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河流的灵韵(外一篇)

2019-10-30赵克红

中国铁路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河洛洛河眉山

赵克红

夜阑人静,银河泻影,朗月风轻,花香满径。

今夜无眠,我独自披件外衣来到洛河边,这是我散步的最佳去处。洛阳桥畔,月亮悄无声息独步夜空,月光浮动若流水,柔和地泼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也泼洒在河边婆娑的柳树上,柳丝在月亮中轻轻摇曳,洒落一地斑驳的闪着银光的碎片。月亮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天穹的顶端,月亮在水里晃动着:天上一轮月亮,水里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今夜的洛河,注定因这样一轮月亮而意味深长。

河边的柳树,白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那长长的柳丝,像少女肩上飘逸的秀发。然而,到了夜晚,在月光笼罩下,影影绰绰,极像一幅水墨画。两岸的树木和鳞次栉比的高楼,沐浴在月光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空灵飘逸,好像一幅清幽恬静的画卷。洛河,流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走过夏商周、走过汉魏、走过隋唐……你千年的波光,悠悠的古韵,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河图洛书、礼乐文化……行走在洛河岸边,不觉想象驰骋,思接千载。

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一缕文脉气贯长虹。十三朝安邦兴国的历史缩影,绵延不尽的河洛文化,让人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涌动一种温暖的文化记忆!千年帝都,江山如画,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更是长期独步天下,影响深远。

洛河,是一条承载着数不清的神奇故事和传说,荡漾着五千年文明的波涛,被赋予历史、文化的神圣之河。它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的龙潭泉,蜿蜒400多公里在偃师与伊河交汇后流经巩义注入黄河。它穿山越岭,一路欢歌,历尽艰辛与坎坷,每股细流、每朵浪花里都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它钟情于洛阳,从几百里外翻山越岭赶赴洛阳,就是为了见证几千年华夏历史朝代的变迁;它穿城而过,把厚重的古都洛阳装扮得诗情画意,让整个城市浸润在灵秀与诗意中。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河流,一条河流的历史,往往会悠久于其沿岸人群居住的历史。河流是人类生存和文化繁衍之源,它给了人类生存与繁衍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滋养,更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永远的家园。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黄河被称之为母亲河,洛河作为黄河上一条最重要的支流,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河洛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流域无疑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仓颉造字、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大禹治水,这些传说都与洛河密切相关。可以说,洛河与黄河哺育了最早的中华大地。

从空中俯瞰洛河,那一碧如洗的洛河宛若一条绿色的丝带,弯弯曲曲地飘舞在钟灵毓秀的河洛大地上。它自西向东,翻越秦岭从洛南县一路九曲回肠历经坎坷向着东南方向奔流,水随山势,百转千回,青山绕碧水,绿树掩古寺。然而,当河水奔流到了洛宁县长水村时,又向北绕了个大弯,流经洛宁、宜阳后,才真正进入洛阳市区。由此可见,上天对洛阳的眷顾与厚爱。

洛河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在向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现着她的丰盈与灵秀、婉约与柔美,她就像一幅天然画卷,逶迤东去,碧波荡漾,诗意盎然。洛河,富甲一方,滋润着两岸的良田、染绿了两岸的芳草,它日夜不停地流淌着,福佑着两岸人们。

洛河全长447公里,其中流经河南境内366公里,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支流。卢氏,是洛河流域流经路程最长的地区,达113公里。在卢氏县范里镇涧底村的洛河岸边,河洛古道、山河形胜。青山叠翠,洛水中流。两岸青峰翠岭,水面波平如镜。宽阔的河面上,一艘货船由远及近,停泊在久负盛名的山河口古渡码头。这里与洛宁县毗邻,道路却被群山阻隔。千百年来,深山里的百姓就是这样沿洛河逆流而上运送物资,船停在山河口码头,然后到范里镇进行着贸易往来。卢氏,依洛河而繁盛,建城2500多年来,已成为洛河流域的重镇,它以洛宁的长水为界,在它的上游,洛河大多穿行在高山与峡谷之间,悬崖峭壁,激流险滩,然而,到了洛宁长水后,水面开阔,承载着灵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河洛文化。

