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和李宁
2019-10-28颜强
颜强
李宁是谁
和他打过高尔夫的人,都听李宁说过一段自嘲的话:“自从开始打高尔夫,才知道自己是没有运动天赋的。”
李宁可能不是一个出众的高尔夫球手,但他是中国体育、中国商业以及中国当代传媒都绕不开的一个里程碑人物。今天的体育受众,年轻一点儿的或许对这个名字都感觉陌生,但是在姚明、刘翔、李娜、孙杨、林丹之前,甚至邓亚萍之前,李宁都是中国体育长久的第一偶像,整个80年代,无出其右者。
对于不同年代的中国人,李宁代表的寓意都不同。对于60后、70后,李宁是最杰出的运动偶像、“体操王子”;80后、90后,这更是一个优质的本土运动品牌,创始人曾经点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夸父逐日”;更年轻的人群,对李宁这个个体感觉会更淡,却对李宁这个品牌的时尚变化更有印象。
李宁,在中文语境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明星的姓名标签,也不仅仅是一个市场品牌。李宁这个人,时不时会从李宁品牌里淡出,又时不时重新融入李宁品牌,成为这个运动品牌最大的核心驱动。
李宁或许很想和李宁品牌分开,但李宁永远和李宁品牌分不开。形成超乎IP价值的明星化品牌,李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一个。
李宁转型
李宁已经56岁。80年代初,竞技体育在振兴中华的背景下崛起,李宁代表的中国体操,和中国女排一样绚丽夺目。李宁在体操世界杯上一举成名,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3金2银1铜的表现,让外形俊朗阳光的李宁,瞬时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第一大众偶像。
他的竞技生涯,和中国体育一道,经历了“兵败汉城”的低谷。1988年奥运会归来,李宁遭受的质疑白眼,一点儿不亚于20年后奥运会上退赛的刘翔。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电话都不普及的年代,粉丝对李宁表达愤怒的方式,包括了给他邮寄绳索:没成绩,就去上吊吧。
退役之后的李宁,走上了一条和那个年代运动明星们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应该是新中国优秀运动员、奥运冠军级别的顶级明星里,最早下海从商的。
李宁遇到了一位襟怀广博的达人:健力宝饮料的创始人李经纬。在李经纬和健力宝集团的帮助下,祖籍据传是广东顺德的李宁,开创了李宁运动品牌。
退役不到10年,大帅哥李宁,伴随李宁运动品牌的产品,再度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已经是一位沧桑的中年人。李宁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熟悉他的体操界人士都说,李宁这就是累的。
明星成品牌
一个运动品牌,从无到有,在市场经济秩序、物流条件都不甚发达的90年代初期,成长之艰辛可想而知。在这当中,作为李宁牌后盾的李经纬,以及健力宝饮料轰然坍塌,相关过程,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里有过讲述。李宁和他的新生品牌,肢体尚未健全,就得学会自己上路,去应对市场上的腥风血雨。
但这个运动品牌,在市场未完全开放的中国,有着充足机会:国际运动品牌还没有将全球化拓展布局到中国,李宁这个运动明星的个人魅力,仍然有着无可匹敌的说服力。退役之前,1987年春晚,李宁刻意率领着一帮体操队后辈小伙伴们,在央视舞台上演一出“鞍马开花”,轻松提升了自己的全民影响力。李宁牌的产品,走在相对新锐而亲民的路线上,销量和影响力迅速提升。
许多80后,对于自己在90年代念书上学的回顾,都会有以李宁牌运动服为校服的记忆。这段时间的成长,让李宁牌运动服极速扩大着中国市场占有率。李宁本人,仍然保持着和体操界、体育界的密切关联。他多次担任各种国内国际体操大赛的裁判长,在国家体委以及之后的国家体育总局,有着充分人脉资源,所以李宁牌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到专业赞助等多个层面上,都保持着一日千里的增长速度。
那也是一段野蛮生长的岁月。和同代人相比,李宁最大的特点是好学而勤奋。不论是进入高校学习,还是平素的学习研究,他一刻不辍。这其实是专业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中国运动员,一种独有的优良品质。许多专业运动员,接受的教育不完整,但不沦在役退役,他們都有着比普通人更饥渴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精冲。所谓体育从业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对中国体育最愚蠢的偏见:头脑简单,怎么可能掌握好各种运动技巧和对抗技能?运动员缺的是系统知识,却未必是智慧。
在快速成长的90年代,李宁牌积累了草创和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人才管理上,李宁和许多创业者一样,多以身边人、熟悉人为多,包括不少亲朋戚友。这种“用人唯亲”,对于创业机构,往往是一种迅速成长的捷径,却也必然有中长期的限制。
学习和成长之中的李宁,对此心知肚明。
逐日的夸父
进入21世纪后,李宁牌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知名品牌,在国际运动品牌市场上也具备一定静力。这个时候的品牌升级,就不能单靠在产品上下功夫来实现了。
所以李宁作为这个品牌的创始人以及决策者,也有过一殴“大义灭亲”的时段:大量起用职业经理人,尤其是具备运动品牌管理经验的台湾从业者。
李宁牌在蜕变,更时尚、更年轻、更国际化,在电视里的广告呈现更多,水墨山水风格勾勒出来的跑鞋和其他运动产品显得更酷。“一切皆有可能”的广告语和2004年李宁品牌在香港上市,传递给商界的是一种勃勃的冲击力。阿迪达斯在那之后,才有了“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品牌宣传词,孰先孰后,不言自明。
