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儿童研究儿童

2019-10-28成尚荣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李老师儿童情境

成尚荣

虽说已有心理准备,但李吉林老师仙逝的消息传来,我仍不禁泪流满面,无限悲哀。我一直在期待奇迹的出现,但都没能拉住她……

此时,李老师的两个比喻浮现在脑海中:“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永不停步,一步一个脚印,从不离开大地;“我是一个跳高运动员”,越跳越高,突破自己,腾跃生命意义的高度、精神的高度、思想的高度。李老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永远向前向上的情境照亮着我们的人生之路——这情境多么神圣!李老师,您一路走好。

“为儿童研究儿童”创造美好的教育气象

李老师善用比喻,有自己的话语风格。李老师说的是“中国话”。她当然非常关注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论、前瞻走向,但她把自己的根深扎在中国大地,创建了中国特色的情境教育,用中国的话语写出自己的著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瞩目。李老师说的是“普通话”。她从不说虚空的话,不说艰涩的话,而说老师们听得懂的话,说接地气的话,几乎每句话都是金句。李老师说的是“专业话”。有理论、有实践,有研究、有实验,有根有据,有情有理,专家学者们都认同、赞赏。“中国话”“普通话”“专业话”,李老师为我们创设了可以共同参与、有独特意蕴的话语情境,当然也是研究情境、教育情境。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在酝酿,总有一天会写就。

2016年,有一次与李老师同行。聊天时,她突然对我说:想到一句话,“为儿童研究儿童”。她虽兴奋,并没有加重语气,却一下子撞进我的心灵,无疑是一次震颤。“为儿童研究儿童”,多么普通、多么平常,却是那么有内涵、有深意,好似在不经意问说出来的,其实早已在思想深处孕伏了不知多少年。这不只是一句话,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意蕴丰厚,理论深刻,意味深长,极有分量。当时,我立即停下脚步,对她说:“好!很好!”今天回想起来,我仍然沉浸在那种平常而又动人的情境中。我想,这是李老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为儿童研究指引了方向和路径。我再一次感受到研究者应有自己的话语风格,应像李老师那样,风格里流淌思想的血液,透射出精神品质。

我—直掂量着“为儿童研究儿童”这一命题的深刻意蕴,并与教育改革研究的实践结合起来,将它作为研究的一根标尺,时时校准自己研究的方向,锻造自己研究的品格。这根标尺一直竖在我面前,像是李老师思想的微笑,犹如那张遗像:穿着红色的毛线衣,竖着高高的红色衣领,外面穿着红色的夹克,明丽、灿烂,侧着头,向着我们微笑。

仔细回想,做些梳理,“为儿童研究儿童”气象非常美好。

“为儿童”是她的信念,是她人格的重要特征

“为儿童研究儿童”是价值观引领下的目的论,是教育科研、教育改革,是教师对儿童的核心关切。

我们总以为,研究儿童肯定是为了儿童,这是无须讨论的,因为“为儿童”自然就在研究儿童之中。实则不然。仔细观察,冷静思考,一些现象让我们警惕起来:有的儿童研究是为了形成特色,要打出一个什么品牌来,儿童研究是为品牌服务的;有的儿童研究是为了一种理论建构,儿童便成了理论建构可利用的资源和工具,在这样的理论中儿童是不鲜活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甚或有之,有的儿童研究为了追求名利驱逐了儿童,这是对儿童的背叛与伤害。我不敢说这些是普遍现象,但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李老师提出“为儿童研究儿童”是对当下“儿童研究现状”的深刻反思与批评,并且以十分真诚的态度提醒大家“为儿童”研究的价值定位。“为儿童”三个字有千钧之力。

李老师长期以来就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践行的。“为儿童研究儿童”是她的信念,是她人格的重要特征。今天,我又翻开了她的著作,几行字又跃入我的眼帘:“情境教育聚焦的就是‘大写的儿童。多少年来,我心中追求的是让儿童飞得更高、更远,且能飞、能鸣。情境教育就是我心中的‘云雀之歌。”她写就了《情境教育三部曲》。她说:“心中没有儿童,就没有‘三部曲。是儿童给了我创作的动力,是儿童给了我创作的智慧。我深知,情境教育是属于儿童的,是为了儿童的。唯有如此,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唱响真情芬芳的乐章。”她生病后的一天,我走进她的病房。李老师的床正对着学校,眼睛远望着校园里的儿童。我意识到,“为儿童”是她用生命写成的,已融进了她的生命与灵魂之中。“为儿童”是儿童研究的核心价值,彰显了儿童研究的愿景和方向,有崇高的价值立意。

是儿童让她总是在理想与生命的激荡中寻找课程的灵魂

“为儿童研究儿童”是目的论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之魂,课程要和儿童一起讲述“自己孩子的故事”,让儿童在课程学习中挺起民族的脊梁。

