remembering)中提及图式,将其定义为“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截至2019年8月,中国知网中收录的国内关于图式理论的期刊共有6347篇,而其中关于从翻译角度进行论述的研究却只有378篇,可见其所占比例之不足。1998年彭开明教授在国内发表了第一篇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文章——《图式与翻译》[3],开启了国内对该领域研究的大门。
由表可得,以2005年为节点,前后两阶段发文量呈现巨大差异。2005年之前,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发文较少。该时期特点是主要集中在对图式理论视角下翻译研究的总括性介绍,研究方向较广而不具体,代表性文章有刘明东和刘宽平的《图式翻译漫谈》[4],该文章将图式概括总结为人脑中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并将图式理论引入翻译领域。把图式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的理解、表达两大过程概括为源语图式解码和目的语图式再编码。从图式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体图式、文化图式等四个方面叙述翻译内容。提出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的观点。指出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体图式、文化图式等进行正确的解码并对其用目的语进行恰到好处的再编码,才能造就出上乘的译作。
同期另一篇代表性文章是王立弟的《翻译中的知识图式》[5],本篇文章介绍了图式理论在人工智能、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中的发展应用,阐述了知识图式在信息处理、存储记忆和提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然后利用图式理论中脚本、框架以及主题、目标、因果关系等概念和分析手段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场景和话语文本,并指出掌握相关的知识图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减轻翻译过程中信息处理的负担。文中主要涉及非专业知识的解释概括,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分类总结。两篇代表性文章在相关研究史上属于开山之作,理论阐述严谨,引用率高。
从2005年之后,相关研究开始增多,直至2013年达到顶峰36篇,而后又渐渐下降至15篇左右。同前一时期不同,该时期的主要特点为在运用图式理论视角中的某一观点,对翻译中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注重结合实际,研究方向具体。如《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蒋学军 2010)、《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杨俊峰 2011)等,这一类文章将图示理论进行分类,并适用于对于某一特定的翻译领域,结合方法论,研究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和可译性。而且较上一阶段相对比,能够对口译进行单独分析,也更好的利用了图式理论的激活瞬时性的特点。
上述图式理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图式理论传入中国之后对外语教育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性作用,而外语教育中的听力和阅读理解对应翻译中的口笔译来说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基础性作用,国内学者们对这一点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仅仅将图式理论与翻译进行简单结合。虽较前期来说已经能够较好的结合实践进行分析,但对于翻译策略的结合研究较为薄弱,良好的翻译需要适合的理论指导和恰当的翻译策略实施,二者缺一不可。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多局限于背景知识和理解阶段,而对于记忆表达等阶段研究分量不足。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发展至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交叉学科领域,20世纪末开始,图式理论对于翻译的指导意义被人们发现并开始运用于指导研究翻译实践当中,这期间国内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仍显不足,相关领域研究市场空白较大,应当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加强研究的力度,并拓展研究的深度。积极探索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指导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开明,杜成,徐建英.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建构中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121-124.
[2] 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8-6
[3] 彭开明.图式与翻译[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04):85-88.
[4]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04):50-52.
[5] 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02):19-25.
[6] 張欣,田翠芸.图式理论对于口译的启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2):119-120+130.
作者简介:姓名:黄浩(出生年份1995—),性别:男,籍贯:山东潍坊,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方向:朝鲜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