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新中国歌剧中的优秀唱段
2019-10-28杨瑞庆
歌剧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主要由叙述剧情的宣叙调和抒发感情的咏叹调来演绎剧本故事,初始于 17世纪,经过剧作家和作曲家前赴后继的努力,至18世纪逐渐成熟,并传遍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歌剧中的优秀唱段由于脍炙人口而风靡全球,如《茶花女》中的男女声对唱《饮酒歌》《图兰朵》中的男声独唱《今夜无人入睡》,《蝴蝶夫人》中的女声独唱《当晴朗的一天》等,都是歌坛上爱不释口的外国优秀歌剧唱段。一些美声唱法的歌手经常选唱这些歌曲参加比赛,由于声线优美,音腔流丽,而常能获得成功。
20世纪初,中国才引进歌剧,并尝试创编,由于当时缺少经验,大多昙花一现,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主要原因是这种长于发挥演唱短于铺展剧情的西洋歌剧形式不太适合欢喜“看戏”和“听戏”的国情。直到1945年,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以催人泪下的剧情和引人入胜的歌曲而一鸣惊人,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新歌剧的代表作。虽然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剧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十里风雪》等唱段仍然鲜活,经常演唱,百听不厌。这个现象说明了只要歌剧唱段优美,歌剧作品就有长久的生命力。
新中国建立后,迎来了歌剧勃发的春天。由于新歌曲擅长反映历史题材的剧作,或反映现实题材的剧作,并且能适合全国各地不同方言区的戏迷所欣赏,因此新歌剧层出不穷,各种歌剧唱段也群芳争艳。但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考验后,大多唱段已销声匿迹,只有少量的优秀歌剧唱段还被保留下来。笔者基本和新中国同龄,由于从小爱好音乐,就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与优秀歌剧唱段结伴同行,曾经为之痴迷、为之共鸣,获得了美的享受。十年前,为了全面检阅中国歌剧唱段的丰硕成果,特编选了《中国歌剧优秀唱段选》(共计145首),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其实,久唱不衰的歌剧唱段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现在歌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再优中选优,介绍一些特别引人瞩目的的剧作和唱段,以飨读者。(上图,杨瑞庆选编的《中国歌剧优秀唱段选》封面书影)
一条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
建国以后,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其中,歌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的十多年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队到民间,都崇尚《白毛女》以剧情构思和唱腔设计并重的创作追求来编演新歌剧。一时间,民族歌剧似雨后春笋一样蓬勃涌现。比较有名的有《星星之火》《小二黑结婚》《刘胡兰》《草原之歌》《春雷》《红鹰》《红霞》《红珊瑚》《向阳川》《阿依古丽》《柯山红日》《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大多是革命斗争题材,基本都采用各地民歌素材来编织唱腔,因此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改革开放后,中国歌剧东山再起,纷纷上马,佳作迭出。那时,由于经济好转了,思想活跃了,人才丰富了,追求高远了,文艺界在呼唤与时俱进的中国新歌剧再能横空出世,以能满足当代百姓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近三四十年中,新作纷呈,目不暇接,受到较高评价的歌剧有《第一百个新娘》《相亲亭》《骄杨》《伤逝》《屈原》《天朝风云》《原野》《星光啊星光》《启明星》《苍原》《壮丽的婚礼》《芳草心》《玉鸟“兵站”》《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可见歌剧题材更加多彩,有反映历史的,也有反映当代的;歌剧形式更加多样,有继承传统的,有模仿西洋的。
七十年中国歌剧的成就有目共睹。本文只想由衷点赞歌剧中的一些优秀唱段,丰富了歌坛,陶冶了情操。虽然“优秀”的标准众说纷纭,但是,笔者的观点是,只要得到广泛传唱的唱段就是确定“优秀”的硬道理。有的是整部歌剧的唱段都沁人心脾,有的是其中一二唱段脱颖而出,都是中国歌剧中流光溢彩的闪烁亮点。
两部盛演不衰的经典歌剧
虽然,建国后在中国舞台上出现过百多部各种题材的歌剧,但是,能被剧团反复演出的作品,能让歌手反复回味的作品,唯有《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两部歌剧,至今,已是数代复排,数代复演,除了剧情扣人心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唱段设计精彩纷呈,为歌剧成功奠定了基础。
