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两岸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比较
2019-10-30刘慧珍王晓彤
刘慧珍 王晓彤
摘要: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插图数量的多寡、插图所在的位置以及与课文之间的契合程度,甚至插图的类型以及色彩,都极大影响着语文教材的认知教育价值和审美教育价值。
关键词:“读图时代”;两岸;初中语文;人教版;翰林版;课文插图
一、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性质及其功用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依据,更是传承文化、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媒介。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谓的教材插图是指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用以辅助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配图。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通过对抽象的文字叙述和论说进行艺术再现,对文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再创造,强化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正如鲁迅所说的:“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
二、两岸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插图的比较分析
(一)两本语文教材插图的基本信息
(1)教材基本信息。人教版的語文教材为32开黑白印刷,前四册每册为30篇课文,九年级上册为25课,九年级下册为24课。翰林版的语文教材为16开彩色印刷,前五册每册为12篇课文,国文3下为10课。
(2)插图位置。根据插图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书前的扉画专页和书中的随文插图两类。人教版教材既有书前扉画,也有随文插图,书前扉页六册中共有95幅,且印刷精美,独立成图,但与课文联系并不紧密。随文插图相对与课文联系紧密;翰林版教材则并无设置书前扉画,其插图均为随文插图。
(3)图片来源。人教版对于教材内所选用的插图没有标注来源。随文插图则无文字说明。而翰林版不仅在插图出现页的右上角予以标注,还在书的尾页标有详细的图片来源说明,并且插图的文字注解也较为详实具体。
(4)课题插图。在人教版教材中,课题旁为单一插图。在课前导入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标题处配有统一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无关。在翰林版教材中,每一课的课题旁均配有一幅插图且与课文内容明确相关,且在课前介绍中均配有作者照片画像或选文出处书籍封面。
(二)两本语文教材课文插图的比较分析
(1)课文插图数量的比较分析。①课文插图数量的比较。在两套教材中,课文中的插图占整个教材插图的绝大比重,也是教材使用者使用频率最高,接触最多的。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课文插图数量仅为翰林版插图数量的22%左右,翰林版的课文插图数量约为人教版的12倍。插图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生对课文的兴趣、理解的程度,同时也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②课文插图数量的分析。从上文的比较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存在着插图数量少、实物图采用率较低的情况,且期间还存在着部分课文插图过于集中,导致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看云识天气》(七年级上册)中配有四幅彩色插图,而《核舟记》(八年级上册)作为一篇写物的文言文却没有配图,这有可能增加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相较于人教版,翰林版的语文教材则每课约有11幅插图,这使得使用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诠释更加全面多元。例如翰林版的《飞鱼》一课,共有插图15幅,从不同角度表现文中所描写的场景。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此生动形象的插图,可以使其更好地进入情境、加深感受。
(2)文图契合度的比较分析。文图契合是指课文插图应与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相匹配。两本教材有多篇重合篇目,诸如《爱莲说》《木兰诗》《背影》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较清晰地分析出两本教材文图契合度的异同。我们以《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上,翰林版教材国文2上)为例。两本教材都采用实物图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地展现,使学生对莲花产生形象的认知。人教版为该文配有一幅插图,且位于书前。而翰林版则配有11幅插图,其中有5幅实物图,除了莲花的实物图外,还配插了文中提到的菊花与牡丹花的实物图,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通过比较,辨清三种花的特点,帮助初中生建立对于事物的认识。
(3)图片来源和文字说明。对图片进行文字性的注解和对图片的来源予以说明,是教材编写规范化的表现,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一种尊重与保护。同时,它还为学生自学、教师备课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和教学素材。人教版对教材中所出现的插图均缺少图片来源的说明,且出现的插图也少有具体的文字性说明。这一点翰林版教材做得很好,不仅在每幅插图出现页的右上角标注其来源,而且对插图的文字注解也较为详实具体。
三、对两岸初中语文教材课文插图设计的建议
(1)适量。是指插图数量要恰到好处。课文插图是一把双刃剑,“读图”不能代替“读书”,初中三年,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是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教材编写者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课文插图应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减少。根据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翰林版课文插图总数明显高于人教版课文插图,二者都存在弊端。插图数量过少或过多都不科学,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果过少,可能会给学习增加难度。
(2)适当。每一个文本都表达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怀,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因此,课文插图实际上应是对文本情节的一种形象说明、对人物形象的展示和对知识的补充,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书籍里有些图画,决不是装饰和点缀,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好的插图首先一定要与文本相契合。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这些能力的取得,主要是在传统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获得的,所以“读图”不能取代“阅读”。
作者简介:
刘慧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北师大教育(语文)学科硕士生导师。
王晓彤,香港大学在读硕士。
基金项目:
论文为2016年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6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