企业上市,李宁个人的财富实现迅速增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背景下,李宁品牌仍然在高速发展:各地开店,产品线扩张,大量人才引入,元老级员工渐次退出。
李宁品牌,似乎成为了一个职业经理人打理的品牌。明星创始人的色彩开始淡去,不过李宁品牌面对的挑战,却是耐克、阿迪达斯全面登陆中国大陆后的挑战,以及一种福建本土运动品牌,基于产能链条优势的追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李宁成为了最高光的人物。当时开幕式火炬手,还有熊倪这个替补选手,毕竟李宁已经45岁。即便如此,李宁还是完成了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上,或许难度最高的点火仪式。李宁的个人影响力又一次巨幅提升,辐射到香港股市的李宁品牌股价,转眼急速飙升。
然而逐日的夸父,“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一个极有想象力、蕴藏着运动精神的开幕式创意,带给李宁这个品牌和这个个体的,却未必是竟其全功的完美。
转型之后的转型
2008年奥运会前后,李宁品牌的重大转型,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更年轻的人群。之前的各种调研和分析,都认为伴随李宁牌成长的一代,年龄偏大,品牌定位需要进行调整。
已经两鬓斑白的李宁,这时候又站了出来,或者说,他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以更积极的姿态,重新掌控李宁公司的主导权,再一次含辛茹苦地重塑产品和品牌。这是否属于“二次创业”,内情难为外人知晓,然而在太多迅速成长、迅速消亡的品牌故事里,李宁个人在李宁品牌奋斗过程中的奋起、淡出、再复出,格外与众不同。
这10年的经历,李宁仍然不断地凋整着他的团队。职业经理人逐渐退出,元老系一度复出,然后又是各种深层调整。产品塑造上,坚持创新,以国际化视野来定位从篮球、跑步到生活方式的各种产品。市场营销,一直是李宁品牌的强项,定位篮球,深度介入中国篮球的分级联赛,从体育进入到教育,哪怕在国内品牌如安踏的巨大压力下,李宁依旧有着自己独到的存在方式。当90后成为社会主流,李宁品牌的体现也显得更加活跃:一件印有“中国李宁”四个字的T恤,今天不论在哪里、不论是谁,穿上都会显得合适。这何尝不是李宁在转型之后再转型的成功?
传统意义上,李宁本人在接近退休年龄,但任何品牌的创始人,都是没有退休年龄的。李宁这个品牌,只要李宁本人在世,都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决策者,乃至代言人。李宁品牌每一次遇到危机,都是李宁自己出面来扛起一切。作为个体,他早就超出了体操乃至体育的范畴。作为品牌,李宁仍然是一个在本土化和国际化浪潮中,坚持着实业道路、产品创新的特殊案例。
我们很难简单回答“李宁是谁?”这样一个提问,因为这个世界上或许还会有第二个类似李宁的品牌,却绝不会有第二个李宁。这是一个在“激荡三十年”里,奋发向上,长期坚持不懈、砥砺不息的时代个体。
不论李宁是谁,都会是一个值得人细细品读的美丽故事。
Q&A
你最重视过去10年里中国社会的什么变化?
很多人老了,很多人长大了,这就是最大的变化了。
过去10年来,你所处行业里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
体育行业里,体育慢慢变成一个更小众的行业,现在大家参加体育的热情降下来了。但从CBA的统计数据里看,每年观看比赛的人数还是在增加。
从商业领域的角度看,人们的需求变化非常大,李宁就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变,例如我们会把运动和中国文化及时尚融合起来,发展创新我们的篮球产品、运动时尚产品。
能否告诉我们一件你即将要做的事?
拍纪录片。片子是小师妹刘璇的一个节目。
对你影响深刻的一本书、细首歌、一部电影是什么?
没有。没有就是没有,没有不能乱推荐。
能否分享3条你在过往经历中最重要的处事准则?
3条原则太多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尊重人。從小教练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尽管我们当时还很小,教练就很尊重找们。尊重人这一条原则,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证明是重要的。无沦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尊重人让你舒服,也让别人舒服。
你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继续工作,为公司作贡献,为股东作贡献。
过去10年里,对你个人而言最有意义的是哪一年?为什么?
2014年,我亲自代理李宁CEO。作为CEO,我更多的是要考虑公司的布局和发展,但也会涉及产品细节。我需要做好多特别重要的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和年轻同事们学习。我们团队里有年轻人,也有我这样的老人。这个世界不能都是年轻人,也不能都是老人,必须是老、中、青三结合的(笑)。
10年前你最大的困扰是什么?现在解决了吗?近期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这10年来,单从公司的发展来讲,每一样东西都很难,没一样容易,但没有一样东西不能克服。最近比较烦恼的是产品卖不出去,这个市场有太多选择。
过去10年中你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没有最重要的。做企业不是一劳永逸,是每天要处理运营上的问题,同时要考虑下一步往哪里走的问题。所以说每天都在做决定,而且不可能每个都正确。决定失败是完全有可能的,失败了要想办法马上纠正。
相比10年前,你养成或者放弃了哪些习惯?
10年前我46岁,46岁列于要养成某个习惯的人来说太晚。而且10年对我来讲太短了,也无法养成一个习惯。现在最大的习惯可能是睡觉,我习惯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