“为儿童研究儿童”必定要研究课程,研究课程怎么为儿童而设置、设计和开发,研究儿童是怎么学习课程的,研究儿童是怎么在课程里站立起来、发展起来的。对此,李老师的认识既清醒又深刻。她说: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众多的课程流派和课程实践模式纷纷涌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课程开发的一些趋势。我清楚地记得,她曾和我讨论过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情境教育的课程怎么走?没多久,她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提出了她的课程改革主张:“国际上各流派或主张课程经验应以社会为中心,或主张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或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当代课程变革则越来越致力于三种关系的和谐统一,应以“情境为中心。”她说:“围绕情境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面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我在情境教学以及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在1996年进行了全面梳理,明确提出了“情境课程的主张。”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她对我提出的那个“我们该怎么办”问题时,其实她心里已有了初步的考虑,用她的话来说,她心中已有了萌芽,而且早已开始了课改的铺垫。重温与她的对话,重新读她的著作,不得不佩服她的预见、预判与预创——她一直走在实践的前头,也—直勇立理论的潮头。

李老师的理论前瞻性与儿童紧紧联系在一起,抑或说,“为儿童研究儿童”是她理论与实践的源头活水,是儿童让她总是在理想与生命的激荡中寻找课程的灵魂。儿童成了她思考、开发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舍此,便无课程,即使有课程,那也只是大干符号世界里的一个符号而已,没有价值,失去了光彩,也就失去了灵魂。她始终认为,情境课程中儿童是情境的主人。“情境教育注重关爱每个孩子,重视并研究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挂在心上”。好一个“挂”字!“挂”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的母亲或是一位慈祥的祖母。

以儿童发展为课程之魂。在李老师的心灵深处,萦绕的最响亮的声音是:培植中国儿童的中国魂。她爱所有的儿童,世界的儿童都挂在她的心上,都活跃在她的心灵世界里。她曾经深情地执教过《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曾经给孩子们排演过朗诵,扮成黑人小孩子的男生望着蓝天,无奈地说:太阳被高楼挡住了。她要讲述世界儿童的故事,但更爱讲述“自家孩子”——中国儿童的故事。“我常常记着小英雄雨来的一句话,也常常和孩子诵读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她对我说,建议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课应当是“我是中国人”。她曾经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一起讨论《红岩》中的小萝卜头,以小英雄嘎子为榜样写过作文……“自家的孩子”要在课程、生活情境里塑造中国灵魂,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对儿童更为广博、更为深刻的爱国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一句鼓励,连同作文本上的几条波浪线,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世界。我深知,教师的爱是神奇的,它能让孩子变得智慧”。此刻,我突然领悟到,“我,一个长大的儿童”,在李老师“为儿童研究儿童”的课程里安顿了心灵,而且长大,而且明亮,而且强大。

“为儿童研究儿童”为儿童研究、儿童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为儿童研究儿童”是一种方法论,提供了儿童研究的路径、策略和方式,充溢着文化的意义、道德的意义和以情感为纽带的审美价值。

研究儿童需要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其实,“为儿童研究儿童”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儿童研究的理念和视角,也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为儿童”的方法论,既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又是研究的逻辑终点,而且是逻辑主线,贯穿始终。

李老师有许多可贵之处,比如理念的高瞻,比如話语风格的独特,比如情与理的交融。此外,让人佩服的还有她善于将理念、思想通过实践去转化和实现。而操作是从儿童出发的,策略方法是为儿童设计的,过程是让儿童成为主体的。“为儿童”“为儿童发展”“学科育人”成了教学的指南针,成了课堂图谱上的一个个路标,一个个关键处,一个个孕穗的拔节点。下面的情境已嵌入我们的思维深处:小河旁、田埂上、树丛里、宝塔下,日月星辰、严寒酷暑,她带领孩子来到蓝天下的课堂,大自然以至整个宇宙都成了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张开了双臂,迈开了双腿去经历、去探究、去体验。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为儿童”最终演绎为儿童应有作为,让儿童大有可为。

这样的情境我亲自经历过。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体日子已记不准了),我们去广西南宁,李老师为老师们上示范课《桂林山水))。就在那昼夜行驶的火车上,在车轮滚滚的节奏中,她酝酿着教学设计;又在青山绿水问,她想象着画中的孩子们。于是,把儿童爱祖国山水之情化为课堂的文字:桂林的水真绿啊!桂林的水真清啊!桂林的水真美啊!其实,那是帮助儿童培育起爱国情怀。我们一起拜访歌舞团的音乐指挥,请教关于贝多芬的故事和美学思想,为的是教好《月光曲》。那是酷日当头的中午,大汗淋漓,当指挥家捧出一大堆贝多芬资料时,我们已忘掉去擦脸上的汗水。李老师更是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我相信,她从丰富的资料中已看到了《月光曲》教学中那皎洁的月光,听到了那奇妙的乐曲……而这一切都有一根线,将儿童与贝多芬牵在一起了。

情境教育的方法论那么丰富,蕴藏着深刻的理性,闪耀着灿烂的感性。我暂时还不能准确地概括,况且李老师已有大量著作做了准确、生动的阐释,还是去看她的书,悉心去感受吧。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一切为了儿童。而这一切的一切,诸多的策略与方法中闪耀的是儿童的光彩。“为儿童”的方式首先是儿童的方式。儿童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是道德的方式。道德意义在其中生长,生命价值在其中闪光,审美境界在其中跃升。

李老师已远离我们而去。但是,情境教育里那些读书声、笑声、歌声……汇聚成一句响亮的话语:“为儿童研究儿童”。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审查专家,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所长)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李老师儿童情境
该得奖的李老师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宠物难伺候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感悟三角形的高
“六·一”——我们过年啦!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