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词:引导、整合、凝聚

2019-10-28韩金山

人民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校长课程学校

韩金山

在笔者看来,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由课程引导力、整合力、凝聚力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引导力:厘清历史与文脉,强化课程顶层设计

校长对学校的课程领导,不仅仅在于行政组织的管理,更在于思想观念的引领与规划方向的把控。适应教育的改革趋势,符合国家的课程政策,适应本校的发展实际,满足师生的成长需求,应该是校长课程引导力的首要表达。

1.在办学历史中找寻课程建设发展之源

任何学校的发展都不是“断点”式的。挖掘、凝练、夯筑一所学校的办学文化之根,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延伸其新的发展脉络,才能使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有底气、有根基、有特色、有方向。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始于1930年新浦普爱平民义务学校初中班(普爱中学)。通过对校史的整理,“普爱行健·发扬国光”逐渐成为我们办学与育人的准则。普爱行健,是心怀天下、坚韧不拔之品性;发扬国光,是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这诠释着学校对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高品质教育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也促使学校将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指向明确为培养学生“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

2.在校本变革中找寻课程特色演进之力

由国家课程一统到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昭示着学校课程改革必须寻找到只属于这一所学校,而不是那一所甚至很多所学校都可以兼备的特色。因此,引领构建具有当地及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校长课程引导力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我们尝试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数十门。开设连云港语言文化研究课程、花果山文化体验课程等,将语文课与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学生语文学习的生命感受;开设普爱先锋社团,带领学生学习党史,对校友事迹和校史进行整理,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校的意识。同时,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我们也着力避免以文体活动、团队活动代替校本课程的现象。

整合力:丰厚资源与平台,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

一所学校的教学时间、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放大学校课程发展的潜在空间?这取决于校长的课程整合力,即校长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深度对接的能力,以此突破惯有的学科思维、空间思维、管理思维,对资源进行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整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1.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再整合

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这对学校的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要求,结合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打破相关学科问壁垒、打通基础教室墙壁,形成“普爱·行健”课程体系(见下页图)。

该课程体系的特色是:突破学科与学科问的隔阂,具有贯通性;适时补充前沿性课程,具有时代性;每类课程都由若干模块组成,具有选择性;多学科交叉和多种思维交汇,具有创造性。

2.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再整合

优化、深化课程资源建设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课程资源从何而来?一方面,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与高校的合作交流,争取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建构课程开发的强大支撑体系,建设校内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海高中课程开发与建设共同体。

(1)以建设省级课程基地为标准点,提供学生自主体验的课程平台。依托学校生命化语文、环境化学、现代光学、数学、生物、生态英语等6个省级课程基地,以及南京大学援建的化学创新实验室和南开大学援建的物理创新实验室,搭建新海园课程基地体系,将教室与实验室对接、将课堂与生活对接、将课本与实际对接。学校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自主探究上,通过教与学模式的转变来释放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教学资源平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提升学生学术研究的践行力。

(2)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关键点,开发适宜学生成长的学科空间。学校开发了主题晨会、新海园学生银行、体育节、艺术节、学生社团、“名师大家走进新海园”等多种学生成长空间,学生成为各类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者:进一步完善模拟联合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搭建起学生互动能力体验平台;“百年中国语文人研究院”的搜集,整理中国百年著名语文学者和名师的教育思想、学术著作等,思接千载,以文化人,并设置互动触摸设施,让师生浸润在语文的人文魅力中,阅读、学习、研究;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建设中国排球博物馆,搭建体艺素养体验平台,做强全校体育,培养一流体育人才。

(3)将参与慕课、大学先修课作为施力点,打造升华学生创新灵魂的学习载体。向学生开设随时可点、随处可学、时时互动的“新海园慕课”,引导师生深度参与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邀请百余位院士、知名教授及各领域专家、具有特殊专长的家长为学生开设讲座;对接知名高校学科营,将高校教育资源纳入学校课程资源体系,为学有余力或在某个学科领域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一条自主选择的成长之路。

(4)将学生大讲堂作为拓展点,建设涵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展示舞台。学生大讲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少年班的“少年,开讲啦”、高一年级的“雏凤清声”、高二年级的“汇生慧讲”、高三年级的“小小百家讲坛”等,全员参与、全面开展,每次讲堂主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组织,不仅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而且激发学生深研学术的兴趣。

3.课程评价体系的再整合

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校长应该积极参与并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改进课程实施与管理,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诊断、修正、鉴别、决策等作用。

根据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学校将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再整合,分设三类指标:一是层次性课程评价指标,二是模块性课程评价指标,三是教师评价指标。同时,由原来的“行政班班主任单班管理”模式向“单元内班主任共管、任课教师全员教育”模式过渡。

凝聚力:汇聚共识与团队,形成课程建设合力

课程领导是一种合作行为。校长必须创建一个由校长主导,教师、专家高度参与,学生、家长乃至社区积极融入的课程领导团队;校长需要通过愿景描绘、路线规划、真诚沟通、学识引领等方式,达成团队共识,带动团队积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在领导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还应当有将教师培养成新的領导者的意愿与预见,促使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参与,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不断充实学校的课程领导团队。

正是在汇聚团队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学校打造出特色教学范式,建设起受人尊重的课程生态。包括对话交流课堂范式:确立对话问题→整合对话资源→多向对话交流→自由展开讨论→慑示交流成果。学习任务引导范式:明确学习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分段完成目标→小组合作对话→班级交流发言。活动探究课堂范式:形成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探究→交流发现结果→课堂评价反馈。联系生活课堂范式:确立学习任务→引进生活内容→整合生活资源→小组讨论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反思建构课堂范式:反思所学内容→寻找重点话题→小组质疑问难→班级对话辩论→突破思维定式。

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要以高视野推进课程改革,向学校办学历史和地方文化求取特色,向高校、校友、社会各界整合资源,向学生自主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求取支撑,努力实现校长角色由传统的课程监管者向课程改革的启发者、引领者转变,向课程研发的合作者、推动者转变,向课程文化的营造者、凝练者和课程实施的支持者、推广者转变。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帆

猜你喜欢

校长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