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元素在中国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2019-10-29丛珩易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绩溪流线徽州

丛珩易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4

1.中国当代博物馆设计现状

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传统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也日益普遍。怎样设计出真正符合当地地域、传统文化的建筑以及如何与传统文化共处、向传统文化学习,已成为建筑设计中不可规避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当代的博物馆建筑出发,归纳总结当下博物馆设计中具有启示性的做法,为当代博物馆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前期查找资料与分析整理,可以将目前搜集到的中国现代博物馆大致分为以下两类,见表1:

一类在空间元素方面向传统学习,提取传统建筑的空间特征加以应用,如安徽省博物馆新馆通过开敞的公共大厅、天光引导的“窄巷”、错动交叠的通高片墙模拟了徽州村落的空间;如四川博物馆通过沿用“门、堂、廊”这三种中国传统建筑平面构成上不同性质的元素形成空间序列等;

第二类则从传统建筑提取风格元素加以应用,常见手法有直接使用或简化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使用当地特有材料、沿用当地传统建筑配色等,在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的设计中都有体现。

更多的当代建筑,不单单仅从以上某一方面进行单纯的模仿,而更多是多种手法的综合学习,下文仅以安徽宣城绩溪博物馆设计为例,详细分析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传统建筑元素的应用问题。

2 典型案例分析:安徽宣城绩溪博物馆设计

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城北部,由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于2013年设计,为绩溪县县级博物馆,该案例在空间、风格、意境等方面借鉴了徽州传统民居。

2.1 传统徽派建筑空间元素应用

2.1.1 空间组织

第一,在平面空间组织方面,如图1-a所示,绩溪博物馆摒弃了普遍的集中式布局,而是采用当地院落式民居做法。该案例为了尽量保留场地内的现状树木,因地制宜地采用留树做庭的方法,设置树院、山院、水院为主的多个庭院,与周围房屋形成院落组合,富有节奏变化。同时在各展厅 内仿照当地民居四合院布局设置多个由钢框架玻璃幕墙围合而成的天井。该案例设计时沿西北-东南方向的三条轴线布置建筑,中间留出空隙形成街巷与水圳,与徽州民居群组间幽深曲折的街巷相似[1]。此种布局十分贴合当地徽派民居布局的典型特征与风水文化,与建筑周边绩溪古城的布局相协调,作为博物馆更能够使参观者更充分地感受、融入当地文化。

图1 平面空间组织分析图

图1(a.庭院、天井分布及轴线,来源:作者根据Archdaily底图标注;b.歙县宏村承志堂首层平面,来源:《徽州民居合院空间结构特征研究》欧阳文[2];c.绩溪博物馆街巷与水圳,来源:Archdaily)

第二,在竖向空间方面,可以进一步看出该博物馆设计中无高大中庭,而与传统徽州民居相似,高低错落有致。如图2剖面所示,建筑采用传统的院落组织方式,外围布置展览空间并与走廊有效结合,中间安排庭院,复合传统空间模式。

图2 绩溪博物馆中的灰空间(来源:Archdaily)

第三,该案例在房屋与院落交界处形成多处灰空间,如入口空间、观景台等。该类空间“联系并自然过渡了室内外”、“创造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3]。灰空间也为参观者提供了宜人的环境,在室内外切换时自然流畅,且富有节奏感。能够减少人因长时间处于封闭或开敞空间而产生疲劳感与单调感。

图3 绩溪博物馆中的灰空间(来源:谷德网)

2.1.2 流线

在流线上,如图4所示,参观观众从南侧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主庭院,在游览过程中接连经过室内展厅、天井、室外庭院,与徽州庭院内的流线相似。参观流线不重复且室内、外相结合,无长时间处于室内或室外情况。能够保持参观者的新鲜感与舒畅感。

工作人员从次要道路上开辟的次要入口进入,直接进入东北角的办公区。办公人员的内部流线与外部游客流线互不干扰,便于管理。

图4 流线分析图(来源:作者根据archdaily底图标注)