洛宁上水镇紧邻洛河,这里汇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至今仍耸立着“洛出书处”大型碑刻,碑上清晰记录着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玉版,上刻“洛书”,伏羲依“河图”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大禹对“洛书”进行了闡释,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了。后来,人们对“河图”“洛书”作了种种推测、探索、解释,它印证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碑上的字迹被岁月侵蚀后,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它真实记录了历史,闪烁着历史的光芒。站在古石碑旁向南眺望,在一条小河汇入洛河的地方,形成了一种自然奇特的写意符号。中华文字的创始人——仓颉,曾经借这些符号加上鸟兽留下的脚印,在这里发明了文字。置身于此,会让你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去细细体味和追溯历史的脚步。

洛河一路欢歌从洛宁流经宜阳境内,有一座36米高、建于唐代的五花寺塔,巍然屹立在洛河宜阳段的连昌河畔,这座古塔,九级八角,内有塔心室,当年可循环上至塔顶。这里便是唐代大诗人李贺的故乡。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诗集》等,几乎每本都被毛泽东阅读过。这些足以说明毛泽东对李贺诗的喜欢。盛唐诗人荟萃,诗文浩瀚,至今留名的诗人有2200余人,李贺是洛水孕育的天才诗人,他年少时便发出“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豪言,胸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这位诗人虽然在世只有短短27年,但他的诗在中国诗坛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深受后人的喜爱。

在宜阳,还有一座被千年古松包围着的凤凰山,山中有座建于东汉的灵山寺,他与千年的银杏树,一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依着灵山向前,就是声名显赫的锦屏山,当年隋炀帝、武则天曾多次来到这里,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更是在这里留下传说。说到隋炀帝,就不能不说一说大运河。1000年前,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条世界上开凿最早、通航里程最长的古运河,它的中心就在洛阳,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与长城并称的伟大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穿东西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是全国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遥想当年,波涛汹涌,千帆竞发,历史造就了洛河曾经的辉煌,那些樯帆林立的图景,早已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时时浮现在河洛儿女的眼前。它就是今天被人们叫作洛河的市区段,对隋炀帝褒贬,千年争论不休,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肯定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对东西水上交通的重大作用。诗中所说的河,就是我眼前的洛河。当年,这条河南达苏杭,北抵涿郡,所以,诗人拿此比大禹之功也绝不逊色。就是这样一条河,其主要组成部分通济渠和永济渠,两条渠的龙头(渠首),都在时为国都的洛阳,而洛阳市区段,就是中国大运河隋唐时期的枢纽中心。

洛阳,伊、洛、瀍、涧四水相汇,历史悠久,文人辈出。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夏商周遗迹星罗棋布;儒家学说奠基于此,道家学说渊源于此,佛家学说首传于此,宋明理学开创于此,这五大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品格,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这里不仅诞生了炎黄二帝、伏羲、大禹、洛神、杜康等众多历史神话人物,还诞生了玄奘、杜甫、李贺等中国历史上一大批耀眼的文化巨星。他们的名字历久弥新,愈加熠熠生辉。河洛大地人杰地灵,离不开洛河的养育。

此刻,我伫立洛河岸边,仿若置身画中。在这静谧的月夜里,我的思绪信马由缰,任意驰骋,洛河上的一幕幕故事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如画的风光,秀美的山水,让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华丽的诗篇。

流淌千年的洛水岸边,不乏动人的传说和故事——1700多年前北魏初年的中秋时节,当下笔成章的风流才子曹植伫立洛河岸边,一轮明月被淼淼水波衬托,格外明净优雅,透过纱幕,隐隐看到,月光中貌若天仙的洛神,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竟在白帆和渔歌声中翩然而至,如梦似幻的曹植惊喜不已。古城与洛水相映,才子与美女相逢,一曲人神恋爱的悲情故事——《洛神赋》,就这样在曹植的笔下诞生了。我恍惚听见,河面上隐隐飘来清亮的歌声,我仿佛看见,洛神站在绿波上,水光潋滟处,倒映出神女的云髻峨峨,清澈的波心中,洛神仪态万方。品读这个惊艳旷古又缠绵苦涩的爱情故事,怎不使人感慨万千?悲剧在文学作品中最能撼动人心,伏羲的女儿宓妃虽溺死于洛水,但她无怨无悔,独爱洛水,她徜徉在洛水两岸,欣赏着美丽景色,最终融于洛水,成为洛神,曹植因迷恋甄妃,并熟悉和喜欢洛神这个传说,写出了千古美文《洛神赋》,把宓妃、甄妃两个绝代佳人融为一体,构成了人神相融的美丽形象,同时又写出了自己对洛神爱而不得、人神殊途、不得相携的千古遗恨,缠绵悱恻的悲情之美令人惋惜。神话与现实,月光与波痕,更加彰显了洛河的魅力。

