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研究
——以广州西关建筑为例

2019-10-29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规划和土地测绘中心黄惠谊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关文脉美的

文/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规划和土地测绘中心 黄惠谊

0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城市发展有趋同性倾向,式样相同的建筑物出现在不同城市中。大城市中的摩天大厦、大型购物中心、步行街等比比皆是,相似的现代化建筑物和公共空间让人难以辨别身处何处。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提出“通属城市”(Generic City)概念:这种通属城市的马路只供行车,摩天大楼遍地皆是,缺乏“地方特色”。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形态等变化巨大,作为城市标志的建筑也逐渐与世界同步,地域性建筑日渐消失。不可否认,我国城市正向通属城市发展。本文从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出发,提出广州西关建筑保护的必要性,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

1 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

1.1 地域文化

关于地域文化的解释很多,大都涉及地理环境、历史原因及文化因素等。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指整个地域共有的文化模式,综合区域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历史变迁等,是文化在空间结构中的定位[1]。地域文化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2],是在一定区域地理环境内,因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及地域属性。其以景物为载体,而地区内最佳景物莫过于建筑。地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结晶和凝聚,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3]。

1.2 城市美学

城市美学是涵盖面十分广泛的学科,涉及城市、建筑、大地景观等领域的美学规律研究。城市美学研究的客体是城市,是城市因形态、文化等因素所具有的美,包括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等;城市美学的主体是城市居民,既包括城市自身居民,也包括城市外居民,他们都对城市产生印象,这种印象作用于心理层面,间接提供城市美学的判断标准[4]。在城市中,城市美是综合艺术,是自然美、技术美、社会美的统一[5]。

2 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的关系

2.1 地域文化是城市美的源泉

城市地域文化反映该城市的发展历史、形态、市民审美取向等。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美的,最易表达出城市文化的是地域性建筑,体现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色。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不仅反映了城市历史、文脉,而且对欣赏者、浏览者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力,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城市代名词,是城市标志。提到北京,人们会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的艺术价值较高,造型优美,对丰富城市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地域文化是城市美的源泉[6]。

2.2 地域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文化及形态美

建筑风格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城市形态、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是岭南特色古村落,其村落形态、布局深受岭南水乡文化影响,民居单家独户且有“家庙”,“家庙”前有自家水井、麻石小巷。村落民居和“家庙”(祠堂)建筑采用东莞本地的红砂岩、青灰砖等,蕴含浓郁的岭南特色文化气息。这些民居及“家庙”建筑是南社村“不动产”,形成以水塘为中心的船形村落空间形态[7],构成南社村别样的空间文化和形态美。可以说,这些“不动产”构成文化的一部分,并为空间形态营造美感,记载城市的沧桑沉浮,是人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场所。

2.3 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是渐进式演变,不可能停留在固定形态,在新与旧的变动中体现出延续性与创新性。20世纪80年代,柯林·罗[8]提出的“拼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技巧,是传统和现代城市建设的混合,它注重“文脉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是调和城市多元复杂性和新旧建筑冲突的一种理论。城市中的地域建筑可以固定不变,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定对其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何保持城市之美关键在于旧建筑的保存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延续,需在城市地域文化上加以传承和创新,运用现代元素“拼贴”新的城市形态,一方面保持原有风貌特色;另一方面创新营造传统与现代之美。当前城市更新中广州永庆坊“微改造”模式即采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通过“小修小补”进而提升人居环境和街区活力,传承地域文化(见图1)。

地域文化与城市之美互相渗透。美的城市必定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构成城市美的一部分。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美的结构,城市美又需地域文化支撑,人们在欣赏城市美的过程中往往带着本身固有的文化进行评价、感知。

图1 广州永庆坊

3 广州西关建筑分析

地域文化不仅是城市美的源泉,而且能表现城市文脉。建筑是二者的载体。以广州西关建筑为例,从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角度提出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美学重构的必要性。

3.1 西关建筑与城市美学

广州西关建筑记载着广州城市发展历程、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及城市的建筑成就[9]。现存西关建筑真实反映出当地文化的发展印迹,是广州本地建筑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创造出的独特形式。

3.1.1 西关建筑是地域性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 建筑要兼顾城市形象,而城市对建筑必须具有约束力。人们说起广州老房子都会想起西关:岭南建筑皆在西关,西关建筑皆为岭南特色。西关大屋和骑楼建筑是岭南地区的建筑瑰宝。西关建筑融汇中西建筑精粹,古老的西关大屋反映出岭南水乡的建筑特色;骑楼式的密集店铺,反映出过去商贸的繁荣(见图2)[10]。西关建筑不仅代表岭南建筑风格,更融入人居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不动产”。保护旧居不仅应保护建筑外壳,而且应是对生活方式的保护。建筑保护是对城市文化、城市整体形象的保护,也是对民族及城市未来的责任。

3.1.2 尊重历史建筑

尊重历史建筑即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1个地区的历史独特,其建筑亦独特,对这些建筑的尊重和珍视保证了该地区独特的风格。1987年通过的《华盛顿宪章》明确提出“城市建筑文化财产无论其等级多低,均构成人类的记忆。”这种建筑保护概念不仅是对文物建筑单体的保护,而且扩大到城市或地区的整体保护,为当地城市保留了自有文化,构成城市之美。

3.1.3 西关建筑是城市文脉的关联

西关建筑作为地域性建筑,承载浓厚的城市历史,尤其是成片的西关民居和骑楼商业街已成为城市形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完整表达建筑及城市意象的文脉[11]。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行,历史形成的街区被成片、成街地拆除,城市形态相容性和延续性受到威胁,城市文脉在短期经济行为的冲击下一点点被割断。新建的钢筋水泥丛林却千篇一律,缺乏地方性、民间性及独特性。有意识地保留传统建筑,重视城市文脉,尊重历史赋予的烙印不仅是城市道德的自觉,而且是文化底蕴与涵养的表现。

图2 广州骑楼街一角

3.2 西关建筑保护

西关建筑得以保存除历史文化因素外,其独特的建筑形态也使广州保留了更多历史底蕴的遗存,它是岭南文化的沉淀,保护西关建筑即弘扬岭南文化。西关建筑不仅是文脉的传承,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在城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用城市审美的角度去欣赏外,更应关注如何保护,毕竟这种遗存为数不多。

4 结语

尊重地域文化才能保存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城市形象感觉存在差异。城市美学从另一角度对地域文化起到引领作用,使更多人关注地域文化、地域建筑。地域文化与城市美学相互依存,使城市具有独特美。这种美学具有多元化,而非全球趋同化,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构成多元城市美的重要因素。地域文化的存在构成城市美的风景,影响市民对城市美的鉴赏、感知。城市如果缺乏特色将很快从人们眼中消失,成为只有趋同性的建筑躯壳,追求多元化的城市美需要有地域文化的支撑。

猜你喜欢

西关文脉美的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素描西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