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模拟活动何以突出教育性
2019-10-28唐艳杰
唐艳杰
2017年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最显著的亮点是,提出了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这里的“活动”既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内进行的基于生活实践的课堂模拟活动。本文聚焦课堂模拟活动,以我对《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设计与实施为依托,探求课堂模拟活动中强化教育性的有效路径。
课堂模拟活动的现场重现与目标导向
本节课把议题设定为“大学生如何就业”,其活动方式采取模拟就业招聘会的形式进行。教师把活动目标设定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模拟招聘活动及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就业的作用与意义,知道如何从政府与劳动者两个方面着力实现高质量就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增强对就业观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二是通过对招聘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使学生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活动实施过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
1.学情调查环节。教师对学生提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自己设想将来可能实现的学历目标、毕业院校。了解学生的职业选择意向,包括就业的方向、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采取哪些方式就业等。在课前,让学生用电子产品了解自己所向往的一些工作单位的基本信息。
2.模拟招聘会环节。正式上课后,经过简短引入,向学生提出模拟招聘会要求。比如,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未来职业意向,设计招聘单位和招聘岗位,并提出要求:
(1)自主选择:招聘专员(共6组,每组3人),应聘人员。
(2)三分钟准备:招聘专员要制定招聘标准细则;准备正式录用的相关材料或手续(发的空白纸可用)。应聘人员要设计自己如何应聘(比如携带哪些材料,如何介绍自己等)。
(3)应聘过程:每组录取2人;每个应聘人员陈述不能超过1分钟。整场招聘会共5分钟。
(4)要求:招聘小组要完成面试和正式录用两项任务。应聘人员要按照自己在问卷调查时填报的学历、专业应聘,实事求是。会场文明、有序。
教师提出相关要求后,学生着手准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各组招聘专员和应聘人员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模拟就业招聘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对就业和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认识。
3.总结提升环节。根据招聘过程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总结提升。
(1)设置问题:请应聘者用一句话来形容招聘会现场。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总体感知。
(2)统计调查各单位去应聘的人数,发现存在的问题:应聘到偏远地区工作的学生人数较少。介绍母校对薄弱校的支援;介绍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李万君的事迹,分析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采访招聘专员:录取了谁?为什么?采访应聘者:为什么被录用?根据什么选择就业岗位?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面对高级技工缺乏,偏远、贫困地区人才缺乏等现象,政府该如何作为?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高质量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4)采访招聘专员:“请亮出招聘条件,并解释为什么如此设定”,使学生了解劳动者的权利及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5)采访应聘者:“请出示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证明”,意在通过了解招聘专员与应聘者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了解如何维权。同时教师展示有关就业与劳动的法律,介绍一些其他的维权途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6)让学生计算自己到2050年时的年龄,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责任担当。
思政模拟活动要突出主体性、体验性、开放性、问题性等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遵从了事实逻辑,还加强了教育性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在学情调查环节,教师在上课前做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充分了解,根据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学生的基本状况(如示范高中的理科实验班)确定了几家真实的招聘单位,包括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的单位,如他们的母校及对口支援校。招聘专员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成为哪家单位的招聘者。这样下来,学生也很快进入角色,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二是有活动有体验,将活动形式与活动质量有机结合,关注学科本身的课程性质。培育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则是它的手段。根据当今世界的发展和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次课程改革把思想政治课确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招聘环节,教师将整个班级分成了六个招聘小组,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倾向去相关单位应聘。由于各用人单位招聘的整体数量少,应聘者多,应聘者都在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就业难。同时还呈现出不同招聘单位受关注的冷热程度不同,一线城市的热门单位应聘的人多,偏远地区单位应聘的人少。这种情况被应聘的学生和招聘的学生都关注到了,此时对学生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活动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既要重视活动形式,更要重视活动的质量,不能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课程性质。正如朱明光教授在《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一文中所指出的:“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等;又具有‘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的理念,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等。”
三是在对话交流中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要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要实现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总结提升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在模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与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比如,统计各招聘单位的应聘人数时,发现重点中学去应聘的人数多,去偏远地区学校应聘的人数少;去北京重点科研院所应聘的人数多,去国防建设需要大批人才的偏远地区的人数少;选择去应聘的人数多,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而这些也正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就业所呈现出的问题。问题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之一。“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學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正是在师生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中,在学生之间的辩论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便水到渠成。
四是活动设计要尽可能丰富饱满,以承载更多的学科内容。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不是思想政治课与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教师在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时,容易把就业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割裂开来。但是在模拟就业招聘中,教师提出本场招聘要求,让招聘专员准备录用的相关材料、履行相关手续,其实就是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带进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在招聘会现场,有的用人单位是面试,有的是签约,有的则是现场签合同。教师对本次模拟就业招聘会的明确要求是完成录用环节。这样以活动为载体,更多的学科内容可以融入其中,教材中没有呈现的观点也会因活动的丰满而得到扩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时代性、参与性、实践性、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这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有相当多的积极作用。教师价值观的引领体现在学生身上是一种主观的呈现,表现为学生的感受、学生思想的转变。但这种主观的东西往往不好检验,需要通过学生日后的行为、辩论会等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进一步评价。在这节课后,教师安排了一场辩论会“耶鲁毕业生回乡村当村主任助理值不值”。在辩论中,学生能够产生共鸣,青年人应该在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活动评价看,模拟就业招聘这一活动把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参与,在探讨中呈现问题,在过程中实现成长。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