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在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2019-10-28王洁宁波
王洁 宁波
【摘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不仅用来解释教师间专业发展的差异,而且也要能够反映产生差异的关键原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学校氛围、家庭背景、个人特质密切相关。这项测评框架的试测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部教师在工作时间、学历水平和专业支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表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有助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师支持政策。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指标;专业表现;专业感受;专业支持
【作者简介】王洁,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宁波,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一、KTALIS到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
经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批准,上海在2014年参加了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项目(Teaching And LearningInternational Survey,以下简称TALIS)。在这次调查中,上海教师在大多数指标领域中都表现出显著高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作为经合组织研发的一个国际间项目,TALIS旨在通过展现大量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教育系统中的教师,包括他们的教学实践和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学习情况。尽管TALIs项目不對任何国家、任何教学实践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是它为我们检视教师信念、态度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的问卷编制、数据收集、分析方法等,为我们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操作规范。遗憾的是,TALIS的项目设计和调研工具,更多与西方价值观和教育体系相适应,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真实状态,为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有针对性、具有政策改进价值的事实依据,我们开始了“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这项研究关注的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状态、支持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与2013年的TALIS测评框架相比,本项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1)评估范围不局限于“教学”场域中的教师表现,而是扩展到教师工作的“全景”,即学校中与同事一起共事的教师、走出学校和同行一起互动的教师。(2)评估维度涵盖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两个方面,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影响因素。其中,专业表现侧重评估教师外在的行为方式,专业感受侧重评估教师内在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3)评估关注教师所获得的专业支持条件,包括教师的个人特质(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与研究能力等)、家庭、学校、教育行政与当地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
调研工具是根据独立开发的指标体系建构的网络问卷,作答时间约为45分钟。整个框架及工具的测试和调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海,137所学校的5522名教师参加测试。在数据分析和工具调整后,我们在东部省份的一个省会城市进行了第二阶段测试,164所学校的3772名教师参加。完成数据分析和工具微调后,在东部、西南、西北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地级市、在中部的两个省各选一个有代表性的地级市进行了第三阶段测试。第三次测试覆盖1300所学校的2万名教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后发现,各个层级的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预期的框架,每个指标的拟合度均在0.65-0.92之间。同时,大多数指标的因子负荷分布较为均匀,表明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二、主要发现
1.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状态较好,中年教师值得特别关注
通过对东、中、西部所有教师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教师对于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自我评价不同(如图1)。25-35岁的青年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学校工作和同行网络中的表现均具有较高评价。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学校工作感受也有较高评价。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校工作和同行网络中的良好表现,为持续的教师素质提升创造了条件。然而,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却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吸引优秀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关注的内容。
对46岁及以上年龄的资深教师而言,他们对自己在课堂教学、学校工作、同行网络这三个工作场域的表现和感受的自我评价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对于自己在同行网络中的表现和感受的评价最高,其次是学校工作,而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感受的评价最低,远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如何改变因为年龄增长而导致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下降,持续改善资深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资深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这种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为许多省市提出的退休教师延聘机制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对于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而言,36-45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特别值得关注。与资深教师相似,中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学校工作、同行网络等三个工作场域的表现和感受并不具有一致性。但总体而言,他们对自己在同行网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学校工作感受和教师职业认同均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消解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导他们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并且在同行网络中发挥引领作用,均值得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深入思考。
尽管中年教师的学校工作感受较低,但他们对自己在学校工作表现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年轻教师相似,均高于资深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感受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的自我评价也处于居中水平。由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是支撑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因此,如何消解他们工作表现和工作感受之间的矛盾,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关注的问题。
2.工作时间分配影响教师的专业状态
我们把教师工作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上课时间,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
多数地区均有半数左右的教师,每周课时数在10-15节之间(如图2)。如果每节课以40分钟计算,教师每周用于上课的时间约为7-10个小时。以每周5天计算,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在1.4-2小时之间。然而,西南地区超过六成的教师周课时数在16节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数据还显示: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与他们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微弱负相关;每周课时数在3节及以下或者16节以上的教师,更有可能对自己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具有较低的评价;课时数在4-16节的教师,随着课时量的增加,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逐渐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对于教学工作量具有—定的“耐受度”,超出这个“耐受范围”的教师均具有极低的自我评价。
不同地区教师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图3)。本框架中,教学管理主要是指: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与家长沟通等。在每个地区,均有四成左右的教师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在6-15个小时。以每周5天计算,每天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在3小时及以下。同样,每个地区均有两成左右的教师每周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在21小时及以上,折算为每天4小时左右。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与他们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微弱正相关;教学管理时间在5-15小时的教师,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自我评价受到教学管理时间改变的影响较大;教学管理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教师,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自我评价受到教学管理时间改变的影响较小。这些数据表明,11-15小时的周教学管理时间是最优的选择。
不同地区教师用于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有差异(如图4)。本框架中,专业发展活动指教师的专业学习、教研活动、带教活动等。近六成教师每周的专业发展活动时间在10小时及以内。以每周5天计算,每天用于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在2小时左右。然而,每个地区均有一成左右的教师每周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在21小时及以上,折算为每天4小时左右。进一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与他们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呈现积极相关关系;教师每周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从5小时及以下提升到6-10小时,对于他们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提升较大;每周用于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从11小时提高到21小时及以上,仍然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只是这种提升效果会变弱。
这些数据表明,将教学时间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管理时间,逐步提高专业发展活动的数量和效率,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3.学校氛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大于教师的学历水平
教师的学历水平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在本项调查中,我们采集了教师的原始学历,以获知教师的专业准备情况(如图5)。在东部地区,原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比例均超过了50%。两个中部城市原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个城市原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仅为另一个城市的2/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始学历与教师的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原始学历为中专和硕士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的评价,高于原始学历为专科和本科的教师。其中,原始学历为中专的教师大多为资深教师,原始学历为硕士的教师大多为青年教师中的优秀教师。在参加调查的5个城市中,原始学历与专业表现和专业感受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仅表现为微弱负相关或微弱正相关。
与原始学历不同,学校氛围是良好专业表现的重要支持条件。在这项测评中,学校氛围体现在学生、教师、学校治理、家长支持四个领域。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显示,学校氛围与教师专业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体现在东中西部的七个省市(见表1)。相对而言,学校氛围对于教师的学校工作表现影响最大,其次是教师的同行网络表现,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则影响相对较弱。与专业表现相似,学校氛围对于专业感受同样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这些发现说明,改善学校氛围等软实力,应该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后续研究与改进路径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指标”旨在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状态及其支持条件。基于这些测评数据的区域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找到各地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政策层面上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撑。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在3-5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延续性的数据采集,那么这个指标体系还可以从纵向上监测一个地区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轨迹,探索教师政策的改变对于教师队伍的影响。
目前,这项测评仍然存在一些“盲点”。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校长和家长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他者,后续研究应该特别关注这两个群体对于教师专业状態的影响。同时,教师的专业状态并非教师生命历程中的全部内容,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样值得关注。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为了改善自身生活状态而选择离职的教师数量正在逐年攀升。教师在专业状态与生活状态之间的调节与平衡,下一步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方面。
本文的前期研究获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上海市教委人事处定向委托课题的经费支持;本文的后期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的指标体系研究”(经费编号:BHA170146)和教育学青年项目“中小学校长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经费编号:CHA180269)的经费支持
(特别感谢参与本项研究的教育行政和研究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责任编辑 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