《洪湖赤卫队》诞生于1959年,由湖北省實验歌剧团首演于武汉。由梅少山、梅会召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剧情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活跃在洪湖地区的一支赤卫队,排除艰险,配合红军,全歼土匪的生动故事,塑造了党支部书记韩英机智勇敢,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
《江姐》诞生于1964年,由空军政治部歌剧团首演于北京。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剧情反映了在全国解放前夕,发生在川北华莹山游击队中和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里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塑造了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临危受命,不屈不挠,慷慨就义的英勇形象。
两部歌剧中的大多唱段都优美动听。经过当时广播和电影的传播,一些短小的歌曲,由于流畅上口,立即风靡歌坛,如《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等,《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都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喜听乐唱的革命歌曲了。
这两部歌剧中的一些核心唱段,都以浓郁的乡音、丰满的结构、起伏的情绪、深情的音线、多变的板式、细腻的运腔,而赢得了民族独唱歌手的青睐。如《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独唱的《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江姐》中江雪琴独唱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等,都是感人肺腑的优秀大段唱腔,每当聆听她们声情并茂地演唱,都会如醉如痴地为之倾倒。其中的人物主题音调的贯穿手法,后来成为民族歌剧惯用的创作经验。
但这两部作品延续《白毛女》结构特点,都采用“戏中加歌”的结构形式,成为中国歌剧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在歌唱中揭示矛盾,在歌唱中抒发情感,国人崇尚,投其所好,成为民族歌剧取胜的法宝,因此成为经典。取胜的关键是,唱腔设计接了地气,唱段反响有了共鸣。这两部歌剧因剧情吸引而被各种地方戏纷纷移植,这两部歌剧因旋律吸引而常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如二胡独奏曲《洪湖随想》《红梅随想》),使这两部经典歌剧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三段沁人心脾的优美唱腔
有些歌剧由于题材时过境迁已经长期不演了,有些歌剧由于当时仓促完成有些不太成熟也已被人淡忘了,虽然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但其中的一些优秀唱段却被记忆犹新,至今仍然唱响在歌坛上。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首唱段:
1952年诞生的歌剧《小二黑结婚》(由中央戏剧学院首演),其中第一场小芹出场时演唱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田川、杨兰春词 马可曲)就是一首惹人喜爱的抒情歌曲。曲调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音线明朗、情绪愉悦,把小芹淳朴、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当后段唱到想念二黑哥时,旋律速度立即加快,并重用闪板,加浓戏味,把全曲推向了高潮,成为一首抒叙结合,层次丰满的女声独唱歌曲。
1957年诞生的歌剧《红霞》(前线歌舞团首演),其中第四场红霞就义前演唱的《凤凰岭上祝红军》(石汉词 张锐曲)是一首委婉而热情的女声独唱歌曲,既有江南风味,又有戏曲底蕴,可以说是一首歌曲与戏曲融会贯通得珠联璧合的“戏歌”。从敞怀抒发的悠长散板开始,然后进入朗朗上口的快板乐段,三次“祝红军……”采用了变奏曲式,最后进入果断的紧板,采用激越的高音来结束全曲,生动地表现出红霞对红军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充满了必胜信念。
1961年诞生的《红珊瑚》(海军政治部歌剧团首演),其中的《海风阵阵愁煞人》(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词 王锡仁、胡士平曲)是一首具有河南地方风味的咏叹调。在散板、慢板、中板、快板的不断变换中,注重旋律的字正腔圆,讲究音线的跌宕起伏,细腻地处理各种速度的渐变和突变,还有各种富有韵味的小拖腔运用,入木三分地表现出珊妹忆苦难、思亲人、求解放、盼救星的复杂心情。整首唱段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悲愤交加,引人入胜。
虽然,歌剧《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已经和我们久违了,但这三首唱段还被保留在当代歌坛上,这是优秀唱段所产生了情有独钟的魅力。有一年的“青歌赛”上,曾看到比赛的歌手由于选唱了这些富有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而获得了晋级。