泱泱洛河,哺育了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河洛文化中最绚丽多彩的组成部分。《尚书》中的不少篇目,《诗经》中的不少诗作,代表着河洛文学的最初成就。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辞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成就了河洛文化的辉煌。

在偃师夹河滩,伊洛河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东汉时期的洛阳太学,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浑天仪,蔡伦造纸等,都发生在这里。在巩义市的河洛镇神北村,绵延百里的邙山到此而止,洛河也在这里汇入了黄河,在黄河与洛河汇流处清浊交汇、阴阳交织而演绎出的八卦,充满着神秘色彩。

正是有了洛河的滋養,河洛文化才闪烁着独有的光芒。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文化。在考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时,我们了解到自古以来河洛地区、洛阳平原为“天下之中”,也领悟了河洛文化独具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这种“以河洛地区、洛阳平原为中心”的观念,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中华民族、对我们国家确实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曾去过许多城市和国家,但我深深爱着的还是洛阳这座城市。洛阳有伊、洛、瀍、涧四条河流,以及小浪底水库、故县水库、陆浑水库,它们为洛阳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更为洛阳增添了神韵。假如洛阳没有了洛河,城市的地位和品位将会另当别论。奔流的洛河穿城而过,这让多少北方城市艳羡。

洛阳,这座中华民族古代历史文化最为璀璨夺目的城市之一,正是有了这条美丽之河,才使这里的历史文化更加厚重和灿烂。

今夜,站在洛河边,河水泱泱,逝水如斯,每一朵浪花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每一朵涟漪都荡漾着历史的沧桑。站在洛河边,我真切触摸到洛阳这座城市灵魂的脉搏,站在洛河边,我在品读洛河,更是在品读历史,品读洛阳乃至中国的一部厚重历史。

千百年来,洛河哺育着帝都洛阳和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它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东流入河南境内,经卢氏县、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到偃师市杨村附近纳伊河后称伊洛河,到巩义市洛口以北入黄河。全长453千米,大致以洛宁的长水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峡谷和盆地之间,多险滩激流;范里至长水一段,两岸悬崖峭壁;出长水后,洛河脱离山区,水面渐宽,一路奔流不息,奔向黄河的怀抱,尽管历尽艰辛,或“山重水复,或“柳暗花明”但一直没有停下奔向黄河的脚步,因为它的归宿是黄河、是大海。

如今的洛阳,以洛河为中轴线,两岸的洛浦公园绵延30里,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碧水蓝天,四季有景,穿城而过的河水,把秀美与典雅,开阔与王气给洛阳人以不尽的自豪和恩惠。繁华旧梦虽离洛阳远去,但洛河连接着洛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着洛阳人的血脉,是洛阳人的幸福之河、生命之河!

四川眉山,的确是一个令无数文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这个古城因杰出的文学世家而彪炳史册,光耀千秋。这便是苏家,即众所周知的“三苏”——苏洵及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辙,父子三人占据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而三苏中,苏轼更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因此,他的故乡眉山,一直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机会终于来了,中国散文学会向我发出了邀请,让我到眉山参加中国散文高端论坛,并获悉,我的散文《回望故乡》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真是天降喜讯,这消息对我来说,多少有点让人猝不及防,我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走进眉山的。

从古都洛阳乘坐2201次高铁5个半小时就到达成都站。在成都站我直接换乘6309次成都到眉山的高铁,看着窗外的风景,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列车在成都平原穿行,河流纵横交错,满眼锦绣景色,仿佛行驶在画中,半个小时便到达了眉山。

