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丽史诗 当代玉雕创新的一次力证

2019-10-28

中国收藏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玉雕长征创作

你会如何区分艺术?艺术家的性别会成为你的“有色眼镜”吗?我们先来看一什作品。

这是一什高18厘米、重812克的和出玉雕摆件,籽料质地细腻、莹润,儿近完美。如果你走近细细品读,会发现除了材质的上乘,所讲述的内容更是瞬间直击人心!不知不觉地,思绪竟然回到了80多年前……

那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这一惊天动地的节命壮举,是中同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而这件玉雕界的“巨制”作品出自谁之手?它的创作者正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

巨制名为《永远的长征》,—面描绘了红军长征勇攀大雪山的情景;另—面的上方则镌刻了家喻户晓的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下方是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历史性会面。整体画面互相呼应,层次感极强,—笔一刀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地把苏然擅长巧雕的特色表现出来。

而更大的“玄机”则在于,方寸之间展现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这在当代和田玉雕的创作中非常罕见。

机缘巧合的是,它完成之际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如果说玉给人的感觉通常以内敛、雅致、怡然自得居多,那么这件《永远的长征》所展现出的豪情与不屈,又为玉雕创作题材的多元化开启了更多可能。在行内人看来,敢为人先,选择以重大历史题材致敬先辈,从构思的打破常规,进而到工艺难点的逐个突破,当中必然会存在诸多的不易;而最终能呈现出如此效果,绝对堪称是对当代玉雕创新的一次力证。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如此气势磅礴的作品出自一位女玉雕师之手。众所周知,在“男权意识”风行了几千年的中国,即便是在当代,玉雕界乃至传统工艺美术界,“遍地须眉”仍是常态。

而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贴上只会做“温婉柔情”之作的标签,但苏然却是个例外。作为当今京派玉雕的领军人物,她延续了京派宫廷玉雕醇正、沉稳、厚重、气宇轩昂的风格,并不断推陈出新、挑战自我。人们发现,苏然的这种“特立独行”不仅为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活力,也为今人打造了很值得玩味的“新京派”风格。

《永远的长征》完成后,赢得了业内的一致称道。今年春拍,它在专业从事玉雕文化推广多年的北京博观拍卖现场,可谓吸睛无数。不少人认为像这样一件节点型当代玉雕代表之作,应是一件博物馆级别的藏品。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注意到,在这种种好评中,并没有因为其出自女玉雕师之手而徒添“印象分”。懂行的人都在称赞题材的难得、设计的巧妙以及工艺的精湛……说到这里,相信文章开头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艺术面前,唯有作品和美,才是最好的“代言人”。

在“面粉比面包贵”的玉雕界当下,不去一味迎合市场而是去创作一件史诗般的摆件?《永远的长征》诞生前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系列问题,国庆前夕,《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来到苏然位于北京的玉雕工作室,听她讲述作品背后的那些事儿。

不惧挑战突破每一个未知因素

对于苏然而言,每一次玉雕创作都是一次对材质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中,未知因素越多,意味着挑战越大。苏然本身坚毅、执着的性格,决定了她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她往往能用巧手“化腐朽为神奇”,正如这件《永远的长征》作品,瑕疵亦变成了点睛的神来之笔。

《中国收藏》:听说您一直都想要创作一件关于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

苏然:对。在我的脑海里,近些年这个想法—直贯穿始终,但前提是需要遇到合适《永远的长征》在书法的雕刻技艺上选择了阳刻,重点表现笔体和书法的韵味,与其下半部分的“插画”形成呼应。的原材料。寻寻觅觅多年,终于能够达成所愿,这是—种机缘。

《永远的长征》采用的这块原石非常漂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有少部分白花。但是我当时一看到其上附着的天然点状、片状白色礓皮,就断定做成雪山肯定特别适合。这个构思是在2015年,与我的另一件《中华祥瑞图》是同时期的作品。

《中国收藏》:矿物的天然唯一性,让您看到了创作的可能。但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定有不少未知因素和难题在等待解决。

苏然:确实如此。对我来说,这件作品不像我常做的子冈牌、纹样牌,因为经常做,处理起来游刃有余,我完全有把握做到位。但是对《永远的长征》,一开始我就有很多期许。玉雕创作本身就是一次对材质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中未知因素太多,牵引着你需要去逐个突破。

《中国收藏》:能举几个例子吗?

苏然:这块料本身厚薄不均,前一面我借用白色礓皮,让雪山随形,后一面则尽量地在不规则中取一个规则的形态。为了能充分利用材料,我在边沿处理上利用雪山作为衔接与过渡。

而对于白花瑕疵部分,我选择挖掉,从而形成一个深凹的素面,然后利用凹雕的突起法,让画面既有立体感,又避免了所刻人物高于原料本身平面而产生的突兀感。

在人物的表现上,又做了一些大砍大凿的处理,令线条变得硬朗。

诗词部分,通常用玉雕表现毛泽东书法时,阴刻运用得比较多,因为“毛体”笔法中有拉长或者拉细的部分,如果阳雕可能会造成材料崩裂。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阳刻,因为只要重点表现出笔体和书法的韵味就可以,字迹相对浅一些没有关系,反而可以与其下半部分的“插画”形成呼应,突出文字的装饰性。

《中国收藏》:这几个例子,可以被视为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吗?