这三首唱段的设计手法都继承了《白毛女》扎根民间音调,表现地方色彩的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唱段中由于采用了时快时慢的不同板式而产生了大起大伏的情感对比,成为中国民族歌剧中独领风骚的运腔手法。
四首脱颖而出的流行歌曲
如果说,以上介绍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中的多首核心唱段和歌剧《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中三首抒情歌曲属于具有较高水准的女声独唱歌手“专利”的话,那么,还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歌剧唱段,由于词性积极,旋律平易,已经走出原来歌剧的时空,即使那些歌剧已经全然陌生了,但还是成为当代广泛流行的歌曲。传唱率较高的有以下四首作品:
建国初,东北“鲁艺”创作了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斗争故事的歌剧《星星之火》,其中第一幕第二场中游击队交通员老李头和女主人公在山林中相遇时的一段对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劫夫词 劫夫、中艺曲),由于歌词简洁,充满活力,旋律采用了流畅的三拍子,基调蕴含民族神韵,自产生以后,立即不脛而走,成为一首颇受当代中老年普遍欢迎的革命歌曲。
五十年代末,广西柳州歌舞团创演了歌剧《刘三姐》,其中,根据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改编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集体创作),成为这部歌剧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歌。歌曲精炼,为上下呼应式的两句型结构,由于句式扩充,不落俗套,经反复演唱,印象深刻——在高亢中蕴含委婉,演唱时既能获得敞怀抒情的力感,又能获得直抒胸臆的美感,成为民俗歌手和通俗歌手都很喜爱的流行歌曲。
六十年代初,由海军政治部歌剧团演出了歌剧《红珊瑚》,故事讲述了渔家女珊妹不服国民党军官的强暴,而跳海逃到一个海岛上,因巧遇解放军战士王永刚而得救。当演至第八场时,珊妹为救王永刚而被匪兵刺伤昏倒后,幕后响起了动人的《珊瑚颂》,曲调迂回曲折,音线悠扬甜美,特别是两个乐段结束时的小拖腔更加委婉感人,折射出珊妹的心灵美。后来,这首歌曲一直被保留下来。
八十年代初,前线歌舞团创编了一部轻歌剧《芳草心》,演绎了当代女青年芳芳冲破世俗,与因公负伤的男友不离不弃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的插曲《小草》(向彤、何兆华词 王祖皆、张卓娅曲),由于歌词通俗,富有哲理,音调亲切,节奏平易,深刻地揭示出芳芳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这首歌曲从歌剧中脱颖而出,走向了社会,立即成为广受青年朋友欢迎的流行歌曲。
由此看出,歌剧唱段不会总局限在原来歌剧的小天地中,只要词意具有呼唤真善美的潜质,曲调短小简洁、平易近人,可以成为万众共鸣的流行歌曲,上文提及的《洪湖水浪打浪》《红梅赞》及这四首歌曲,都是当代十分的流行歌曲。
五组流光溢彩的歌剧唱段
改革开放后,一些热爱歌剧创作的能人志士就在歌剧园地中辛勤耕耘,有的还是根据民族音调巧妙编织唱段,有的另辟蹊径,借鉴西洋歌剧形式,采用创作音调设计唱腔,虽然未有歌剧《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诞生时的轰动效应,但仍有以下五部歌剧中的唱段可圈可点,在歌剧舞台上流光溢彩:
1991年初,总政歌剧团调集了最强阵容,特邀阎肃在同名小说和电影的基础上再重编《党的女儿》,由王祖皆、张卓娅主创作曲。剧情描述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后,发生在江西苏区杜鹃坡上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塑造了共产党员田玉梅豪气凛然,视死如归的感人形象。歌剧基调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色彩,演出后,剧中《生死和党心相随》《血里火里又还魂》《万里春色满家园》等主人公田玉梅的唱段得到了传唱。
2009年9月,由总政歌剧团创演了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黄奇石编剧,王晓岭编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这部歌剧以厚重的主题、紧张的情节,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图景,在战友情、姐妹情、母子情以及纯洁恋情的反复交织中,塑造了坚强不屈的抗日群象。音乐基调具有河北歌风,演出后,剧中《不能尽孝愧对娘》《永远的花样年华》《魂归来》等不同人物的唱段得到了传唱。
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了歌剧《伤逝》。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演唱。剧本体现了鲁迅原著的抒情风格,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人于20年代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不屈精神。全场只有男、女角和男、女歌者四个演员登场。淡化剧情,强化演唱,富有创新意识。演出后,剧中《一抹夕阳》《他夺走了我的心》《欣喜的等待》《风萧瑟》等唱段得到传唱。
