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玫瑰”的启示

2019-10-28宋治洲

师道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书香玫瑰

宋治洲

窦桂梅老师,1967年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属小学(下文简称为清华附小)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多次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她是“三个超越”和“主题教育”的提出者与实践者,其教育思想紧紧围绕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并努力开发有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以“语文立人”,鼓励每一个孩子做大写的“人”。

“玫瑰”是窦桂梅老师的网名,取自“桂梅”的倒读谐音,而她的人生经历也如同玫瑰花一样绚丽多姿——杏坛玫瑰别样红。

关键词:超越

窦桂梅老师是一个来自普通山村的农家孩子,凭着她的韧性与闯劲,一步步叩开了教育之门。19岁那年,当她从吉林师范学院毕业时,本可以留校做文书工作,但那份“我喜欢语文”的初心按捺不住,几年里她不停地恳求领导让她教语文。当她如愿以偿时,却又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缺乏灵性、激情和思想而苦恼、自责。但这些都难不倒这位热情又执着的东北姑娘。她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来进修、充电。为弥补自己学历不足的短板,她像一台加满了油的发动机,又像一块充满吸力的海绵一样贪婪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在坚持不辍的努力下,她从中师毕业一路进修到教育学博士。

为了上好“公开课”,窦桂梅老师主动请缨,精心准备,抓住一切机会。她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分析其中的问题,争取在下堂课改进。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时,她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2年,窦老师执教公开课《王二小》一举成名,之后在1995年和1997年,两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得一等奖。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窦桂梅老师开始尝试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造。她建立了“积累—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即后来形成的“三个超越”的理论,很快就在吉林省推广开了。2001年,窦桂梅老师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当时的《人民教育》也全文刊发。进入新世纪,随着窦桂梅老师职位的变迁——担任清华附小校长,更大的责任落在她的肩上,她又一次超越了自己。2003年到2006年,主题教学逐渐发展为一种理论主张和实践模式,受到霍懋征、成尚荣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在《中国教育报》上连载7篇予以报道。2013年以来,围绕窦桂梅老师“主题教育”“成志教育”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多次召开,其理论及实践受到了北京市教委领导、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等院校教授、学者的高度赞誉与肯定,并被教育部领导评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求学经历、教育思想、教育成就,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不断超越自己。这里的“超越”其实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定下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回首自己的教育经历,我本科专业并非中文,却一直对中文情有独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已有专业,转向我的新目标。研究生期间,我一半时间泡在图书馆里,一头扎进汉语言文学的浩瀚大海,恶补了“缺失的营养”。工作后,我如愿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彼时我信心满满,自认为自己一个研究生教一群“毛孩子”又有何难。但现实是——这群青春期的孩子太难缠了!彼时,家长的抱怨、领导的谈话,让我如履薄冰、心生寒意。正是在此期间,我“邂逅”了教育“女神”窦桂梅老师。我还记得,她说过这样的话:“有的老师一遇到心情不顺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他们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不能从细处、小处着手。”没错,这就是当时我的写照。教学需要研究,但仅仅会研究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于是我重新自我调整,制定了新的目标,从写教案、写反思,到研究板书、端正教态等细节开始,虚心向老教师讨教、听同行上课,沉下心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如今,我的教学已逐渐得到了同行与领导的认可,也真正领会了窦老师鼓励年轻人的话:“先匠气十足,再精气十足;先低头奋斗,再抬头看天。”

关键词:具化

窦桂梅老师从教三十多年来,无论是早期的“三个超越”还是后来的“主题教育”及至如今的基于核心素养的“1+X课程”,她始终坚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儿童感受,呵护个性、鼓励参与,让儿童做课堂的主人。并以整合思维为手段,将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知识储备等整合在一起生发出适合儿童接受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其“语文立人”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窦桂梅老师又从横纵两个方向构建起她的教育体系。即以“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为横向维度,以具化、整合、多元等探究方式为纵向维度。

翻看窦桂梅老师的著作、论文及报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主题教育”,以“主题”牵教学内容的“一发”。那如何通过主题教学,使教学内容比较明确,教学评价易于操作呢?

