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纷繁复杂,如何解题?
2019-10-28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如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区域教育治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加强组织保障、创新工作举措,坚持整体布局与局部调整相统一,教学研究与育人实践相促进,外部支持与内部驱动相结合,优化发展平台,积极营造区域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
全域统筹师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关键是教育资源的扩容提质和普惠共享,也就是要解决“人财物”的问题,其根本是解决“人的问题。为了满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诸城市教体局加强在全域内统筹教师资源的配置,确保教师规模、结构等符合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是加大师资供给。当前,县域内师资供给既要面对区域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失衡、农村教师年龄老化等老问题,也必须迎接“全面二孩”政策、新高考改革、教育现代化等带来的新挑战。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但是我们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调整,不断优化结构,实现了最优配置。
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诸城市委、市政府完善新教师补充机制,优先按“退补相当”原则补充编制内教师,不足部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聘用制”教师。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利好,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坚持整体布局与局部调整相统一,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保障教育用人需求。面对高中选课走班后出现的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等突出问题,我们创新教师招聘形式,采取只面试不笔试的方式,为急需紧缺学科招聘高层次人才;为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园高峰需求,我们多方协调增加公办幼儿园独立事业法人单位,核定人员总量控制,满足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需求。2015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招聘新教师2824人,其中70%以上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优化了区域师资结构,增添了教师队伍发展活力。
教师到科技公司开展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是完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难”是制约区域师资均衡配置的瓶颈。直面教师流动困境,既要在制度、政策上有突破和创新,也要解决教师现实生活困难和专业发展困惑。为此,我们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建立了组织、编制、教育、人社、财政等各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成立了“诸城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将每年新招聘教师和跨校竞聘教师纳入中心管理,并逐步将范围扩大到全体教师,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每年暑假,各学校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岗位竞聘,设置不低于5%的跨校竞聘岗位,促进城乡师资科学、有序流动。为了迅速提升农村学校新进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统一安排新进教师在市直学校跟岗锻炼两年,安排骨干教师引领其专业成长,两年后再回农村学校任教。
三是强化职业认同。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站在教室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但我市近几年新进教师第一学历专业多为非师范专业,对教育教学生活很陌生,随之在教育教学中常常陷入迷茫。因此,我们把新进教师培养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把提高师德水平摆在新进教师成长的首要位置,紧紧抓住“入职三年关键期”,将培养计划落细、落小、落实,强化职业认同。在全市全员岗前政治集训基础上,各學校为新进教师配备党员成长导师,以红色主题教育为抓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以教书育人楷模为榜样,发现教育最美姿态,从而爱上孩子,爱上教育;以编制专业发展规划为载体,明确阶段发展目标,实现精准定位,精准突破。
完善发展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
新的发展形势、新技术的变革、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都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必须坚持教学研究与育人实践相促进,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发展机制,让教师既找到学科的价值,又体验到育人的乐趣。
一是资源建设机制。在互联网时代,资源实现了共享,但也带来了泛化的问题。面对众多零散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筛选、重组、再造,为教师提供更为专业、更加精准的教学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坚持从学科价值和师生成长的角度,从解决教学关键问题、落实课程标准以及满足个性需求等维度入手,努力实现资源建设的品质化、结构化和个性化:系统梳理、精准提炼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扎实开展行动研究;基于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标细化、单元教学设计、评价工具研制等,形成主题化、序列化的教学策略和学习工具。同时,借助平台和工具,加强教育教学大数据的积累,为师生的个性化发展推送精准化的教育资源。
二是深度教研机制。教研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发挥教研的专业支撑作用,我们积极推动教研转型,坚持以校为本,以教师需求为起点,以课程育人为重点,加强互动研讨,不断完善区域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等优势互补、分层发展的教研方式,构建深度教研机制。大力推进校本教研,重视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通过明确研修主题、做好角色分工、加强课例研究,提高教研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同伴互助、集体备课、综合教研的不同功能,如我们在综合教研中推进跟班式教研,持续对一个班的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班级文化及家校沟通等日常生活进行系统观察,让教研从关注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系统解决具体问题。建设全市学科教研基地,聚焦区域教改或学科改进项目,沉潜于教学现场开展协同研究,解决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是迭代更新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是动态、持续的过程。在提供专业支持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教师成为反思者、学习者和开拓者,拥有自我革新的能力。鼓励教师以教育日志、随笔等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失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改进。将“学生知识”纳入教师学习的视野,在全市组织三轮心理学知识系统培训,覆盖所有班主任及青年教师;开展好书共读、晒书单等活动,用经典带领教师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儿童;建立容错机制,唤起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基于自己教学中的“痛点”,先行先试,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让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理性。
尊重生命价值,实现成长路径多元化
教师的生命成长,不仅需要机制驱动,还需要关注和尊重。我们在管理中关注教师的生命状态、个性风格,让他们有归属感、方向感和成就感。
一是营造温暖的氛围。只有当教师受到尊重、自由被珍视、付出被肯定,教师才会呈现出更好的生命状态。我们倡导学校积极营造“家”文化,把关怀、鼓励、期望等转化为教师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更贴心的行动,特别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人文生态,倡导既要差异化发展也要抱团取暖。讲好校园故事,不断积累“讲”的素材,用心记录教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就和经历;丰富“讲”的内容,横向上讲好课程、课堂、育人故事,纵向上讲出学校、教研组、班级故事;创新“讲”的形式,“我说我的教育故事”、校园海报以及新媒体等形式多样。
二是发现自己的优势。我们推行矩阵管理,在学校内除了设置“学科教研组”外,还开展小项目研究,说写课程建设、英语双师教学等区域教改项目,让不少教师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并有重点地发展自己的优势,成长迅速。重视关键事件的价值,无论是结对仪式、成果汇报还是各类表彰,我们赋予每一个重要时间、重要活动以庄重的仪式感,为教师创造外在的文化驱动。
三是拓展成长的圈子。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教育的边界可以被打破,也可以被连接。教师生命成长需要植根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我们积极对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签约共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实验区”,整体加入全国新教育实验,推动教师与全国各地知名学校、优秀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校成立校友会,将天南地北的校友资源汇聚起来;建设教育联谊会,不断加强与在外创业知名人士的沟通联系,为家乡教师发展助力;鼓励教师突破专业、生活的界限,组建自组织俱乐部,如文化路小学组建了与休闲、运动、娱乐、公益等有关的各类生活型共同体,提高了教师的自我悦纳程度和生命质量。
教师成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多方要素的彼此支撑。我们坚持全域统筹,尊重需求,精准施策,让教师真切体验到专业研究和生命成长的乐趣,为人师表的正能量不断汇聚,区域教师生命成长的良好生态正在形成。
(作者系山东省诸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