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2019-10-28范兴昌
范兴昌
内容摘要:本文将流通创新内涵分解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信息化水平)、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不同的维度,并基于2005-2017年全国层面、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的面板数据,就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流通创新 城镇居民 消费升级 区域差异性 面板数据
引言
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核心通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来实现居民消费升级,并进一步借助于消费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已成为当前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居民消费升级两个重要阵营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相对迟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度较低。所以,要发挥居民消费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首先就要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入手,因此,研究流通产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作用可能会呈现异质性。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流通创新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入手,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深入剖析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及其差异性,为政府部门制定客观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全文结构安排为:第一部分为流通创新概念的界定,并初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第二部分对流通创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三部分采用实证方法就流通创新对我国全国层面和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性进行详细分析;最后为结论。
流通创新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狀
(一)流通创新概念的界定
关于流通创新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产业经济学认为,流通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外化(姚嘉,2017),流通创新主要表现为流通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升级。企业微观组织论者认为流通创新是流通企业的技术和服务创新,重点应该关注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实现流通产业的优化(周珺,2017)。与之不同的是,政策论者认为,流通创新应该是指流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来实现流通产业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流通创新应该包括流通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优化(Robert,2010),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流通创新不应局限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还应该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政策创新,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流通效率和流通结构的影响(杨水根和王露,2018)进而带动流通产业升级和优化。
显然,关于流通创新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且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主要源自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流通产业产生的助推作用,而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分别源于流通产业内部和外部,且作为外部层面的政策创新是很难通过流通产业自身的努力达成,因此,要实现流通创新,更多应该归属于流通产业内部规模、效率的创新,以及借助于信息化水平、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外部推动实现流通产业结构和流通渠道的优化。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在流通创新不同界定的基础上,将流通创新定义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信息化水平)、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通过五个维度来实现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不断增长。尤其是近五年,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消费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态势更为明显,且居民消费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3年的242843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366262亿元(如图1所示),增长50.8%,平均每年增长10.2%。
进一步从城镇居民社会消费品支出占比和增长速度来看,近五年都出现显著增长,其中,2017年城镇居民的社会消费品支出增长幅度更为突出,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14290亿元,同比2016年增长10.0%。按消费品零售种类来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2016年增长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同比2016年增长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2016年增长9.3%,家具、建筑和装潢等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超过10%,分别达到12.8%和10.3%,通讯类增长幅度达到11.7%,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较快,分别达到9.8%和12.4%。从数据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消费增长开始由传统的生活必需品需求朝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方向迈进。
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涨背景下(2017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居民消费水平也由量变朝质变发展,其中,2017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相比2016年同比增长5.9%。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金额和消费结构构成来看(见图2),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类支出总占比达到32.9%,从单项支出来看虽然并没有排列第一,但相比食品烟酒(烟酒应该并不能完全归入生活必需品,至少有一大部分应该归入享受型消费)和以往的占比,已出现非常显著的提升,而食品烟酒和衣着支出的占比相比以前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
因此,无论是从城镇居民社会消费品支出情况来看,还是不同种类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和构成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已经开始由原先的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导的生存型消费向文化娱乐、医疗健康等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型,无论是消费规模,还是消费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消费升级正在持续推进。
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升级相关文献综述
从当前研究来看,关于流通创新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国外的Bob Saint(2009)的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流通中的物流成本费用,而组织创新则能够降低产品销售价格,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活力,扩大消费规模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费质量。因此,他认为流通创新发展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支付工具的创新不断降低零售商的流通成本,增强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国内的郑维校(2010)研究认为,流通规模和流通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反过来消费结构和需求的变化会对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反馈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郝爱民(2011)研究了流通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流通发展速度和规模对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能够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进一步地,相关研究还从流通创新发展的视角对流通业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刘统金(2011)的研究同样认为流通创新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能够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且流通效率指标对居民消费需求能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离不开流通业创新发展和流通业态的变化。