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9-10-28
在今年年度人物的制作过程中,陈凯歌导演是最后一个走进影棚的。采访在拍摄后进行,尾声时,编辑请他分享三条人生的处事准则。
导演的第一反应是推辞,“这都是套路”,想了想,说了一条,“士不可以不弘毅”。
接下来的对话是这样的——
陈凯歌:弘毅,其实就是让你自律。
编辑:自律?
陈凯歌:对,我觉得人可能最重要的处事原则之一就得自律。
编辑:您现在过的生活是特别自律的是吗?
陈凯歌:哎哟,我太自律了。
编辑:您几点钟起床,作息是怎样的?
陈凯歌:自律指的不是这个。
编辑:指的是什么呢?
陈凯歌:指的是要活在一个,你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特别认同的那样的一个境界里,说大一点,这就是自律,不是说你早上想几点起,晚上几点睡,那个是生理的自律。
编辑:您主要是强调精神上的自律是吧?
陈凯歌:现在还有精神吗?(笑)我有。
我坐在一旁听,觉得颇为有趣。提问者李颖迪是编辑部里年纪最小的,而陈凯歌则是年度人物里最为年长的那位,两人的年龄差了将近三倍。李颖迪昂着头兴致勃勃地连环追问,导演笑眯眯谆谆作答,当终极命题被轻轻地带出来时,两人的着眼点相映成趣,透着时间的味道。总之,这构成了此次年度人物制作过程中的压轴一幕。
对于一本年届十岁的杂志来说,这一幕,恰好切合了生活与洪流间的宏旨。讨论只展开了徐徐一角,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是切切实实的命题与烦恼。
不久前见了一位朋友。她刚经历了一些工作内容的变动。她喜欢原本的工作,认同其中的价值,也拥有天赋,可以说是职场上少见的幸福人士,但由于变动,工作内容当中加入了她既不擅长也不喜欢,也不能让她认同的部分。不消说,这导致了状态的起伏。聊着聊着,她难过得哭了起来。
我以为这是因为她不喜欢新的工作内容,或者是惋惜于自己的天赋。不,她哭是因为,这有可能会让她的领导失望。
我一时手足无措。我见过很多人工作状态不顺的情况,通常来说当事人不会有什么情绪起伏,有的会抱怨,甚至推诿责任。我默默递上纸巾,满怀对好学生的敬意,心里说,好吧,有些人那么优秀总是有原因的。
接下来的好几天里,这位朋友难过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轻轻地、持续地摇撼着我。当然,我也知道世界上存在这类人,他们把“不让他人失望”摆在人生信条中首要位置,但近距离切切实实感受到那种急切与自责,对我来说,还是头一次。
对我来说,在令人失望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很擅长。我一直以为大部分人在成長阶段会习惯于这一点,起码男性是这样。我想起读小学的时候,有天中午,在放学路上,我不仅构思好了当天需要的一篇检讨,甚至连下一篇的说辞都准备好了,就好像预备战略储备—样。
那个中午奠定了我对于检讨的认识,它是失望所不可避免的产物,由于你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它总是必要的。但好在,直到令人绝望之前,它总是有效。需要强调的是,对表演性与狡狯的自我察觉,还有就范时的羞隗,以及死不悔改的预期,这些都会参与到对人的塑造,因此这并不是—件值得自夸的事隋。
我想我并没有成为一个玩世不恭的人,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让自己失望,那才是真正的深渊。你总会找到一些更有价值、更值得服膺的标准,如果你听到了它的声音却没有响应,或者你们之间存在距离,那这就不是检讨能够填充的了。到头来,它决定了你每天上床时能否安然入睡。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罕有享受这种幸福。但也只有直面它,人才能避免绝望。
而这也是我替那位朋友担心的。她既然能抱有“不让他人失望”的真诚信念走到今天而不崩溃,原因之一一定是她足够优秀,一贯优秀。我也一点都不怀疑那种强烈的责任感的可贵。但是,在整个事件当中,她考虑过自己的失望吗?事实上,她以前有过别的工作,从未令人失望,但最后她发现并不喜欢。如果再一次走到相互厌弃的地步,那是多么遗憾的结果。
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就像社会学家戈夫曼讲的,“如果一个组织要达到它主要的理想目标,有时就不得不暂时忽略一下组织的其他一些理想,并同时又维持着这些理想仍然生效的印象,这是很有必要的。”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理想之间作出取舍和决断。就好比陈凯歌导演,从拍摄时预算控制与时间效率的角度来看,他并不能算是令资本方高兴的导演。这需要有勇气承受后果,面对失望。并不是每一次的结果都能尽如人意,但在希望的田野上,失望是很好的肥料。
这也是我们对众多年度人物抱有敬意的原因。很难说哪一些理想更有价值,但参差多态总是幸福的本源。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每一年都在向探索者致敬,今年,我们花了更多的篇幅来讲这件事。
至于我的朋友,不管她有没有看到这篇短文,我希望她开心一点,兑现自己的天赋。在下一个十年,我也祝我自己和读到这里的各位有更好的睡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