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本意
2019-10-28孙连福
孙连福
校本课程是现今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为什么在实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还要学校自己开发课程?通常认为有四个原因,一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学校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一些体会。
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从知识体系上看已经比较完备了'而地方课程又会将相关的地域特色补充完整。近年来,随着对核心素养认识的提升,课程开发者更加注重学科问的关联及课程群的开发,这更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涵盖了青少年成长所需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一般性知识和技能,需要学校来弥补的内容其实并不多,现在多数学校開发的学科类校本课程并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而往往是在各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更专、更精的提升。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会更大些,也就是向学生提供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志向或专长,有针对性地开发成课程,这部分课程往往会用选修的方式。选修课程的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有一个问题:学校的教学资源不一定能够支持这个课程,最突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师资力量缺乏。
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与学校特色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或者来自学校发展中的长期积累,或者来自一些先天的条件。有了特色文化基础之后,还要形成文化自觉。我们学校因为地域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海洋文化的特色,因此我们开设了“美丽南海”“魅力南海”“美利南海”“梦想起航”四门必修课及海洋贝雕、海洋沙画等选修课。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评价者、修订者。这种多重身份能让教师更深刻地明白课程的意义,提升他们教育教学的能力和境界。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也曾走访过很多学校,想找到“如何指定校本课程”“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如何总结和修订校本课程”等问题的答案。但校本课程“校校不同”,甚至“师师不同”,试图通过照搬的方式是完全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与现有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会顺利一些,比如学科扩展类的校本课程,而这个现象背后的主因还是因为有相关的师资力量,只要有相应的教师,课程开发就没有问题。同样,有些比较偏的科目,哪怕只有一位专注于其中的教师,也能顺利开课。但有些学生都很喜欢的科目,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高水平的教师,课程开发起来会遇到很多问题,即使可以请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员过来指导、执教,他们也很难对学生的学情有恰当认识,很难做到适合我们的学生。这让我们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才是关键,没有相关的优秀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很难成功。
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如何满足所有学生兴趣、志向和专长上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去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不现实的,我们选定的校本课程都不过是一些例子,无法做到像国家课程那样能够完整地展现知识的系统性,更无法做到多样化、全面化,挂一漏万是肯定的,这就是现实。
承认现实后,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通用智能的培养。虽然人类在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成千上万,可以学习的科目更是多如牛毛,但很多科目背后的通用智能都是一致的,比如单单一个音乐类别就能开出上百门课程,但一位音乐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精心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就不错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几项重要的通用音乐素养的提升,如音准、节奏感的培养,这些素养能让孩子在所有的音乐类科目中受益,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再有就是注重兴趣的培养,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一门校本课程不可能那么系统、精深,课时并不允许,它不能像一个向导,带着孩子走过千山万水,它只能为孩子打开一道门,让孩子领略门后世界的魅力,剩下的事就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要求校本课程要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基本目标。
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我们对各类知识基本素养的总结,结合教师所擅长的领域,我们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设阶段就着力发现课程对学生何种能力的提升有价值,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更多精力花在通用能力的培养上。我们还努力在一些交叉学科开发校本课程,这样同一项活动涉及的能力就会比较多,培养效率会较高。比如我们有一门学校特色文化课程《探究沙文化》,其中一个项目就是沙画。为什么选择沙画这个项目,首先是因为我们有比较擅长的教师,其次是我们看重了沙画能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审美素养、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我们的校本课程就是围绕这些能力展开的,我们通过欣赏、操作、展示、交流、创作等环节保证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实现。同时,这个项目也让孩子充满了兴趣,创作激情不断增长,相信很多孩子会因此产生对绘画、构图等相近艺术的喜爱。
校本课程的设立与开发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它是一项持续性的专业活动,需要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为此,我们还确立了四个主要步骤:一是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以及把握社区发展需要;二是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门类;三是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四是评价的措施: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
通过这样一种理性的课程决策过程,并形成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性、不断改进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南海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