丁宁(2013)的研究发现,流通创新发展中的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可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江彤(2014)基于消费函数理论研究了流通促进消费的作用机理,得到收入、资产和消费惯性能够促进消费的结论。王世进(2015)认为流通创新应该重点聚焦流通产业效率,从流通从业人员、资本、零售网点和企业四个方面综合考量,并基于DEA评价方法,采用面板GMM方法验证了流通产业效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流通产业效率的提升对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最大。王亚龙和史伟(2015)基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不同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同样证明了流通组织创新和技术扩散能够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在实践中,流通技术和组织创新并没有得到强化,继而使得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的贡献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韩术斌(2016)基于我国城镇居民的经验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方法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认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继而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解鹏程(2017)采用2005-2014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对流通创新发展的影响模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流通业的快速发展,且通过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驱动消费规模的扩大。
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流通创新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虽然已得到诸多文献的佐证,但现有研究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流通创新发展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性。事实上,由于地缘因素、资源禀赋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流通创新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可能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区域差异性的存在必然又会引发流通创新对不同区域居民消费升级产生差异性,且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否又会导致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一定会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或者说,流通创新在某些地区对居民消费升级能够产生促进作用,而在某些地区又会产生抑制作用?显然,当前研究并没有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异质性和区域差异性进行深入探讨。
据此,本文的边际贡献则是突破传统文献忽略地区差异性而单纯探讨流通创新对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在考虑地区差异性的基础上,将流通创新界定为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五个维度的基础上,探讨流通创新对全国层面和东中西不同区域的居民消费升级的差异性,以期得到更为精细和客观的结论。
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区域差异性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为了更好探讨流通创新对不同区域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差异性,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Lnxfgmit表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用来反映消费升级的消费规模层面,数据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数值,以消除变量异方差性。 Xfzlit表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情况,用来反映消费升级的消费质量层面。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度量,一般文献都是采用生存型消费支出占比、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和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来衡量居民消费升级情况,但关于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之间的界定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采取恩格尔系数予以衡量,同时进一步纳入城镇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来衡量城镇居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支出情况,城镇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根据统计局划分的消费支出类型,定义为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四大类。因此,在实证研究时,采取城镇居民在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四大类消费的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予以衡量。
解释变量中的LnScaleit,Efficiencyit,Internetit,Structureit,Channelit分别表示流通创新的不同维度(流通规模、流通效率、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controlit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uit为随机误差项。
反映流通规模(LnScaleit)的变量一般有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和流通产业产出值,本文采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大主要流通产业的流通产业总值来衡量,流通规模越大,说明居民消费规模越大,相应的消费质量也会提升。因此,理论上而言,流通规模与居民消费升级的规模和质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流通效率(Efficiencyit)主要反映零售商品在流转过程中的速度,流转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商品零售成本就越低。本文采取期末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商品库存总额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销售总额的比例进行衡量,库存占比下降,则说明流通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居民消费升级,因此,理论上而言,流通效率指标与居民消费升级变量之间是负相关。Internetit反映流通产业商品的信息化水平,本文采用《中国信息化年鉴》中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指标来衡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理论上而言,信息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流通效率的提升,能够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质量的提升。因此,理论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流通结构(Structureit)采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三大流通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员数之比来进行衡量,反映流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越有利于居民消费升级。因此,理论上而言,流通结构与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流通渠道(Channelit)采用批零比来进行衡量,理论上而言,批零比越高,说明流通渠道越不通畅,越不利于居民消费,因此,流通渠道因素与居民消費规模和消费质量之间应该呈现负相关关系。
为避免变量遗漏问题,在面板模型中,本文进一步纳入可能会影响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质量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LnIncomeit)、商品价格指数(Cpiit)和社会保障水平(Governmentit)三个控制变量,其中商品价格指数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予以衡量,社会保障水平采用该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若一个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越高,说明该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消费,社会保障支出数据来自各省区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以上其他变量的数据没有特殊说明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统计年鉴。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样本期为2005-2017年,样本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对我国区域划分的界定,将北京、福建、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辽宁、广东、海南定义为东部地区,将山西、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定义为中部地区,将广西、四川、内蒙古、云南、重庆、贵州、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定义为西部地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藏虽然属于西部地区范畴,但由于西藏地区的数据存在缺失现象,因此实证研究时不考虑西藏地区的数据。