眉山,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小城。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岷江环城而过,对于眉山来说,拥有岷江是幸福的,如果没有岷江,自然就没有物产丰饶、人杰地灵的眉山,因此,岷江的惠泽之功无论怎样夸赞都不为过。这里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是滋养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眉山有苏轼,往北行几十公里便是成都杜甫草堂,再往北是李白的故里江油市。这三位风华绝代的才子都曾长期在这块地域上生活过,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看似偶然中,又蕴藏着一种必然。

会议报到地点在眉山国际酒店,赶巧的是,我和著名作家蒋子龙、陆梅、杨雪等老师几乎同时走进酒店大厅,然后又一起来到签到处,我站在蒋子龙老师身边,他很潇洒地写下“蒋子龙”三个字,接着签到的就剩下我了,我有些迟疑,工作人员让我挨着蒋子龙老师名字签名,我只好在蒋子龙老师名字的旁边签下了我的名字。一种荣誉和自豪感悄然在心中萌发。

眉山人文环境浓厚,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两宋近300年间,一个人口不过2万户的眉山,竟奇迹般涌现出了800多名进士。这不能不让人惊羡和感佩。曾巩在《苏君墓志》中说:“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在位40多年的宋仁宗也称赞:“天下好学之士多在眉山!”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眉山,曾经发出这样的惊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毋庸置疑,苏轼最初的生命是在这里得到成长和滋养的,伟大的人格也是在这样的文化和士风中砥砺而成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八大家,眉山独占三家,且出自一门三父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眉山,三苏祠是必看的景点,它是三苏父子故居,是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家,更是眉山的文化地理坐标。汽车在三苏祠门前广场停下,走下汽车,顿觉热风拂面,阳光刺眼,却依然挡不住我拜谒“三苏”的脚步。

多年夙愿,今朝梦圆。站在三苏祠的大门前,看到翘脚飞檐的门楼下悬挂着一方横匾,黑底金字写着三个字:“三苏祠”,遒劲有力。三苏祠始建于宋代,明洪武元年,为纪念苏轼父子,改宅为祠,并立纪念石坊,供奉三苏塑像。明末毁于战乱,除了几块石碑,再无片瓦。眼前的这些建筑是在清代同治和光绪两朝增修的,民国时期,以祠内建筑为基础扩展的三苏公园,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

这是个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清溪萦绕的庭院,八角黑格窗雅致地凹进墙内,石板路蜿蜒伸展,仿佛平平仄仄的韵律,将园区各景点连接在一起。千年的时光斑点洒落一地,飒飒的风声,好似苏轼翻动书简的声音。光洁的石板路在两棵雄性银杏树的掩隐中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这两棵银杏树树形高大,冠如华盖,颇有古风。解说员停下脚步说,银杏的条件是雌雄并存,但这两棵银杏树却均为雄树,似乎隐喻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然后,她指着东边不远处的另一棵大叶榕说,这棵大叶榕树是苏洵亲自栽种的,距今已经1000年了,一父二子,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难得有如此的巧合。这三棵古树历经沧桑,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复前行,耳畔古筝悠扬,如泉似水,如梦似幻。千年文风在这里激荡,不知不覺中便陶醉在满园的诗意和古韵里。古香古色的建筑,散发着浓郁的儒雅之气。这里茂盛的植物、奇石和绿水、以及楹联匾额,营造出自然、古朴、典雅的园林意境。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随处可见湖水闪动的波光和斑驳的树影。祠内有众多殿宇,除大殿外,有瑞莲亭、启贤堂、云屿楼、抱月亭等,这些楼阁亭塔,布局缜密,看上去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美不胜收。目光所及之处,一步一景,皆有内涵。

在三苏祠一座建筑物廊檐下,一块“是父是子”的题匾,吸引了众多游人,人们对匾上的这四个字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几个看似平淡的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苏氏一门,两代三杰,父,是父中楷模;子,是子中英豪。他们屹立于中国文坛千年而不衰。如此父子,堪称千古一绝。那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楹联,更是为世人称道。

三苏祠虽楼阁亭塔众多,然而给我留下深刻的,当是正殿后院的右侧厢房。在这里,苏轼母亲程夫人的塑像首先吸引了我,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不仅激励丈夫苏洵成才,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培养成了旷世奇才。苏轼出生时,父亲苏洵27岁。“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告诉我的。或许可以说,是苏轼的出生,激励着他的父亲开始发奋读书的。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对他的影响,可以说伴随着他的一生。

