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玉鼎 鼎故革新
2019-10-28王箐箐
王箐箐
穿越时空[玉]建更多可能
它,殊为难得,取整块和田碧玉为原材料,仅选料就耗费大半年时间。
它,精雕细琢,运用传统玉雕的工艺绝活,呈现天圆地方的独特理念。
它,推陈出新,经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寻求一次继承传统的创新。
独具匠心的探索,令人震撼的发现,让我们遇见更美的中国玉文化。
今天,当我们漫步博物馆,细细端详那一件件饱经岁月沧桑的文物时,往往少不了被古朴厚重的青铜鼎而吸引目光。其所散发出的沉稳而神秘的王者气质,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虽是静默相对,却恰恰生动而形象地诠释出何为重器。
事实上,在传统文化热的当下,“向经典致敬”也成为了不少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本刊上期介绍的华堂玉鼎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件作品以极其珍贵的整块和田碧玉还原西周圆鼎的大气与尊贵,不但工艺精湛、制作功力深厚,而且融入了今人对于鼎文化的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继承传统的创新,让人一见倾心。
相信有不少人会非常好奇,一尊玉鼎的制作,从选材、设计到工艺,究竟有何讲究?其背后的“扬州工”又有怎样的过人之处?带着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日前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毅进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从事玉雕创作40余年的采访嘉宾本身就颇具几分“传奇”色彩:自2003年起,他的作品共计荣获国家级大奖100余项;42岁就破格跳级成为扬州工艺美术界最年轻的“国大师”;他还是目前玉雕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并且已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为非遗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摇旗呐喊的身影……
在高毅进看来,玉雕创作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去认识其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创新显得至关重要。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他出任了华堂玉鼎的设计监制,借助跨领域的技艺融合,以探索更多的文化内涵。
《中国收藏》:借助玉雕形式还原青铜重器之美,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有什么讲究吗?
高毅进:鼎的制作工艺,代表着青铜文化时代的最高水平。当我们站在审美的高度欣赏一件青铜器时,往往会被其古朴厚重的气质所吸引。之所以产生如此审美效果,离不开青铜器的材质组成,即铜加锡的合金。因此,什么样的玉材能与之匹配,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重点。
行内人都知道,玉的颜色有很多种,相比之下,和田碧玉的色泽与青铜鼎最为相近。另外,以玉制鼎,像这样器皿类的作品对于原材料的要求相当高,比如不能有绺裂、颜色要均匀。为此,在华堂玉鼎创作的选材之初,我们几乎跑遍了全国与碧玉相关的产地或是集散地,比如青海、新疆、河南…--然后将所选材料按照柔韧性、色泽等标准逐一进行对比,最后选定的和田碧玉,殊为难得。仅选料这个过程,大概就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
《中国收藏》:玉鼎与青铜鼎有何不同?
高毅进:青铜器属于人工冶炼、浇铸而成;而玉雕则更加依赖天然矿物质本身。比如说,在制作一件青铜器时,先有一个模具,模具有多大,成品就有多大。但是一块玉材,你不可能无限量地放大,原材料的约束使得玉雕是一个需要“做减法”的创作,而这也正是其珍贵性所在。
《中国收藏》:从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上来看,华堂玉鼎最为独特的地方在哪里?
高毅进:从传世和考古发掘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鼎有不同的形制。华堂玉鼎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上海博物馆珍藏的西周大克鼎,因为它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经典代表之作。
当然,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其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又做了一定的修改,使得大家可以从成品中既看到传统玉雕的独特工艺,又有当代人审美理解的融入,还将时代意义赋予其中。例如制作上采用的深勾浅压、掏膛等工艺,这是传统玉雕的“绝活”;为了让纹饰更加清晰,与玉材天然的色泽互为映衬,我们对纹饰布局也进行了修改。像玉鼎中部的纹饰就采用了以连续波线和钟形相结合的环带纹来表现。另外,在整体设计上,我们还为玉鼎配置了木座,呈现出“天圆地方”的理念,象征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可以说,华堂玉鼎的制作,也是我们对中国玉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一次探索过程。
《中国收藏》:天下玉,扬州工。华堂玉鼎的制作中,有哪些是独属“扬州工”的特殊工艺?
高毅进:从玉雕的地域特色来看,北方的玉雕多雄浑、厚实,而扬州的玉雕则更偏儒雅、灵秀。通常而言,扬州玉雕的制作讲究精致、圆润、雅致、古朴,尤其是线条的优美流畅。在华堂玉鼎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点,最终的纹饰在原稿的基础上又加深了近三分之一,这样会更有立体感,带给观者更強的视觉冲击力。其实玉本身是比较脆的,这样的改动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收藏》:我们了解到,您的工作室名为“问鼎阁”。您为何对“鼎”情有独钟?
高毅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性格中都讲究圆润,圆鼎就是一种体现。将工作室命名为“问鼎阁”,同时也是作为对自我学无止境、在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不断努力创新的一种鞭策。活到老、学到老,借用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一直在路上”,我想这也是“问鼎”的核心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