(二)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根据面板模型估计方法,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均不存在面板单位根),然后采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面板模型适合采用OLS混合回归估计还是固定效应估计,或者随机效应估计。经检验,对全国层面的样本,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的样本估计均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为佳。据此,本文进一步对全国层面和不同区域流通创新发展如何影响居民消费升级进行固定效应估计,得到估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的估计结果(1)(2)(3)可知,全国样本数据研究显示,流通创新中的流通规模、信息技术、流通结构和流通渠道四个维度因素均能够对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优化(恩格尔系数和高档消费品消费支出占比)产生显著影响,且与理论预期一致,具体影响效应主要表现为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也就是消费升级)。流通效率指标所反映的库存占比指标对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具有负向的抑制效应,反过来也就表明流通效率中库存占比的减少(即流通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从东部地区(4)(5)(6)的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流通创新不同维度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基本与全国层面的样本数据估计得到的结果相似,稍有不同的是,反映流通效率指标的库存占比对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与理论预期一致),且各维度指标估计结果的系数相比全国层面的样本要略大,也就是说,东部地区流通创新不同维度对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作用力要强一些。控制变量中,收入因素和社会保障水平对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优化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基本都不存在(除了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对全国层面样本的消费规模影响以外)。显然,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研究得到的结论基本与现有研究认为的流通创新有利于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继而使得流通创新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结论一致。
进一步从表2中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估计结果发现,流通规模对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支出和消费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与理论预期一致,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但流通规模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不仅没有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反而具有一定负向抑制作用,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库存占比的上升(流通效率的下降)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使得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上升(对居民消费升级产生负向抑制效应),而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流通结构(劳动生产率)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与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估计得到的结论一致。但是,流通渠道因素(批零比)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应(与理论预期一致,批零比的提高不利于消费规模的扩大),但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系数统计量不显著)。收入因素和社会保障水平均能够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与全国层面和东部地区样本研究得到的结论一致,但不同的是,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尽管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效应,但对城镇居民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不利于中西部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继而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
结论
本文基于2005-2017年全国层面、东中西三个不同地区的样本数据研究了流通创新五个不同维度指标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优化两个层面)的影响及其差异性,研究得到:
第一,总体而言,流通创新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流通创新不同维度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性,且流通创新不同维度指标对东西部地区不同区域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流通规模的扩大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均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而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会产生抑制效应,对消费结构优化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流通渠道因素仅对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规模扩大存在一定的影响效应,但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不存在显著影响。
第二,从流通创新对不同区域城镇居民存在影响效应的强弱来看,对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影响效应比较显著,且力度相对较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第三,進一步从流通创新五大不同维度对东中西不同区域城镇居民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力度来看,信息技术(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的推动最用最强,流通结构和流通规模次之,流通效率和流通渠道因素相对较弱。
第四,收入因素和社会保障水平均能够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价格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中以恩格尔系数衡量的消费升级指标均不存在影响效应,但对城镇居民消费规模以及以高档品消费支出占比衡量的消费结构升级指标产生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中以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衡量的消费升级指标具有明显的影响效应,而对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中以高档消费品支出占比衡量的消费升级指标不存在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魏勇,杨孟禹.收入结构、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2)
2.解鹏程.技术创新、信息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3.俞静,单涛.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4.孙艳.科技创新促进新型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2018(17)
5.姚嘉.流通产业发展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6.丁超勋.流通创新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机理和路径[J].上海商业(理论版),2017(11)
7.李彦霞,林国兴,胡珊珊,唐晗静,丁超勋.流通创新对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8(15)
8.周.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9.雷凌航.商贸流通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双向机制与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10.郑欣.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探索——基于“互联网+ 流通”背景[J].商业经济研究,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