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长应自觉提升政治意识和政策能力
2019-10-28楚江亭
楚江亭
学校教育应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是学校教育要明确的首要问题、重大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根本方向、教育目的和根本任务,也是衡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该问题发表过全面、深刻的论述,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教育目的表述的最新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中外学校教育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千差万别,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明确阐述却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不把这一问题搞清楚,就不能把握学校教育的方向,就不能深刻认识学校教育的本质,就不能明确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品质及重要内涵,学校教育就会陷入“只知低头走路,不知抬头看路”的盲目发展状态之中。特别是在今天,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各种理论思潮及流派纷繁复杂、生活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深刻认识、真正把握这一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社会价值与深远的实践意义。
学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与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的广泛要求密不可分,具有内在的合理性、逻辑的一致性、历史的连贯性,是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基本限定,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只有真正认清了这一问题,才能把握好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做好学校教育工作,也才能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教育的掌舵人,是未来人才培养、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人物,中小学校长该如何正确理解、深度把握这一问题,并真正将其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实际教学工作及细微的学生培养活动之中呢?在我们看来,要高标准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中小学校长就必须自觉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策能力。
一、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始终做到相信党、热爱党,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从领导力研究来看,这一结论并不科学且存在逻辑问题,因为一所学校的质量高低不仅与校长自身的领导能力有关,还与教职工、学生群体以及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应该说,校长领导力的效能受多种因素制约,且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校长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掌舵人、引领者,学校要想成为一所好学校,没有一个好校长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校长领导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方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党的政治建设问题,他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这对于校长来说,也是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素养,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校长就很难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可能清晰、准确地把握政治方向,就难以正确地贯彻执行,难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中正确地引领、教育和影响师生员工,就不可能夯实学校教育的政治根基、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防范各种政治风险,也不可能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因此,校长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觀察力和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始终做到相信党、热爱党,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不仅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校长的职责要求。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都兼任学校党组织书记,除了承担学校行政事务及教学管理上的职责外,还必须带领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熟悉并运用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并结合自己的学校实际,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真正把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抓好,并由此保障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校长应如何提升自己的政治意识?
中小学校长的政治意识主要指校长应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长对我国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文化、社会政治结构等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指导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二是校长在对待政治本身及涉及政治问题时表现出的态度、心理反应和应对状态,特别是涉及重大政治问题时的情绪表现、语言姿态、方式方法等;三是校长对国家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观点、政治理想等的信任程度,特别是在遇到重大政治事件、社会变迁时校长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不可动摇的信念,等等。落实到具体的办学当中,校长的政治意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中小学校长提升政治意识,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有关政治理论。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第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在具体工作中严守党的组织纪律、保守党的机密,牢记校长职责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这既是党组织对中小学校长的政治要求,也是一名校长在政治上成熟与否的重要表征。
第三,需要逐步养成包括政治意识在内的思维方式和管理范式。在日常的学校工作中,校长不仅要积极、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贯彻落实,还要设计好路径带领教职工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素养、党性修养,带领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教职工一道努力进取、务实工作,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与自身各方面素质及能力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真抓实干。在学校管理中发现问题之后,校长不可遮掩、回避问题,而应通过群策群力找出短板与不足,研究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源于认识偏差的,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严肃处理;存在制度漏洞的,要建章立制,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症下药、真抓实干。
二、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研究反思——再理论学习”的政策能力提升模式
新时代之所以强调提升校长的政策能力,还与当前错综复杂的教育发展环境相关。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更好地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制定了新规范,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校长不主动提升自身的政策能力,固守传统观念,就难以准确判断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找不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得力措施,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具备较强的政策能力,也是对校长办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校长的重要职责在于把方向、谋全局,校长只有熟悉、了解并真正掌握政策,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前瞻的眼光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预见性,也才能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也才能真正做好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具体工作。
深入分析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就能明显地感受到,校长具有政策能力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可以说,政策能力是校长其他能力的基础,是校长专业化的必备条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将校长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六个方面: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每一个方面又提出了相应的专业要求,包括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如“优化内部管理”:其“专业理解和认识”部分的内容主要有“坚持依法治校,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崇尚以德立校,处事公正、严格律己、廉洁奉献。倡导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专业知识与方法”方面,内容主要有“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对校长职责的定位和工作要求。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学校管理的变化趋势。熟悉学校人事财务、资产后勤、校园网络、安全保卫与卫生健康等管理实务”。在“专业能力与行为”方面,内容主要有“形成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认真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意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尊重和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要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种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实施安全演练,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置学校突发事件”。
可以说,教育政策的要求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校长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能力,才能准确理解政策的含义、明确政策的要求,从内心深处认同政策,在工作中准确有力地落实政策,按政策要求管理学校,并引领教职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学术界基于实际需求的研究成果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有研究者曾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四种能力,即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也有研究者通过典型案例、质性研究提出中小学校长必备的五种能力,包括战略谋划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研究者基于自己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判断提出校长应具备的六种能力,等等。深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都显性或隐性地包括了政策能力,因为无论是决策能力、战略谋划能力、组织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哪项能力离得开政治意识的引领,离得开校长对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要求的了解、理解和贯彻落实。
那么,校长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政策能力?
校长要了解政策、厘清思路,必须坚持自主学习。要熟悉并深度了解国家、地方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涉及师生员工的法律法规等,在自己的認知结构中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整体。也可以说,建立自己的政策知识体系。唯其如此,校长才能真正统揽全局,进而分清轻重缓急,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条不紊、有效运转。
要提高自身的政策能力,校长不仅要关注政策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了解和熟悉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政策参与者分析、结构模型等,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研究反思——再理论学习”的政策能力提升模式,在激发办学活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的政策能力与领导水平。
如果说政治意识指向的是思想,那么政策能力指向的就是实践,只有提升校长的政治意识、政策能力,校长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真正做到有担当、有作为,也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学校教育工作,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上,不断开创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