2.2 传统徽派建筑风格元素应用

2.2.1 造型元素

(1)屋顶:屋顶在形态上对当地山水地理环境的模拟,采用了图5-a所示折顶拟山的手法,模拟山体的形状与水“流离复合”的动态感,与周边山行水系相融合,如图4-b所示,且与当地民居屋顶倾斜角度一致。以小青瓦、筒瓦为屋顶材料,仿照徽州传统的“粉墙黛瓦”,但在材料使用方式、部位和做法又被以当代的方式加以改良,如“虎头与滴水”瓦被简练弧线造型代替,有别于传统徽州民居,使该建筑设计更加简洁。

图5 屋顶

(2)地面:该案例在室内外不同地面选取了多种不同材料。例如茶室内采用黑灰色毛面花岗砖、庭院采用小青砖立铺等,与当地传统的铺路石材青石、麻石相似。

(3)墙面:该案例墙面沿袭传统民居的处理方法,多以粉墙为主,有三雕装饰。在南、北两立面外墙造型上借鉴徽州建筑的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并适当调整比例(如图5所示)、加以抽象,高低错落,具有动态美感。在一些墙面上选用了带有水纹的涂料,加入了人工痕迹,富有质感,且暗合绩溪水相关的概念。

(4)景观:在庭院中该案例对传统假山加以几何化的抽象,由长方组合形状的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及其池岸排列在粉墙之间,实现了“胜景几何”[5]的概念。采用了水刷石材质,使整个山池与草木更加相得益彰。庭院中有浮桥、流水、游廊、“瓦窗”,步移景异的观景流线引导游客,经历迂回曲折。做到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统一。

2.2.2 色彩

绩溪博物馆沿袭了徽州民居色彩简单、仅存白与灰的配色方案,如图7所示。屋顶使用深色钢材、墙体采用带有水纹的白色涂料,与徽州民居的瓦屋面、墙体在视觉印象上十分接近。屋顶、地面、假山为灰色、与粉墙、场地内的绿树水潭相互照应,达成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图7配色示意图(来源:archdaily)

综上,在风格元素上,绩溪博物馆案例直接沿袭了徽州民居的部分元素,大部分进行了简化或融入自然元素。使该现代博物馆具有徽州传统民居的气质,并与自然融合且相协调,有助于观览者感受徽州文化氛围。

2.3 传统徽派建筑意境分析

绩溪博物馆设计也基于对绩溪地理环境的理解和与周边山行水系相融合的理念设计。在屋顶、墙面、庭院中融入山形水态的元素,充分体现了“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焉”的“绩溪之形”,使该建筑与徽州传统民居一样富有特殊的山水意境。

另外,该建筑在设计时采用了高大、相对封闭的外墙,与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徽州建筑封闭、内向、独立的方式相似,能够体现出传统徽州建筑背后的宗族伦理、道德教化以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不能很好地融入周边环境。

3 结论

结合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当下博物馆设计的一些新动向:

(1)在现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的平面、竖向空间方面可以适当摒弃常见的集中式布局与高大中庭,而从当地传统建筑中提取空间元素,如园林式布局、院落式布局等。同时可以在设计中加入灰空间,使室内外切换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在设计流线时可以仿照当地传统建筑的流线进行设计,应做到内部工作人员与外界参观流线互不干扰。博物馆具有类似庭院的设计时,可以使参观流线交替穿过室内、外空间,以避免参观者因长时间处于室内而产生乏味感。

(2)在风格元素设计中,可以从屋顶、地面、墙面以及景观、装饰等方面,通过材料、色彩、外形上对当地自然风貌、传统建筑的模拟和抽象,从而形成与当地传统建筑相似的视觉印象。

此外,在建筑意匠层面,设计师更多将当地地域特点与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融入建筑中,能够使的当代博物馆建筑具有传统气质。

猜你喜欢

绩溪流线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徽州绿荫
几何映射
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压力场及流线分布研究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基于特征分布的三维流线相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