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记录者是涪陵人
2019-10-30冉启蕾
■冉启蕾
读红岩春秋 讲重庆故事
《红岩春秋》创刊30年⑩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在抢救、发掘、整理党史资料中,发现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是:涪陵人汪大漠不仅是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者,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人之一。
吸收进步文艺思想
汪大漠,原名汪道闿,1916年5月生于四川省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今属重庆)。从小进私塾读书,一直到12岁。其间,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接受新文化思想。他在《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中回忆说:“父亲在新文化思想的冲刷下,允许我读白话文、看新书,因此我读了许多新旧书籍,如《儿童世界》《少年杂志》以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的作品。这又使我从小就崇尚英雄豪杰,幻想有一天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出力作贡献。”
◇汪大漠
1928年,汪大漠进入涪陵李渡镇高级小学校读书,并得到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从此走上“新文艺”创作道路。他尤其对郭沫若、蒋光赤、成仿吾等人的作品感兴趣。
汪大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聪明好学,勤奋上进,父母便忍饥挨饿地供其读书。1930年,14岁的他考入涪陵县立中小合校中学部读初中。15岁时,考入涪陵县中学习。在石大城(早期共产党员,当时为涪陵县立中小合校国文教员,提倡学习进步文艺——编者注)等老师宣传的进步思想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吸收进步文艺思想。
为寻求革命真理,1936年初,汪大漠说服家人到成都天府高中继续求学,并投身学生运动。他与田家英、蔡衣蕖、章嘉乐、戴碧湘、叶兆麒等一起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海燕社”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期间,他以笔名“瞎巴”“白帆”“岂第”,在《新蜀报》《商务日报》《华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他写下了大量歌颂共产党,反剥削压迫、反帝反封建的诗文,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次年春,他加入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投身革命文化运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记录毛泽东关于鲁迅的演讲
1937年6月,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汪大漠与叶兆麒、章嘉乐等一起奔赴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他担任第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在这里,他一边参加军事训练,一边从事创作。短时间内,他创作了近十件文艺作品,用于宣传队演出。8月,被安排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祭日,陕北公学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是,邀请毛泽东到校作题为《论鲁迅》的演讲。
当天上午9时许,陕北公学的上千名师生聚集在学校礼堂,怀着崇敬之情,聆听毛泽东作演讲。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公开而全面地评价鲁迅,并没有形成书面稿件,全靠学员们自己记录。汪大漠记录得最认真,他几乎将演讲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经过认真整理后,《论鲁迅》一文于1938年初发表在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杂志《七月》第十期。奇怪的是,文中却注明由“毛泽东演讲,大汉笔录”。
11月,《文献》杂志全文转载了毛泽东的《论鲁迅》,记录者仍为“大汉”。1950年7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毛泽东的《论鲁迅》,仍然注明记录者是“大汉”。
“大汉”是谁?多年来一直未搞清楚。1981年,中央党校教授唐天然几经周折,终于证实“大汉”就是汪大漠。原来,“大汉”为“大漠”之误,因为繁体字的“汉”——“漢”与“漠”字形相近,误将“漠”认成了“汉”。《七月》杂志也是如此,目录上印的是“漠”,但正文却印成了“汉”。
同年8月19日,唐天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的经过》一文,文中介绍了他的重大发现,使几十年来毛泽东这篇演讲文稿的记录整理者得到更正。
据汪大漠回忆,毛泽东的《论鲁迅》在《七月》杂志首发时,他在文中写有一段“小引”,内容是:
该文是鲁迅先生周年祭日,毛泽东先生在陕北公学的纪念大会上的演讲,当时由我记录了下来。记录稿一直搁到现在,没有把它整理出来在刊物上发表过。毛先生对鲁迅是颇有研究的,他读过鲁迅不少著作,这篇演讲是非常精辟独到的作家论,而且,对于每个正在艰苦斗争着的民族解放战士,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此现在发表也许并不过时。在延安时,没有把这篇记录交给毛泽东先生看过,如果有遗漏或出入的地方,当然由记录者负责。
汪大漠在回忆录中也有描述:
1938年3月,我从延安分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来又到敌后的新四军中开展艰苦的抗战斗争。在空余时间,我加紧将毛泽东先生和其它领导的访问笔记进行了整理,一并交给了新华日报社的吴敏同志。其他的访问记录很快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唯独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没有用。后来,吴敏告诉我,因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未经本人审阅,不便刊登。于是,我便将毛泽东先生的《论鲁迅》寄给了《七月》,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更没想到,这篇《论鲁迅》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毛泽东的书桌上摆放着《鲁迅全集》
汪大漠为毛泽东的《论鲁迅》演讲作了笔录整理,并推荐在报刊上发表,为我党保留了毛泽东惟一一篇对鲁迅的专论。
成为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汪大漠相继担任华东野战军教导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东海军政治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渡江战役前后,他受张爱萍直接领导。后又与张爱萍一起参与接管国民党海军的工作,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
至今,在海军上海展览馆仍有一段记述: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占领南京的同一天,就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是以3野教导师师部及教导第3团、炮兵营、3野司令部侦察营和苏北军区海防纵队等部4335人为基础组建的。随后,又陆续抽调苏北军区3332人和陆军第30军、35军两个军部以及直属队共11825人,并接受国民党海军投诚起义舰艇和官兵,充实到机关和部队。
◇1960年,汪大漠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任命书》
在组建海军的工作中,汪大漠、冯文华、孙克骥等五人,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任党委委员。之后,汪大漠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后勤部政委。后调北京,任海军政治部、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部长,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在研究汪大漠革命生涯的过程中,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还有一个发现: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和汪大漠在陕北一同参加革命,两人关系很好。田家英去世时,汪大漠含泪写了一首诗:“海燕初飞,学步文坛,共痛国危。昔救亡声急,街头茶社,下乡宣讲,顿起春雷。郊外林中,校园壁上,激浊扬清树战旗,锋芒露,看民先队里。剑舞晨鸡,忠遭谗毁,千古含悲。”1993年8月,《汪大漠诗文选》出版,此诗被收录其中。
1994年7月21日,汪大漠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骨灰存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0月24日,《人民日报》在文章中追述汪大漠:“早在中学期间,就投身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
汪大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论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他始终坚持写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人之一,他为海军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其追悼会上,战友们送了一副挽联,上面写道:“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纵横南北真豪杰;满腹经纶,绣成长城,驰骋江海留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