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应用、创造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2019-10-28侯乐旻
侯乐旻
【摘要】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独特性在于以能力为基准,系统化和行为化,能帮助教师判断如何改善课程的计划与教学的手段,在指导教学方面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8篇中小学优秀音乐课案例进行分析归类、阐述解释,讨论何为好的教学目标设定以及如何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育目标;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
【作者简介】侯乐曼,太原学院讲师(山西太原030000)
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保持着眼于过去,而迁移侧重于未来。尽管促进学习保持的教育目标较为容易建立,但学习的迁移目标的教学和测评对教育者来说却有难度。本文旨在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8篇中小学优秀音乐课案例(案例均选自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致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成员的“优秀案例集”)进行分析归类、阐述解释,讨论当前音乐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的侧重点以及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描述教学目标。
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现状与启示
18篇课例中,涉及“概念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目标大约占总数的77.8%。事实性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指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乐符号、旋律、节拍等,以及各种乐器的名称、特点等。教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同一首歌》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歌曲的旋律,学会演唱,体会歌曲表现的音乐形象,目标主要涉及对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简单“分析”。《彼得与狼》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回忆了已经认识的木管乐器、这些乐器的共同点和音色上的特点,还“识别、听辨七种不同乐器(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鼓、弦乐器)所代表的不同形象”,这是知识的“应用”目标。此外,该课还向学生介绍了“概念性知识”——“交响童话”的概念和作者普罗科菲耶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概念性知识,指在更大范围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音乐的类别、乐理知识、音乐理论等。课例《手拉手》的教学目标涉及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该课主要介绍了旋律中以“级进”与“同音反复”为主和以“跳进”为主的歌曲的特点,引领学生对两首奥运会会歌《我和你》和《手拉手》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人类追求大同的奥运精神和友爱、平等、自由、拼搏的奥运宗旨,将音乐的内涵和深刻意义进行拓展与挖掘。《咏鹅》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反复跳跃记号和波尔东节奏)和“应用”(三声部合唱)。
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相结合的目标占研究课例的比例最大,有7份教案涉及这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如《雨花石》《故乡的小路》《进行曲》《晨景》《音乐中的动物》等。以《音乐中的动物》为例,第一部分学生聆听钢琴独奏曲《袋鼠》,并听辨演奏乐器,是对“事实性知识”的回忆,教师随即介绍三组键盘和单簧管与大管,让学生了解音区,这是“事实性知识”的“理解”目标。通过交互式的音乐欣赏《天鹅》《老虎磨牙》和《蜜蜂》,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旋律、速度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要求学生模仿小蜜蜂的动作,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要表达的寓意和表现的形象,比较成功地完成了多元的教育目标。
在专业音乐知识外要更多关注创造、应用与自由表现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三少”问题。
第一,“程序性知识”目标中的“应用”环节少,即乐器少。
程序性知识,指方法、技能,以及方法、技能的准则,例如演奏乐器的技能、演唱方法等。在这18篇教学案例中,仅有一篇《我是中国人》是以“程序性知识”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教授了倚音、波音等装饰音和结束句一字多音的长运腔的演唱技能和京剧动作。另有三篇课例是以“程序性知识”与其他知识目标相结合为教学目标的。如《小雨沙沙》一課的重要环节是学习“柯尔文手势”,以概念性知识的传授为主,但加入了程序性知识目标中的“应用”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打击乐器,让学生用身体动作配合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听着《小雨沙沙》的歌曲,想象春天的景象,并合作完成一幅《春雨图》,将教学目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创作”,音乐与美术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金孔雀轻轻跳》一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由本课主题向音乐内部元素(速度、情感)及音乐外部元素(环保、民族文化)等拓展”,旨在让学生感受傣族风格的歌曲、舞蹈(孔雀舞)和乐器(铃鼓和葫芦丝),以及了解傣族的风情、服饰等,但是在教学中却没有让学生尝试演奏铃鼓和葫芦丝的环节,这一环节的缺失使学生丧失了直观感知、体验傣族特色乐器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可见,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乐器使用太少,乐器的教学更是凤毛麟角。其实,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打击乐器、口琴、口风琴等,甚至是学生自制的乐器,包括用吸管、瓶子、橡皮筋等材料制成的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或节奏乐器等,都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必备教具。这些乐器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既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帮助学生体会节奏、节拍,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乐器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将乐器的学习和操作体现在教学目标中。
第二,“程序性知识”目标中的“创造”环节少,即“律动少”。
音乐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学习和体验中,最先应该培养身体的松弛和自然,人在自然、自由状态下的身体动作是音乐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节奏和力度的表现正是依赖身体的律动而实现的。《匈牙利舞曲》的教学目标除了涉及概念性知识的“记忆”(记忆乐曲主题)和“分析”(比较旋律的情绪、音乐的速度和力度、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还加入了“创造”目标——律动创作环节:学生听着乐曲,编创一个故事情节并通过律动表现出来,这一部分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匈牙利舞曲》独特的热烈欢腾的气氛和活泼欢快的节奏,并体会到音乐与体态动作之间的关系,意识到身体律动是音乐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此环节学生自编自创的身体动作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也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综上,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更多关注“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和“创造”即学生身体的律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自由舞动身体的条件,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感受节奏、表现音乐。
第三,“元认知知识”目标少,即即兴音乐或表演少。
元认知知识,主要指学生对于什么因素会影响音乐学习、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认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了解自己的音乐认知水平,知道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长处和短处;二是认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等;三是认识自己和其他同学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差异(如基础、专业训练、天赋等方面);四是知道教师实施的测验的目的。即兴音乐的形式就属于“元认知知识”的目标范畴。即兴音乐培养儿童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和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是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求异的舞台。因此,教师可以在专业的音乐知识,即“概念性知识”或“事实性知识”教学目标之外尝试开启“元认知知识”的目标,让学生体验自由“玩音乐”的过程,了解自己与音乐的关系,将音乐学习回归到最初的不分差异的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中去。就中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能力有限,因此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认知水平,认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以及学习策略,或是认识自己与他人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差异具有相当的难度。然而,我们不妨从即兴音乐或表演入手,让学生感知自己与音乐的关系,感知自己在音乐中的表现和表达。
教学目标设定应把握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的平衡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日常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教育目标分类表中的横列六类均是心理学术语,对于理论水平有限的教师来说理解和操作都有相当的难度。在实践中,教师很难围绕表格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另外,目标分类中的六个维度实际上都以“记忆”为基础。因此,将“记忆/回忆”与其他五类目标并列,似乎很难平衡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分类表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笔者建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需要反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在陈述目标时所使用的措辞是否真正描述了自己的意图?正确使用分类体系的术语,能提高教师陈述目标时用词的精确性。
二是从教学活动推断出的目标与陈述的目标一致吗?使用分类框架将目标和教学活动分类,其结果应显示目标与教学活动都指向相同的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三是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标是否尽量全面涉及目标分类两大维度的所有方面内容?教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尽可能地发展四类知识维度和六类认知過程维度所涉及的所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维度和各个知识维度的“应用”和“创造”能力。
四是确立教学目标前,是否已经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了正确地将目标分类,我们必须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有—定的了解或作出假设。例如,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储备?学生是否对教学活动有兴趣?他们会不会参与这些活动?我是否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来支持活动?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一致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1513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施久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