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长久的学琴动力
2019-10-28周海宏
周海宏
总结成败原因要讲策略——归因策略到动机的影响。
有一孩子,参加一个区里少儿钢琴比赛获得了'优胜奖',高兴地对爸爸说:“比赛获得'优胜奖'你看,这是证书,还有奖品!妈妈还带我吃麦当劳了!我们好好的庆祝了一下!”可爸爸却说:“你美什么呀!区里的比赛算什么呀!就是各学校学生谁想去比赛,都能参加,你知道什么叫'优胜奖'吗?一、二、三等奖才叫获奖,所有没获得奖的选手都发一个 '优胜奖',你那个'优胜奖',就是一个安慰奖,安慰你一下!”小孩当时就蔫了。妈妈责备爸爸的说话方式,可爸爸认为他是实话实说,小孩从小要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孩子要从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防止他骄傲自满!那么妈妈的教育策略与爸爸的教育策略,哪个更能激发孩子后续的学琴动机?当然是妈妈!我再给大家讲两种情况:有两个孩子,考级都没有通过。一个孩子家长说:“你笨透了,干什么都不行,你看楠楠,比你小两岁,都通过了4级,而你呢?给你找那么好的老师,我成天花那么多功夫陪你练琴!你连考个2级都考不过,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让我的脸往哪放,你真是笨透了!我怎么就生出这么个孩子来呢?!”另一个孩子考级也没有通过,家长是这么说的:其实以咱们的实际程度,应该报7级,报考8级有些勉强,咱们太冒险了,而且准备的时间也不够。没关系我们下次再努力。”那么哪个孩子家长的话,更能够激励孩子后续努力学琴呢?这两个例子讲的都是一件事情发生以后,如何看待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凡事总有成败。有成败,就总有原因。如何分析成败的原因,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动机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把它归结行为结果的原因,称为“归因”。在教育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归因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归因策略,能够帮助孩子提高他的学习动机呢?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维纳(B.weiner):他把原因按照两个维度分成了四个因素,一个维度是内部与外部,一个维度是稳定与不稳定。从内部原因来说,稳定的因素是“能力”,能力对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成败的影响是稳定的影响因素,不易改变的因素。能力是自身的问题,如果能力有问题,是最令人沮丧、伤心的。不稳定的因素是“努力”,一个人努力与不努力,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中,努力的状态都会有所不同。从外部原因来说,任务的难度是稳定的,它是客观因素,一首音乐作品不会今天难,明天不难,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运气时好时坏,个人难以掌控。你去参加考级正好赶上特别松的老师,你可能就通过。万一碰上特别严格的老师,以你相同的水平就可能通不过,这就是运气。维纳的理论是维纳经过很多实验研究发现的,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如果你向内部的、稳定的方面归因,也就是归结为能力强,努力充分的原因就有助于激励动机。如果向外部的不稳定的方面归因,也就是归结运气好,难度小,就不利于激励动机,也就是说,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你一定要说是因为孩子,能力强,足够努力。而绝对不要说,是因为你运气好,任务简单,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如果向外部的、不稳定的方面归因,也就是作业太难,运气不好,就有助于激励动机,如果向内部的,稳定的方面归因也就是努力很多,能力很差,就不利于激励动机。也就是说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你一定要说,因为任务太难,运气不佳,而绝对不要说,是因为你能力不行。归因策略建议成的时候不要强调运气好,败的时候不要说能力差,难道还有比这更简单的结论吗?但是如果教育者没有归因的概念,采用了错误的归因策略,就会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动机,产生不良影响。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在孩子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出现错的时候,动不动就说孩子笨,我就听学生讲过,个别老师在学生做不到老师的要求时骂学生笨的话,当然,有更多的人,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的问题归结为能力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家长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自己无心的一句话,就把孩子的学习动机给破坏了!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这个学生非常聪明、非常漂亮,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就像个小猫似的总是战战兢兢的,老觉得自己不行,觉得很压抑,特别自卑。有一次上完课,她走的时候,突然给我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我终于走出来了,我不再讨厌自己”。我就想这么聪明,这么漂亮,在这样名牌的大学中,有这么高学历的孩子怎么还会自卑呢。后来了解到,她从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去上钢琴课的时候,没有弹好,上课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很不满意,走在路上就说,“就这么一首小曲子,这个星期你练的这么多,为什么还挨了老师批评?”言外之意 ,从归因上分析,家长排除了外部的稳定的原因,曲子足够简单,排除了内部的不稳定原因,孩子已经足够努力了,家长的评价似乎漫不经心,也没有说孩子笨,但她强调乐曲简单,孩子努力的同时,他的归因结果,就是孩子能力不足。在学校学习中,家长更是这样,每当成绩好的时候,家长不是说题简单,就是说,她撞大运。也就是说,当孩子成功的时候,家长总是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如果孩子一旦没考好,家长就把“你真是笨到家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结果从小到大,她一直以为自己其实是很差的,成功都是运气,偶然的失败则是随时会发生的,因此总是很自卑。我这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后,她才突然间明白了,造成的她自卑的原因,是因为她一直生活在家长错误归因的评价中,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明朗、阳光,越来越积极、自信。这是我亲眼见到的孩子的变化。
