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台灣未來 因應貿易交戰 雄觀大局 處變不驚
2019-10-29
距2020台灣選舉還有半年多,雖然民進黨和國民黨都仍未確定提名人選,但隨著有意競逐人士的紛紛表態,新聞媒體推波助瀾,加上參選人互相拉抬,爭取曝光機會,近來的台灣政壇熱鬧非凡,讓人眼花繚亂;一岸之隔的大陸台商圈也跟著情緒起伏,對家鄉關心之情溢於言表。
關注核心 台灣的發展與策略
無論是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兩位已表態參選人明槍暗箭的攻防,或是國民黨周錫瑋、朱立倫、王金平、郭台銘陸續宣佈參選後,新「人氣王」韓國瑜能否在黨內初選體制中脫穎而出,這些都只是提高選舉熱度的話題,我們關注的核心始終仍是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與策略。
以目前各候選人的兩岸論述來看,兩極化的「統獨之爭」在臺灣已無市場,絕大部分民眾在理性思維上更趨向和平統一,關鍵在於時機、條件與方式。以往民進黨採取擁美、親日、拒大陸、漸獨的政治策略,但從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對待日、韓等亞洲重要夥伴的態度,大部分台灣民眾也都看清:美國靠不住,日本自顧不瑕,台獨不可能,拒大陸毫無意義;基於此「台獨出局、兩岸和平發展」的共識,我敢大膽預測2020台灣大選的主軸將回歸經濟與生活,所有競爭者在媒體和輿論的嚴格檢視下,必須提出如何為台灣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有效促進經濟成長的具體說法,才能爭取多數選民支持;這不但關係我們下一代的前途,也和未來投資策略與佈局息息相關,台商對此寄予最深的期待。
提早因應 減輕貿易戰負面影響
除此之外,中美貿易協商及其後續發展也是台商關注的焦點。2019年5月5日川普突然在推特上發文表示,將自5月10日起增加對2000億(美元,下同)大陸出口美國貨物實施25%關稅,並威脅不久後可能對其他3250億大陸出口美國商品開始課征25%懲罰性關稅;其後大陸也宣佈採取反制措施自6月起將對600億美國進口貨品提高關稅,雙方你來我往的態勢使「貿易戰」如箭在弦,全球經濟大幅震盪。
大陸台商了解國際商業談判涉及戰略佈局與心理戰術運用,過程往往反覆變化,因此在川普上任中美貿易協商漸成常態之時即有心理準備,尤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台資企業過去經歷多次突發經濟危機的教訓,更提早進行彈性因應,以減輕負面影響。其中,科技含量較高或主要針對內需市場的製造業因所受實質衝擊較小,多數仍維持現有產能,伺機擴充規模;勞力較為密集的出口產業如家具、服裝、鑄造、文具等則部分將生產線移往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設廠,尤其越南因用電、稅收及出口便利的優勢更成為台商轉進的「探險新樂園」,問題是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風險難料,成敗仍在未定之天。
整體來看,大部分台商這些年隨大陸經濟發展的步調逐步轉型升級,在精簡產能、提升效率、增加內銷比重、注重電商通路後,競爭體質已有改善。而大陸商務部、國台辦為鼓勵台商產業移轉,在廣西、四川及湖北三省集中規劃9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也有助於台商重組供應鏈,朝快速崛起的中西部佈點,未來並可結合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機遇,積極拓展沿線市場與國際商貿。以大陸今日的整體經濟實力、龐大的內需消費對全球企業的吸引力,以及政府的強大意志力,台商基於「立足大陸、連結全球」的考量,對在大陸長期投資發展的遠景並不悲觀,更有隨時「危機入市」的準備。
針對「中美貿易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近日在專題演講中表示,中美雙方終將達成協議,但未來美國必會重新加強產業鏈的佈建,而中國大陸市場也會更加開放,並加速發展自有科技。長遠來看,他預期世界科技發展的架構將是「One world、Two systems」,也就是「美國/中國大陸競爭各自訂出來的規格標準」,其影響不僅巨大而且空前,可能「導致第四次工業革命提早爆發」,而「未來經濟競爭的核心在科技整合能力」,因此台灣必須加速高科技方面的投資,以免錯過機會。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經貿結構必須不斷調整,這一次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升級的過程,無疑顯示雙方關係已進入一個新階段,必須重新磨合,以達彼此認可的均衡。而無論貿易戰的形式為何,其本質就是利益競爭,而且具有不可逆的影響性。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一向以穩定、規範及精密製造見長。台商經過幾十年的拚搏,也已在有序的全球經濟體系中取得部分領先地位,但我們本身腹地狹小,資源有限,最禁不起時間的磨耗,因此除了期望「中美貿易戰」的硝煙早日平息,雙方回歸理性協商的正軌外,也要隨時注意可能的貨幣戰、長期暗中進行的科技戰以及產業佈局調整引發經濟重新洗牌的漣漪效應。有變化就有挑戰,有挑戰就有機會,希望台商雄觀大局,努力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繼續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