1987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了歌剧《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而成,金湘作曲。剧本演绎了青年农民仇虎矢志复仇与追求爱情的故事,用酣畅的文学诗情,炽热的音乐语言,时而宣叙,时而咏叹,音调随感而发,情感饱满充沛,曾经搬上国外舞台,获得好评如潮的声誉。《原野》借鉴了西洋歌剧写法,剧中《你是我,我是你》《啊,我的虎子哥》《人就活一回》等唱段得到传唱。
1999年,总政歌剧团创演了轻歌剧《玉鸟“兵站”》,由妮南、冯柏铭、王晓玲作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最初出现在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中,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感人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艺术表演,博得了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主人公阿朵由孙丽英扮演。唱段旋律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剧中《玉鸟之歌》《军人之歌》被传唱,特别是《我心永爱》由于结构丰满,而更受歌手欢迎。
六条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从以上介绍的两部盛演不衰的经典歌剧、三段沁人心脾的优美唱腔、四首脱颖而出的流行歌曲、五组流光溢彩的歌剧唱段中,可以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这就是除了剧情需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外,必须将歌剧唱段设计得优美动听,这是作为歌剧的本质属性所需要的追求。大致可总结出以下六条创作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其一,歌剧的音乐素材需与剧本的地方指向相吻合,建国后的民族歌剧基本都参照《白毛女》的写法,演绎哪里的故事,就采用哪里的民间音调,如《洪湖赤卫队》吸收了湖北民歌,《江姐》吸收了川北民歌,由于唱段音调与故事地点对号入座了,就容易获得亲切感,使歌剧唱段能获得欣赏者的共鸣。
其二,歌剧必须有以歌传情的咏叹调。为了适合国人的欣赏口味,那些优秀唱段大多设计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如,《洪湖赤卫队》中经常出现一字多音的词曲结合形态,甚至还运用各种长短不等的拖腔形态(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中“战斗在你的身旁”的句末拖腔),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抒情方法。
其三,歌剧必须有以歌表戏的宣叙调,通过演唱来表述情节的铺垫和延伸,国人一般不习惯西洋歌剧中缺腔少调的宣叙方法,而是借鉴戏曲中的清板方法,巧妙地叙述故事,如《江姐》中多次采用近似说唱的清板句式(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中“谁不盼……谁不爱……”),将唱词内容演绎得娓娓动听。
其四,歌剧属于戏剧大家庭中比较年轻的一种形式,但由于采用了戏曲中的各种板式(散板、慢板、中板、摇板、快板)后,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表情效果。每当听到《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中“娘啊!儿死后……”和《五洲人民齐欢笑》中“到明天……”的“快拉慢唱”(摇板)的板式,就会让人激动不已。
其五,为使唱段走出歌剧,走近大众,那些歌剧作者,既设计了短小精悍的平易近人的主题歌和小插曲(如《红梅赞》《小草》等),更在着力精心设计音调跌宕起伏,调性扑朔迷离,板式丰富多变的核心唱段,使之成为歌坛上魅力无穷的独唱歌曲。但是,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女声作品居多,男声作品还鲜为人见。
其六,历史在不断发展,审美在不断提高,歌剧创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地体现出多样性,从以上所举,民族歌剧正方兴未艾,具有西洋风格的歌剧和具有时尚风格的轻歌剧也在尝试,只是流行的唱段还不多,今后需在艺术性中蕴含民族性方面多下功夫,期盼歌坛上出现更多不同风格的唱段,以满足各种歌手的需求。
当然,优秀的歌剧唱段还有许多,只是笔者孤陋寡闻,有的歌剧还没看到,有的唱段还没听到,因此难以一一作出评价。由此想到了,如果要使歌剧产生影响,就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加以宣传,五六十年代的多部优秀歌剧就是通过广播、唱片、電影而家喻户晓,并迅速产生了社会效应,而当代的传媒更发达了,更应该将一些优秀歌剧通过多种途径送到千家万户,只要好听,就会模仿,或许能唱响更多的优秀唱段。最近获悉歌剧《呦呦鹿鸣》获得了全国第15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肯定优秀,毋庸置疑,但至今对这部歌剧的唱段还一无所知。所以,优秀唱段还需依靠推广和宣传,然后在歌迷的共鸣中得到确认。歌剧的美好明天要靠大家一起来创造——只要作者编得好,然后演员唱得好,最后群众和得好,才能使歌剧中留下更多名正言顺的优秀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