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
2019-10-28王华林
王华林
摘 要:在高校游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恐惧心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受恐惧心理影響,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游泳学习中,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基于此,文章将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游泳教学;恐惧心理;解决路径
游泳运动可促进人体健康,属于全民运动。游泳能够增强人体肌肉能力,有效调节人体体温,增强人体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抵抗能力也可随之提高。为此,高校将游泳教学应用于学校教育课程中,以改善学生体质。但很多学生对游泳存在恐惧感,只有将其恐惧心理消除,才能够推进游泳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成因阐释
(一)教师因素
开展游泳教学期间,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要确保学生游泳安全,在表达动作技巧与训练任务方面,教师要更加严谨,并且明确具体要求[1]。虽然教师将学生安全作为教学前提,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所以说,很多学生在未开始下水训练的情况下,就已经过于恐惧。
(二)学生因素
学生本身产生恐惧感的原因就是身体与心理素质两方面。因游泳运动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很难有效调节呼吸节奏,所以在水中会产生明显的不适感,无法实现腿部与手臂的有效配合,进而引起了呛水等情况。对于心理素质而言,是因为学生成长环境存在差异,很多学生并未接受过游泳训练,所以初学者的信心不足。较之于游泳技能较强的学生,初学者的压力会增加,进而出现恐惧心理。
(三)环境因素
较之于其他的运动项目,游泳运动对于环境提出了特殊要求,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够锻炼并且学习[2]。然而,根据人类发展与生存历程,陆地是主要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也很难在水中顺利地行走,始终处于悬浮的状态。为此,很多学生难以与这种环境相适应,在入水以后,重力、浮力与压力会改变,进而使其出现恐惧感。
二、解决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有效路径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在分析学生对游泳运动恐惧心理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状况,制定了有效的解决路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心理辅导
为保证学生能够享受游泳运动,就要求其能够正确认知游泳价值,并熟练掌握游泳基本要领,不断提高运动信心。高校在开展游泳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前展开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增强安全意识。
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正确认知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为其更好地适应游泳奠定坚实基础。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异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其身体素质与能力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指导。
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学生思想,对游泳运动形成正确认识。特别是刚接触游泳的学生,教师需要向其渗透并讲解有关安全的知识与动作技巧等,这样即可不断增强学生的游泳学习自信心。
(二)对学生有用兴趣加以培养
在学生开始热爱游泳运动以后,即可有效地摆脱恐惧心理,自主参与游泳训练活动。对于初学者,教师应使其感受运动的成就感,使其信息不断增强。而成就感则表现在熟练掌握游泳技巧、游泳姿势、掌控身体等多个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游泳运动的恐惧心理也会自然缓解。
(三)科学指导学生
教师要正确认知教学中个人的作用与角色,在进行游泳训练期间,应合理采用表达的方式,结合具体状况为学生安排游泳任务。应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但同时也要为其营造更加轻松的游泳训练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可暗示学生心理,使其参与游泳运动的紧张心理得到缓解[3]。与此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游泳能力,践行循序渐进基本原则,向学生传授游泳的技巧与专业知识,使其能够更快地接受。教师应根据学生游泳恐惧的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熟悉水环境以后,传授其游泳的技巧,并要求其反复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游泳的恐惧心理会缓解,也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游泳运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游泳这一健身运动,被更多学生选为选修课程。然而,游泳教学的开展始终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学生的恐惧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认知学生对游泳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教学状况,合理采用解决措施,进而使学生能够克服恐惧感,主动参与游泳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洁.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巧妙应对分析[J].神州,2019(13):98.
[2] 熊丽.试论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8(8):215-216.
[3] 刘曼.高校游泳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成因及其解决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