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
2019-10-29邵德宏
邵德宏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多见于育龄女性,男性比较少见,男女性别的发生之比约为1:9[1]。目前,SLE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环境、遗传、性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且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初发时症状不典型,容易发生漏诊;而全身多系统受累是SLE患者的主要特征,预后较差者常会危及生命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女性SLE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了女性SL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以此进一步提高对女性SLE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40例女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年龄进行分组,未婚的22岁患者34例,已婚生育的23~45岁患者80例,围绝经期的≥46岁患者26例。
1.2 方法
分析女性SLE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包括“发热、面部红斑、浆膜积液、关节痛”4项,实验室指标包括“SSA、白细胞、红细胞、C3、肾脏及肝脏评估”6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女性SLE患者的临床特点
年龄≤22岁患者面部红斑、浆膜积液、白细胞上升、肾脏损害的比例与23~45岁和≥46岁患者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年龄23~45岁和≥46岁患者相比,≤22岁患者面部红斑、白细胞上升的比例较高,浆膜积液、肾脏损害的比例较低。见表1-2。
表1 不同年龄女性SLE患者的临床表现[n(%)]
表2 不同年龄女性SLE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情况[n(%)]
2.2 治疗及预后
本研究140例女性SLE患者均予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56例治疗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74例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改善,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1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130/140),另有8例治疗无效,2例死亡。
3 讨 论
SLE是侵袭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男性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这主要是雄性激素能够降低对自身组织抗原的敏感性,促使IL-2活性增强;而雌性激素会使自身耐受性降低,造成多克隆B细胞活性增加、自身抗体形成,并对Ts细胞活性产生抑制作用[2]。本研究纳入的140例女性SLE患者,按照不同年龄进行分组,其中年龄23-45岁与≥46岁患者之间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年龄≥46岁女性患者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于23~45岁患者,提示SLE的发病虽然与雌激素密切相关,但全身器官系统受累情况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高低不存在必然联系。另外,与年龄23~45岁和≥46岁患者相比,≤22岁患者面部红斑比例较高(P<0.05),分析可能与年龄≤22岁青春期过渡不久的女性皮肤免疫系统功能未完善有关,皮肤毛细血管基底膜附近容易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并对血管舒缩运动产生影响,而蝶形红斑的形成则主要是血管舒缩运动的影响所致。年龄≤22岁患者白细胞升高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女性(P<0.05),提示未婚年轻女性SLE患者感染、炎症、组织损害的几率较高。未婚年轻女性SLE患者浆膜积液、肾脏损害的比例明显低于23-45岁和≥46岁患者(P<0.05),主要是未婚年轻女性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浆膜腔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免疫复合物相对较少,其主要沉积于皮肤毛细血管基底膜,故而常见皮肤黏膜损害。
总之,不同年龄女性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尽早实行免疫学检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疾病活动和进展进行控制,才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