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故居:“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2019-10-28刘军
刘军
乾隆中叶,郭嵩焘的祖父郭铨世经营盐业于普田巷,家况渐裕,于1776年到1790年间营建新宅,后来由郭嵩焘的父亲郭家彪正式命名为“面榴轩”。
“面榴轩”占地1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门两边为槽门房,过内地坪即为二进与三进,共有房屋32间,包括正房、厢房、后房、偏房、书斋、客房、轿厅、卧室、包厅、杂屋、谷仓、碾房、柴房、菜房等。内地坪设有花圃,轿厅前面竖有石制吊马桩,毗邻普田巷的卧室外面还有一口水井,井水通过竹管流入府内大水池里。
为了纪念郭嵩焘诞辰200周年,湘阴县于2015年10月启动郭嵩焘文体广场项目建设。该项目占地面积7.9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分为中心广场、市民文化中心、湖湘文化览要区、市民体育中心和户外群众体育场所五大区块,其中包含郭嵩焘纪念馆、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图书馆、羽毛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等10多个多功能文化体育场所。2017年8月27日,郭嵩焘文体广场户外场所正式开园迎客。
一位石雕老人,手持一卷《使西纪程》,深邃的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在雕像前约50米的地方,是一块用大理石拼出来的半幅世界地图,主要有亚、欧、非三大洲……郭嵩焘文体广场以这样一个场景,真实再现了郭嵩焘当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并身体力行,但最终不容于顽固的晚清官场的故事。
郭嵩焘1818年4月11日出生于湘阴县城,曾出任驻英公使兼驻法公使,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在赴英途中,郭嵩焘曾将沿途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遭到顽固派的攻击、谩骂,直到郭嵩焘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
郭嵩焘文体广场项目建设负责人冯正良说,如果说魏源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么郭嵩焘则看到了当时西方所以强大的实质,认识到中西文明开化的格局已发生历史的错位,而时人却仍然以天下主义的老眼光看世界,让他感到了其中蕴含的民族危机。一座雕像一幅地图是郭嵩焘对当时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无声的痛斥,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郭嵩焘精通传统文化,又了解洋务,同时对西方文明做过实地考察,这使他的思想要高出同时代人,不为当世理解,但郭嵩焘坚信未来的中国会走向开放,理智地认识世界、融于世界,因此他这样自评:“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为了让后人更加理解郭嵩焘,郭嵩焘文体广场建有嵩焘文化长廊。长廊的开端部分为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小广场,广场的两个入口分别建有一个亭子。亭子上以对联表达郭嵩焘的精神内涵,勉励后人学习他的优秀高尚品德。
长达73米的嵩焘文化景墙是长廊的精华所在。在文化景墙上,16块高2.4米,长4米的浮雕,以重要时间或者事件为节点,展示郭嵩焘一生的传奇经历及重要典故与事迹,16块浮雕重点展示郭嵩焘勇于探索、不畏强权、敢为人先的风骨和英雄气概。为让后人更好了解这些事迹,每块浮雕的旁边配有文字说明。
文化长廊还设有一个小型追忆空间,这里布置了耐人寻味的景观及休闲桌椅,让游客在休憩时追忆郭嵩焘,并在精神上与之共鸣。
湖南湘陰郭嵩焘文化公园全景
郭嵩焘文体广场在建设中充分吸收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在植物配置、游道设置、小景点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做到了步移景变,而且每个变化都有自己的内涵。如广场周围广植玫瑰月季,代表英法两国浪潮文化,暗示郭嵩涛曾任驻两国公使;在室外球场周围则以速生、强健的栾树为主,给人以简单、开朗的景观感受,使整个区域充满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活力。
资料来源:掌上湘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