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10-29王永霞
王永霞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500)
先兆流产发生于妊娠28周之前,在孕早期常见,是妇科多见的疾病,可出现下腹痛和少量阴道出血。目前对于先兆流产的治疗以黄体酮保胎为常见,但多数患者治疗后仍有较高的流产率,保胎效果不理想。为了探讨更安全和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160例2017年1月~2019年1月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组,其中,A组年龄最小22岁,最大42岁,平均(31.11±5.10)岁;妊娠时间最短6周,最长13周,平均(9.65±2.23)周。B组年龄最小21岁,最大43岁,平均(31.21±5.01)岁;妊娠时间最短5.6周,最长11.8周,平均(9.62±2.21)周。A组、B组基本资料可比。
1.2 方法
两组均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E和叶酸口服。
A组采取黄体酮药物治疗,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每次20毫克,每天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B组则采取地屈孕酮治疗。首次口服40 mg作为起始剂量,之后每8小时服用10 mg,直至症状消失。
1.3 指标
比较A组、B组效果;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孕酮监测值;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
显效:保胎成功,症状体征消失;有效:保胎成功,症状减轻;无效:保胎失败。效果=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8.0版本进行x2、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效果
B组疗效高于A组,P<0.05。如表1。
2.2 血清孕酮监测值
治疗前A组、B组血清孕酮监测值相近,P>0.05;治疗后B组血清孕酮监和A组相似,P>0.05。如表2。
表1 A组、B组效果比较[n(%)]
表2 治疗前后血清孕酮监测值比较
表2 治疗前后血清孕酮监测值比较
组别 n 时期 血清孕酮监测值(nmol/L)A组 80 治疗前 68.21±8.56治疗后 112.52±21.01 B组 80 治疗前 68.13±8.92治疗后 113.56±21.11
2.3 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
B组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短于A组,P<0.05;而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两组相似,P>0.05,见表3。
表3 A组、B组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比较
表3 A组、B组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比较
组别 n 阴道流血减少一半时间(d) 新生儿体重水平(g) 治疗时间(d)A组 80 8.80±0.52 3273.80±160.55 11.23±1.21 B组 80 4.35±0.56 3273.10±160.21 11.13±1.21 t 6.827 0.811 0.414 P 0.000 0.145 0.522
2.4 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
B组治疗费用高于A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如表4。
表4 A组、B组治疗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先兆流产的治疗中,黄体酮具有类黄体酮的作用,可以促使患者的子宫内膜从增殖期到分泌期,从而为孕卵的植入提供有利条件,提供妊娠营养,但给药不方便,肌肉注射带来疼痛不适,且其维持妊娠的效果欠佳[2]。地屈孕酮有利于维持胚胎正常生长,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中黄体酮的合成来抑制炎症介质的分泌,从而达到稳定子宫内膜和放松子宫肌层的作用[3-4]。
本研究中,A组采取黄体酮药物治疗,B组则采取地屈孕酮治疗。结果显示,B组新生儿体重水平以及治疗的总时间、血清孕酮监测值和A组相似,P>0.05。B组效果高于A组、阴道出血减少一半的时间短于A组,治疗费用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总之,地屈孕酮治疗先兆流产的效果理想,可更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但治疗费用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