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满意度视角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0-30狄盼盼
狄盼盼
摘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行业企业要求,把企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顾客,本着让顾客满意的态度培养让企业满意的学生。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学生的能力素质存在满足不了企业要求的短板。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清晰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满意度,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能力短板。本文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新形势提出企业满意度视角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呈现出猛增的趋势,这使得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变得更加紧缺。高校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但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供需的失衡。一方面,从旅游从业人员规模来看,高职旅游教育培养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远远达不到旅游行业的需求量,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没有完全和市场接轨,人才特质与市场契合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创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层次定位模糊
当前随着教育产业化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甚至一些理工科为基础的高职院校也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当然,这些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满足于低层次的简单规模扩张,极少考虑发展因素、办学效益、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等基础条件。许多高职院校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实训设备和实习场所,缺乏“双师型”教师,自然而然,理论教育成了必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一些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则安排过多的实习实训,轻视基本的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多为低层服务人才,成为中职教育的翻版。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是旅游和管理的交叉,还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等多种学科知识,因此它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广泛领域内的知识和一定的跨行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然而,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于传统的地理系、旅游系、管理系等,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缺乏针对性。一些学校甚至只是添加几门专业主干课,其它的课程与所在系的其他专业相同;有的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偏多;还有的根据现有任课教师的情况设置课程。课程的盲目设置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离。还有课程之间衔接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盲目,缺乏足够的论证,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甚至相脱节或重复设置,核心课程不突出。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
尽管各院校旅游专业中青年教师已逐步从非旅游专业师资过渡为旅游专业毕业生,然而,这部分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而且也是在传统体制下培养而成的,从校门到校门,从学生到教师角色。尽管他们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具备了从事旅游教育的必备条件,但是由于缺乏师范教育系统的培训,缺乏从事旅游业的实际锻炼和旅游阅历,缺乏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现象比较严重。讲理论头头是道,一旦联系实际则空洞无物,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生动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掌握那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这部分人也并非完全合格的旅游专业师资。此外,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学科带头人少,整体力量不强,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十分紧缺。
(四)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技术落后
目前,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专业教学普遍运用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使得高职教育“专科化”的状况较为突出。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前身是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或中专学校,除部分专科学校外,很多原来的学校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化的多媒體教学模式对于旅游教育专业来说不可或缺,但由于设施有限,无法开展。旅游业在山东省国民经济中是超前发展的,但为其培养人才的旅游教育却未显示出相应的“超前性”,没有办出现代旅游的特色。
(五)忽视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高职旅游管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其员工工作内容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很多时候人际沟通、心态和情绪控制是做好服务的关键。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缺乏沟通能力、情绪控制技巧、调整积极心态的能力,这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非常重要。
二、旅游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为准确把握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使用现状,我们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用人企业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满意度,以了解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素质和旅游行业企业需求是否相符,人才培养过程存在哪些不足。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获得更高的企业顾客忠诚度。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能比较快的适应企业要求,企业对其总体表现比较满意。
(2)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还不够。对学生的培养还没有细化到按模块培养其各项职业能力素养,因此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不足。学生能力存在短板。
(3)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职业发展需要,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在毕业后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但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没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校进行更多的培养和有意识的引导。
(4)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英语课程总量比较大,但是高职院校外教教学、英语应用实践机会还是比较少,很多学生外语听说能力还很差,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对外宾服务的要求。
(5)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还有更高的要求。个人认为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好的转换角色,这种心态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也使得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6)重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企业认为服务意识排在高职学生能力素质重要性的第一位。尽管现在高职院校已经安排很多的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也有很多的课程辅助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但企业认为毕业生的服务意识仍然不强。
三、企业满意度基础上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一)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基本上都没有问题,缺乏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文化素养的积累。这就对高职层次旅游管理类专业办学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是最重要的。而软素质的提升靠显性课程的说教、实训都没法起到很好的作用,需要进行柔性培养,因此隐性课程在提高学生软素质中的作用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因此,要加强隐性课程的教育。要通过选修、必修、实践、服务等各环节增加隐性课程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在近年来的高职人才培养中,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出发,一直有呼声说取消一些人文素养课程,比如普通话、英语、政治理论课等,而正是这样的思路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受到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人文知识和通识教育培养。旅游学科是门内涵丰富、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相关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因此,在旅游人才培养不能只重技能,还应注重通识教育,增加人文知识课程,但要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内容,杜绝不同课程讲同样内容的情况,调整、删减、合并重复的内容、在有限的理论课时间中提高效率。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除注重传授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外,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提高能力,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提高,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保持与外界的知识与信息交换。
(二)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统筹与设计
实习实训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模式分为校内实习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一般在校的两年时间里以校内实训室进行模拟服务为主,个别院校会安排学生到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见习、实践。在校的第三年是顶岗实习时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性实习。但这种模式基于我国一年两学期制的教学时间,没有考虑旅游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致使不能和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企业忙时无法从高职院校招到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在三年时间里设计多次实习,前短后长,前两年以短期实习为主。在时间的选择上可以按“淡校旺企”来执行。即利用旅游业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在旅游淡季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旅游旺季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训和短期顶岗实习;经过短期实习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哪些不足,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其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更强。而且学生由于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特点产生负面情绪,因为不是面临就业,还会有缓冲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能会消除负面情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三)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改变目前大量“双师型”教师有名无实的现状,高职旅游院校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对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培养,从政策上保障教师进行深造或培训的条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大大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各高职旅游院校要从思想上确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其次,各高职旅游院校要从政策上保障教師外出学习深造或者挂职锻炼的条件,令其无后顾之忧。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跟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院校综合教育水平提升的大事。
(四)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是要努力探索实现以过程为主线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需要让课堂授课方式更接近企业实际,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企业实践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改变高职院校教师原有的线性思维。因此,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根据其专业特点应将课程设计为“以过程为主线的任务驱动”,即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成项目,作为教学与学习内容,通过完成连续的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项目过程的“监控者”“引导者”。从理论知识层面上来说,只讲学生需要的知识,讲理论的过程中讲师应该根据项目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比如案例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将理论和实际有机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文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9(07).
[2]曾晓花.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5(14).
[3]杨凌鹏.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J].职业,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