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研究
2019-10-30李涛周广春
李涛 周广春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推动创新创业活动以达到满足创新创业需要的内部动力,即本文要研究创新创业内驱力。本文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包含包括创业想象力、知识学习力、技能提升力、经验累积力、机会洞察力、资源整合力和环境适应力等能力,影响因素涉及到政策环境、家庭环境、高校环境、指导教师和大学生五个维度。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提升他们创新创业内驱力,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 内驱力研究
一、内驱力相关研究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人类存在两种驱动力:第一种为本能性驱动力(如饥饿觅食,饥渴寻水等),第二种为精神性驱动力(如追求奖励,躲避惩罚等)。对比两种驱动力,第二种驱动力可以看成是个体建立在完成第一种驱动力状态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属于个体内部一种唤醒或紧张的状态,是个体与环境进行交流的结果,能够给予个体积极暗示。它与外部诱因形成对应,通过外部诱因不断提升个体内驱力强调。费尔巴哈(1839)提出的理性的力量、感情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等概念,强调理性、爱和意志是建立人的本质元素,是人的本质力量,是决定和推动人的行为的精神动力。心理学家Carl G.Jung(1960)强调集体无意识是建立在集体观念的基础上的,并以“生命驱力”为前提。
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驱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内驱力方面,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对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人的自我实现理论、人的成就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化理论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理论盛行,西方教育者的研究从受教育者的外部环境转向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幵发,分别从人的本能、需要、驱力等构成要素展幵,从而引申出“内驱力”概念。近年来,我国学者也积极开展对学习内驱力的研究,主要探究学习内驱力的特点、影响因素和策略激发,并开始根据不同角度对内驱力的进行定义,但针对内驱力的定量研究较少,几乎未涉及各个内驱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是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推动创新创业活动以达到满足创新创业需要的内部动力即本文要研究创新创业内驱力。本文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包含包括创业想象力、知识学习力、技能提升力、经验累积力、机会洞察力、资源整合力和环境适应力等能力,影响因素涉及到政策环境、家庭环境、高校环境、指导教师和大学生五个维度。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提升他们创新创业内驱力,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创新创业内驱力发展的现状
(一)创业想象力缺失,理念滞后
传统的创业观念占领着高地,想象力十分受限,未能结合网络时代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缺乏从供给层面推陈出新的想象。创业想象力是否广阔关乎创新创业活动的最终质量和高度。优秀的创业者或创业项目往往就是从一个简单实际的想象开始的,经过创业者、投资者等多方的后期雕刻、推进,从而具备了完善的商业模式,成就为一个成功的项目。创业想象力的教育目前处于高校教育整体中边缘化位置,各种资源受限,精英化观念仍旧存在,甚至许多高校教师也认为关于创业想象力的教育是针对极少数创办企业的人的教育,个人认知狭隘,导致收益群体狭隘。
(二)供给质量不高,教育脱节
高校已经普遍设立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但由供给对象分析,高校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更偏重于完成基本的覆盖教育;由授课内容分析,同质化教育占主导地位,与学科专业脱节,致使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时与个人所学专业结合程度不高,学科创新优势发挥不能充分体现;由教师队伍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没有专业教师队伍, 各类教师兼任居多,理论型居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由教育方式分析,传统填鸭教育仍是主流,与移动互联结合的交互式教育方式严重不足。
(三)激励机制欠缺,氛围不浓
如何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参与度,是创新创业内驱力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但目前自发性、积极性的创新创业氛围仍不浓厚,大学生兴趣不集中。同时,各项激励机制均不完善,教师易于受课题申报、科研研究、职称评定等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全身心投入此项教育工作,且大部分教师少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本身缺乏实操经验,掌控力不足。
(四)创新性不足,支持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纵观高校现状,个性化教育供给缺失,僵硬化、同质化、统一化教育突出,如何提升创新力,革新支持体系便成为创新创业内驱力教育提升的重点和难点。创新创业内驱力教育各要素间资源分散,未能实现有效整合,无法适应新常态的教育环境、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足等均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好、效果受限的主要原因。
三、增强创新创业内驱力路径探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发展过程中,在创业想象力、供给质量、激励机制、创新性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内驱力,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入手:
(1)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明确其根本意义。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方式、路径,更多的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进行的改进和提升。创业也并非简单的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也不是仅仅创办一个企业而已,而是工商、税务、金融等综合知识熟练运用,协调配合的复杂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综合知识并仍在不断学习强化,然后开展有效的沟通协调合作,积极思考,探索创造,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业的根本途径。
(2)高校环境。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点,高校应完善创业教育学分制度,细化创新学分累计与置换、弹性学制管理等制度,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争取更多活动自主权,解决后顾之忧;高校在开展普遍创新教育课程同时,有选择的进行目标化教育,例如针对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学科的学生进行专项创业实训课程;高校还应该建立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该团队成员均优选学校在某一学科(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卓越学识、丰富经验的教师,由该团队负责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提供项目咨询,帮扶项目选择,向创业学生提供法律、税务以及工商等方面的咨询与支持以及资金的运作、融资方式等方面的协调。
(3)指导教师。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工程师,是创新创业程式的设计者,应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避免“填鸭式”授课方式,主动寻求授课内容与移动互联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实践运用能力,打造“互联网+”金课。除此之外,创业教师或指导教师更应该意识到实践实训对于创业教育和内驱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意识到创业者必须到企业中去,与优秀的创业者、企业家以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入合作,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还可以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到校担任兼职,或开展讲座报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造,形成良好互动机制。
(4)家庭环境。家庭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点,从小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抗干扰能力、预测能力等诸多能力对之后他们的实践提升具有深刻意义,其中家庭资本作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主要资本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有着深远影响。经济非独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易于受到家本位的影响,由家庭资本所节制。家庭资本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度可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提升大学生创业转化率。
(5)政策环境。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诸多关于高校创业政策文件,如大学生创业持证税收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享受创业补贴等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出了很多保障性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在制度、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到位。政府应该在政策进一步支持:对于创业资金、税收减免、创业咨询与服务等政策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工商、人事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专业化、细致化梳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在创业融资渠道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可以自行或者联合企业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符合条件且有未来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形式,也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但大学生要想最终创业成功,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澎湃的热情和良好的内驱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创新创业的实质和意义,通过不断的实践实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最终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广春.“双创”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2]刘洁,刘芳.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J].科技情报与开发经济,2009.
[3]车丽萍.学生创业力心理教育机制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学報(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姜朝晖.以供给侧 改革 引 领 高 等 教育 发展[J].重 庆高教研,2016.
[5]孟维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17.
[6]杨柳群.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学,2016.
基金项目: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工作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