这里除了程夫人,还有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的塑像。这三位王姓女子同样给苏东坡以巨大支持。第一位是他的妻子王弗,王弗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习古文,可以说是一位饱读圣贤书的才女。当“敏而静”、博闻强记、知书达理的王弗成了东坡得意的贤内助,苏轼一改往日的放浪不羁,饮酒的次数少了,读书更加用功了。有时苏轼记不起书中某一章节的内容,王弗却能立时指出;苏轼当局者迷时,王弗为其指点迷津(识别章惇等恶人);苏轼固执己见时,王弗对其婉言相劝……这样聪慧、谨慎的女子,与生性豁达、“满眼里没有一个坏人”的东坡性格互补,琴瑟和谐。苏轼多次在诗文中称赞她“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妻贤夫祸少”。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善于相夫教子的妻子,才使苏轼早年青云直上。只可惜天妒红颜,王弗年仅26岁便溘然早逝。这让苏轼伤心不已,把对妻子刻骨的思念,化为一首肝肠寸断的悼亡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次读《江城子》,都会被苏轼魂牵梦萦的爱情感动,他们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却抵挡不住命运的捉弄,以至于天人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欲语还休,痛入骨髓,可见苏轼对王弗的感情之深。

另两位是苏东坡续弦的妻子王闰之和妾王朝云,王闰之温柔善良,善解人意,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最坎坷的25年,她粗通文墨,善于持家,是苏东坡日常生活中的贤内助。这期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命悬一线,被贬黄州、惠州等地,官职越做越小,贬谪地离京城越来越远。王闰之无怨无悔,与苏轼相濡以沫,恩爱有加,为苏轼生下苏迨、苏过两个儿子,对苏轼前妻王弗的遗子也视如己出,还把自幼生在歌台舞榭的女子朝云收在身边,并与之和睦相处。然天有不测风云,王闰之在46岁那年因病去世,苏轼伤心得“泪尽目干”,为爱妻在墓碑上刻下“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墓志铭。在她死后十几年里,苏轼未再娶,并最终实现对她的承诺。

王朝云是苏轼前妻王弗的堂妹,自幼父母双亡,被杭州教坊行首素娘收养,成为一名没有入籍的歌妓。苏东坡通判杭州时,素娘见苏东坡人品端庄,心地善良,让年仅12岁的王朝云做了苏轼的侍妾。她小苏东坡25岁。王朝云长大成人后,才由王闰之主持与苏东坡圆房。这个“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女子深得苏轼喜欢,只可惜他最终未能成为苏轼的妻子,这也许是因为以妾为妻为当时法律所不容吧。

当年逾花甲的苏轼被贬南蛮之地惠州时,家奴侍妾纷纷远去,而重情、仗义的小女子王朝云却义无反顾,紧紧追随着苏轼,与苏轼不离不弃,直至病逝。苏轼含泪将她安葬在惠州西湖边的小丘上,墓上建有六如亭,柱子上镌刻着他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永永远远,她都是东坡最疼爱的人,最难觅的知音。

离开后院厢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缓步走出庭院,走过小桥,曲径通幽,蓦然想起贾平凹来眉山时说过的话:苏东坡是文学的太阳。在太阳光辉中沐浴,我行走在这个伟大生命曾经行走的林荫道上。突然,我感到我的脚步似乎灌注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颗伟大的心灵,已停止了跳动千年,但依然光芒万丈!

