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东:我与时代保持距离
2019-10-28洪蔚琳
洪蔚琳
这是他公开发言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多年来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自我的世界里坚持理想化的态度,不迎合潮流;同时与时代和外部世界保持距离,不冲撞现实。
从业20余年,音乐最早构成了张亚东理想化的精神世界。1969年出生在山西大同,物质和精神同样贫瘠,一盘古典乐磁带给了他超现实的感觉。为追求音乐,他13岁进入歌舞团,自学为乐团编曲。90年代初,他带着作品来到北京,不久后成为一名音乐制作人。
音乐曾是他用以避世的洞穴,后来却成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他与艺人合作,不得不在商业逻辑与个人审美间寻找平衡。但事实上,最终留下的经典作品——王菲的《浮躁》和《寓言》,朴树的《我去2000年》与《生如夏花》,音乐上并不迎合主流,都带着歌手与张亚东鲜明的个人色彩。
这些是与他人合作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和市场做了结合。回到更加个人化的创作,张亚东仍然感到困惑:创作需要和公众交流吗?下一张专辑,他已写出作品,却没等到一个自我说服的契机。
他很清楚自己的音乐审美,从来都不是時代的主流。他不愿为潮流创作,但如果个人的表达注定不会引起关注,是否把它保留在自我世界就足够了?一次电视访谈里,他说:“我的性格是不理睬灯火,不搭理黑暗。”
多年好友、作家梁文道回忆起两人的第一次相见,是十几年前在单向街书店。他下了车,迎面看到张亚东趴在汽车边上,在吃一根冰棍儿,笑着跟他打招呼:哎哟,梁老师,您要吃冰棍儿吗?
后来每次想到张亚东,他脑海中总会跳出这个画面,那代表张亚东给他的一种感觉:这个人会随时间变得成熟世故,但内心总有另一面。“像个永远的小伙子在里面,让他跟世界保持距离。”
Q&A
过去10年来,你所处行业里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可以不用出门就能完成全部专辑的音乐制作及发行。
如何评价过去10年来你本人的经历?
好坏参半,无怨无悔。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真正的挑战在后面。
你对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
能在创作中开心就好。我没有太多的物质需求,买一把元年吉他,都会自己跟自己说,这个不是消费,这个算投资。
你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年轻的时候有好多偶像,希望自己能变得和他们一样,用他们的方式去创作,拥有那样的能量和光芒,而现在只想好好地做自己。
相比10年前,你养成或者放弃了哪些习惯?
这10年花了不少时间在摄影、绘画上,获得感悟及灵感的方式更加宽泛。放弃的都是一些没有营养、消磨热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