苏然:以往我创作的摆件、把件,以纹样牌、诗文牌、山水牌居多,后来开始考虑是否可以通过“小”来传达一种大意,因此《永遠的长征》这件作品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新。

比如处理瑕疵部分的凹雕技法,在玉雕创作中是一种独特的手法;选用阳刻的方式来雕刻书法,也是一种新尝试。

特别是此次创作中,我还汲取了雕塑尤其是石雕的一些处理方式,它们会让线条更硬朗一些,也更益于表现人物的坚强不屈。不过,也不能刻得太棱角分明,因为和田玉有亲人性。所以,这样的尝试就需要把握好一个度了。

《中国收藏》:在籽料上雕刻现代人物十分少见,对您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苏然:《永远的长征》于2016年完成,那时候还不像现在,可以借用机器扫描作为辅助还原人物形象。当时纯靠手工,十分考验素描功底。例如要展现刘伯承和小叶丹的会面场景,人物刻画的要求很高,如何做到“形神兼其是一个挑战。这还不像平时创作观音、弥勒佛、和合二仙等人物,毕竟他们对于容貌等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所以在创作之初,我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尤其是与历史吻合的那些作品。可以说,整个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让我受益匪浅。

时间节点决定作品的唯一性

一件划时代、有意义的玉雕作品的诞生,往往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永远的长征》便具备了这些要素。苏然视其为人生一大幸事,如果换作现在,即便有这样的创作想法,恐怕也没有条件梦想成真。所以说,时间和节点往往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唯一性。

《中国收藏》:为什么重大历史题材在和田玉雕上罕有体现,倒是在其他材质中比较多?

苏然:首先,其他材质如寿山石等,本身的颜色更有利于体现这类题材;其次,人们通常会认为,这类作品越大越有气势,但原材料的稀缺性限制了和田玉在這—点上的发挥;另外,出于对交易风险的担心,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这类作品有购买认可。长期以来,人们喜欢玉雕更多的是取其吉祥的寓意,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消费心理。

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近两年玉雕市场不算活跃。早些年,不少藏家愿意出高价购藏玉雕作品,但现在他们明显捂紧了口袋。不过,尽管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条件允许,我还是会想着不断创新,推出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

《中国收藏》:除了《永远的长征》,您还创作了哪些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

苏然:目前还有一件即将完成的新作,叫《继往开来》。这件作品随天然石形,刻画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每一个重要时代,我都会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元素,比如唐代仕女、丝绸之路、京剧脸谱……并用历代铜钱贯穿始终,因为一部货币发展史折射出的是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我觉得自己很庆幸,能够在眼下原材料稀缺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像《永远的长征》《继往开来》这样的作品。在前两三年遇上那样的材料,是幸运的。如果换作现在,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未必能有材料让我去依托、去实现。所以说,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发展阶段,玉雕作品都会烙印时代的特点,时间和节点往往会决定一件作品的唯一性。

《中国收藏》:谈到市场,您对当前的玉雕市场变化还有哪些较深的感触?

苏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因为原材料稀缺,这些年,超过手机尺寸大小的玉牌就算得上是大玉牌了。当然,这也与流行趋势有关。

另外,消费者对于玉雕的认识仍然有待提高。比如现在的消费观念推崇“完美”,即玉雕作品不能有任何瑕疵。实际上,瑕疵对于创作者来说并不可怕,有时候反而还会激发出不一样的灵感。但梦想很美丽,现实却很残酷,这种消费观念会使创作者不可能完全脱离市场,所以近些年我们工作室创作的作品不少偏向“小件”,而且要精益求精,尽量做到“完美”。

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也会面临问题。比如用上好的原料制作了一些小件,没想到消费者却不太买账,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同样大小的雕件在其他地方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但殊不知,那些“便宜货”很可能就是批量复制的产品,与原创的艺术品是有本质差别的。这也说明,当前消费者对于玉雕艺术的认知水平其实是有所欠缺的,还只停留在“认料”阶段。

《中国收藏》:那么在当前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您为何还“执迷不悟”地创作像《永远的长征》这类“大体量”作品?

苏然:我认为,玉雕艺术创作者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而是应该引领市场、引导消费。像《永远的长征》,尽管属于重大历史题材,但它所体现的精神面貌是具有当代意义的。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今天仍然熠熠闪光。

另外,我相信,随着更多有意义的玉雕艺术作品的诞生,收藏家以及消费者对玉雕艺术的认知也会慢慢提升。从简单地只“认料”到发现玉雕艺术之美,这个过程是需要培育的。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不少慧眼识玉的藏家在积极地收藏好作品。对于他们来说,一件具有时代特征、工艺精湛的玉雕作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猜你喜欢

玉雕长征创作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Jazz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二则(1)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