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19-10-28孔德靖姜润飞李鹏
孔德靖 姜润飞 李鹏
北京市中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力求正确处理考试与改革的关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培养的需要,中考内容与形式的改革以中学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为动力稳步推进,注重实践,贴近生活,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性训练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适应中考改革的趋势,又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的教育目标,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呢?基于以上思考,在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教育集群支梅特级教师工作室,我们尝试进行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
一、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我们认为,在面临中考的情况下,我们要基于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设计项目主题,项目要能承载学科的核心思想方法、核心知识和技能等。项目可以来源于社会性议题,或者是学生身边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等,应该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能操作能实施的。项目的主要框架包括设计项目主题、梳理项目逻辑、确定学习目标和难点、设计学生活动、规划项目成果(见图1)。这六个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紧密关联。例如,在设计项目主题时,我们就必须考虑它能否承载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课标中要求的水平,同时还能满足中考的需要。
图1 项目框架
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
在参考项目学习实验教材[2]的基础上,2018年下半年两所实验校结合学校的特色分别确定了项目主题。清华附中丰台学校选定的是社会性议题“低碳行动”项目(见表1),作为美术特色校,想把项目成果与学生的特长建立联系。丰台二中初中部选定“土壤的改良”项目(见表2),是因为他们每个班级有一块自留地,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可以种花、种瓜、种豆等。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必须先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形成项目框架。
表1 “低碳行动”项目框架
表2 “土壤的改良”項目框架
学习目标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和中考说明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学习活动以实验探究、查阅资料、调查分析、交流汇报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教师来讲,最难的是梳理项目逻辑,也就是对项目主题进行拆解,拆解成几个核心问题或核心任务,而且梳理好的项目逻辑不能直接抛给学生,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问题的拆解,所以第一课时,也可以称为项目导引课,就是引导学生建构项目逻辑,对整个项目教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低碳行动”的项目最终成果是制定班级低碳公约,设计班级低碳logo,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将低碳公约制成展板,把低碳logo印在环保购物袋上,走进社区,宣传低碳知识,引导社区居民践行低碳理念,发挥了项目的社会价值,让学生们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土壤的改良”的最终项目成果是规划班级菜园,养好自己的盆栽。
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自主建构项目逻辑,逐步形成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培养严谨的基于实证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低碳行动,积极参与社会性议题,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简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走进社区,宣传低碳行动,参与有关化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将真实复杂有挑战性的问题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系统化、功能化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考试院.2019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
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2] 王磊,魏锐,胡久华等.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1.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2.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3.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