反观苏轼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他虽年少得志,仕途却并不顺畅。他20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正锐意倡导诗文革新,看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眼前一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他将苏东坡那篇文章列为第二,事后欧阳修知道文章是苏东坡写的,对苏轼青睐有加,并欣喜地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盛赞下,年轻的苏轼一时名动京城。当他正要在京城大显身手时,母亲和父亲却先后病故。他和弟弟苏辙两次还乡守孝。当苏轼返朝回京后,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从此,苏轼尝尽人生难以想象的磨难、曲折和艰辛,尝尽了难以承受的倾轧、排挤和贬谪之苦。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力陈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大为不满,耿直的苏轼便请求出京任职。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帝上奏一封《湖州谢表》,因笔带感情,与一般官样文章有所不同,就被新党挑唆,酿成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百日,几度濒临绝境,因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他才免遭杀身之祸,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然而,这种灾难性的打击还只是开始。之后,一连串的打击在等着苏轼:他反对新法,又对保守派尽废新法不满,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新党难容,旧党也视其为另类,更那堪小人还从中作梗。他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不好,受到的迫害却愈发变本加厉,贬所一次比一次偏远:从长江边上的萧条小镇,到瘴疠之地的岭南,再到极其荒蛮的海南岛。命运赐予他一杯杯苦酒,他却努力要从中品咂出一缕甘甜。

被贬黄州时,苏轼与友人出行突遇暴雨,这当然是败兴之事,同行者纷纷躲避,他却安然处之,沐雨而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宠辱进退都不足挂虑,何况天气的阴晴晦明呢?在黄州,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日子里,他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苍茫山水之间,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意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之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的浩瀚、雄浑,让他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人世间的困苦,获得了超脱和豁达,成就了他生命的崛起。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一个又一个贬官诏令如影随形,等他赶到惠州,最后的官职变成了宁远军节度副使。他依然安之若素,处变不惊,坦然接受。在惠州,他谪居了两年七个月,政治失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他爱写诗,爱书法,爱酒,更爱美食。据说他钱少买不起羊肉,便买下羊脊骨放锅里煮,趁热漉出,浸一点米酒,撒一点细盐,微微烤焦,便成难得的美食。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自己“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他觉得,只有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只有更乐观地生活,才最实在。他遍游惠州,所到之处,常留下惊世骇俗的诗文。这些诗文传到汴京,让政敌章淳皱紧了眉头。于是,他又被放逐到更僻远、更荒蛮的海南儋州。海南孤悬海外,当时是不曾开发的蛮荒之地。居处狭隘,地势又低洼潮湿,烟雨迷茫时分,恍如野人洞穴。但东坡却安之若素,“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未过多久,他就爱上了这里的自然之美和朴实人情,写诗说:“海南万里真吾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他真的是“反客为主”,把蛮貊之邦当作故乡,反而把富庶繁华、山温水软的四川家乡当成了寄居之所。这需要多大的襟怀和气度,在这种豪迈乐观精神的烛照下,炼狱又一次转换成为了天堂。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年少得志,仕途却异常坎坷,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苏轼都活出了生命的意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活出了真正的自我。花开是诗,花落是词。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刚健,文思奇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豪迈雄奇,与辛弃疾同属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苏轼的散文气势宏大,语言却平易自然,水乳交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古典文学的这页华章,苏轼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页。苏轼在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犹擅长画竹。绘画,他注重神似,反对形似,主张画外有情志,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拓展了之后“文人画”的审美内涵。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自嘲道:“我书造意本无法”“出自新意,不贱古人”。除了诗词书画,苏东坡政绩也颇佳,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就是他在杭州做官时开浚西湖,以湖泥葑草筑成的大堤。他原创的味醇汁浓、酥烂香糯的东坡肉,历来很受吃货的追捧。苏轼是一个可以在地狱里活出天堂滋味的人,是一个可以在贬谪的压抑和打击的黑暗中活出光芒万丈的人。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千载以来,苏东坡能博得人们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深刻感悟并身体力行的生存智慧,一种乐天知命的襟怀:不分时代,无论地域,对人生而言,缺憾都是普遍的存在,关键看你怎么去面对。在这方面,东坡无疑树立了一道令人仰望的标杆。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坎坷,却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處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如今,隔着千年时光,依然能感知苏轼眼中摄人心魄的光芒,这光芒使他在岁月里艰难跋涉,使他在贬谪地乐天知命,使他在人生的泥淖里依然绽放出人性和文学璀璨的光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今中外,对一切人生而言,缺憾,是普遍的存在,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千百年来,苏轼之所以博得人们的极大赞誉,与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怎样的一种境界。苏轼所带给人们的已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上的震撼,还有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厚重洒脱的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

河洛洛河眉山
河洛释语·瓷板画
眉山麦克在线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河洛文脉》
眉山印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苏轼眉山足迹
洛 河
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