我的另一个朋友给我讲她女儿的例子。她女儿数学没有考好,家长会上,教师说你们家孩子语文还是不错的,就是数学不太好!家长跟着附和说:“是,这孩子就是数学不行。”老师泛泛地说孩子数学不好,而并没有明确地说,是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还是数学能力不好,但家长的话就彻底引向了对孩子数学能力的否定。家长与教师都觉得自己在讨论一个事实,但是旁边的孩子听到了,他留下了这样的概念:我是一个数学能力不行的人!于是一次、两次、一个阶段考试的失误,由于归因到了能力的问题,就形成了“我是一个数学不行的人”的概念。而正是这个概念,使孩子彻底的对学习数学丧失了信心。我们在前面第五章第五节中讲“教育伤害”的概念时,我们已经告诉过大家,应该把对孩子能力的否定,上升到“教育伤害”的高度上去认识。所以家长与教师们一定要切记:在孩子做不到、做错、改正不了的时候,绝不可以用“笨”“能力差”“真不行”这样话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说他笨,责备他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那是情绪的话,我说这话,恰恰是我在暗示他能力强!”“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这话的意思,就是由于他能力强,东西才显得简单。这怎么能说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呢?我想说这些话的家长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孩子是有自我形象的,自我形象的我问题我们会在下一章讲。当一个孩子已经建立起来自己是能力强的自我形象时,你的这些话,孩子才有可能按照你的想法去理解,但是,如果孩子还没有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者他的自我形象就是我的能力不足,那么你说孩子笨,孩子就不可避免觉得自己真是笨,是不可就药,没有希望。那么,你的评语,就会对孩子后续努力学习的动机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当然,我坚决反对家长与老师说孩子笨,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种具有人格贬损色彩的评语,是家长与教师缺少人格不平等意识、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归因对孩子后续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正确归因,才能够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有效地帮助孩子渡过挫折,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中去。我自己当年教过一个同学,考4级没有通过,我当时就用有意识地采用了归因策略,我是这样说的,本来你应该是考3级的,4级对你现在的程度来说实在太难了,周老师不应该拔苗助长,听你爸爸话,让你考4级,这些话,把原因归结到外部的稳定的因素上,也就是:作业的难度。我又说:你看别的孩子考前每天都练2-3个小时,而你呢?只练半个小时15分钟。所以你虽然有能力,但是这么难的程度,你的努力不够,所以才导致今天的结果。这些话,把原因又归结到内部,不稳定的因素上,努力的程度。最后我又说,不过你那个考场的老师是音乐学院最出名的严格的老师,我们运气不好,恰好赶上了这个考场,如果要是在其它考场没准也就通过了。这些话,把原因又归结到了外部,不稳定的因素上,运气。这样的归因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孩子恢复信心。孩子后来的学习动机状态一直很好,考级也一级一级地往上升。这时候,可能有的家长就在提问了:孩子失败,是什么原因就说是什么原因,要实话实说,有什么不对呢?况且你说的失败了要从外部找原因,这完全与我们原来听到的道理相反呀,我们从来都是要强调要从内部找原因的,从外部找原因,那不叫找原因,那叫找借口。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归因策略与实话实说并不矛盾,我们也不能用假话来哄骗安慰孩子,比如说孩子考级失败了,其中确实有孩子能力不行的原因,确实这个孩子已经真的很努力,确实孩子是一个临场紧张的人,确实孩子手指技术上的毛病比较多,确实孩子缺少发自内心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欲,但是,在都是实情的情况下,指出什么,强调什么,不指出什么,忽略什么,这是教育艺术的关键所在。在教育中,特别是低龄孩子的教育,为了一个更大、更长远的教育目标,实话实说并不都是明智的、正确的。我也坚决反对说假话,但是你可以不说话,你可以不把所有的事实都指出来!实话实说在教育上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决定一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一个因素,只取一头,不顾其它只需要顾头不需要顾尾,就不需要智慧了。但是,许多事情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尤其是需要智慧的地方,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只考虑事实的原因是什么,不考虑对后续动机的影响,就是教育中顾头不顾尾的表现。就是教育中缺少智慧的表现。在归结成败原因的时候,不能忽略以下几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