以语文教学为例,窦老师具化为“三个一”,即“一笔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好汉字,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好口才,侧重于言语逻辑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好文章,侧重于审美鉴赏与文化修养。三者相辅相依,缺一不可,不仅可以夯实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素养、培养情趣、增强儿童对母语的热爱。根据学生情况,窦老师还进一步具化这“三个一”;在一手好字方面,要求低年段正确,中年段规范,高年段美观;对于“一副好口才”则加强了课堂的对话、交往、倾听、表达,增设课前小演讲,还开设创新实践课,将戏剧课引入课堂等等;文章方面,则强调“情感·体验”的主题,引导学生如何读懂一篇好文章,如何获取文本信息、评价信息,以及学习模仿前人的观察方式与表达方式。窦桂梅老师总说:“我们一直在语文上特别强调母语的打底,它是教育學意义上的母亲,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定要亲近自己的语言,做一个有根的人,而这个根基一定是促进儿童的语言、思维、精神的协同发展,缺一不可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位班主任,我十分赞成窦桂梅老师的“三个一”。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其“根基”性的意义。其实,我们不必奢谈什么人生观、价值观,什么大块文章、长篇论述,只要我们抓住语文的“根”,提纲挈领,就能教出成效。

以我的教学为例,每带一届新生,我都要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字帖、三本好书(一学期的最低阅读量)、订阅几份报纸。字帖天天写、周周交,我也仿效旧时私塾先生用红笔予以圈点。字如其人,字是门面,可如今,随着电子产品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提笔忘字,对书写不以为意了……在要求学生写好字的基础上,我也鼓励学生多读,甚至杂读,哪怕“观其大意,不求甚解”。目的就是开拓视野、遍尝百味,还语文课堂以情趣、智趣、雅趣,真真正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亲近母语。

关键词:整合、多元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碎片化”“快餐化”不可避免。而如何让刚刚进入校园的稚嫩儿童,不被这纷繁杂乱的信息所困扰,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世界难题。“整合”思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其实早在“三个超越”阶段,窦桂梅老师的思想中已有了“整合”的萌芽。她曾在文章中告诫自己:教材决不能只有分析、支解,而应是通过唤醒、体验、批判来引导学生去领悟其核心思想。她将某些课文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学生头脑中“不只见树木,更可见森林”。

但同时窦桂梅老师又不忽视教育的多元化。在清华附小,她们团队通过整合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形成了“1+X课程”体系。其中“1”是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而“X”指的就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多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目前附小已开发出了许多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本个性化课程。

重视孩子的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是窦桂梅老师一直秉持的理念。当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窦桂梅老师也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我们首先要檢视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特别是不要埋怨和嫌弃那些学习有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较“特殊”的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从方法论高度来观照我们的教育。所谓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对于窦桂梅老师团队的研究方向我是认同与支持的。

其实,这也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成果的延续。东方人讲究“整体观”,追求“天人合一”;西方人则看重分析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具体到我的教学,虽然还达不到那样高的层面,但我仍然会循着这样的教育思路来指导我的教学。例如“整合”,现今的“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跳出单一篇目,甚至是单一学科,力图给学生提供更宏大、更完整的阅读体验。如我们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就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摒弃过去一篇篇分散教授的模式,而采用主题教学模式,通过增加阅读篇目、增选文本类型、扩大选材角度等方法来激活学生对“战争”这一主题的认识。同时,我又借助写文本导言、文本批注、文本对比、写作模仿、撰写“留言薄”等实际操练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个性化的理解。该专题结束后,我在学生“留言薄”上看到了如下文字:“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战争,但我知道现在是和平的,愿我们都能珍惜现在!”“战争是必然的,只是心中更渴望的是和平。”“不希望有战争,但不惧怕战争!”“但愿世间只有争,没有战!”我相信我的这一教学思路是符合窦桂梅老师“整合”与“多元”教学理念的。而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关键词:书香

每当看到视频、照片上的窦桂梅老师时,她都是那么的神采奕奕、光彩照人,激情四射而又不失严谨,亲近可人而又不失高雅。人们常说相由心生,是什么让窦老师如此气质非凡?曾有记者开玩笑地向窦桂梅老师打听美容秘诀,窦桂梅老师总是浅浅一笑:“哪儿有什么美容秘诀?是书籍,让我永葆青春。读书是我们教师最好的精神化妆品!”窦老师平时就把书放在手边,外出时也会把书放在背包里。她会充分利用点滴闲暇进行阅读。她说有时哪怕只读一会儿,余下的时光里,就算闭目养神,口中仍留有余香。是啊,人外在的形貌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变得温文尔雅、气象万千。

读书也因此使窦老师的课变得精彩纷呈。她读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再讲《秋天的怀念》,就能把握住史铁生“好好儿活”一句话的人生真谛。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留美幼童”系列报道,就联想到课文《詹天佑》,于是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的三封信水到渠成地融入课文,詹天佑的形象顿时变得鲜活起来。窦老师不仅自己读书,还带动团队成员一起读书。在这种与书为友、以书促学的浓厚氛围中,窦老师的团队也变得更加团结和谐,踏出了一条既简明朴素,又直指本质的反躬内省的读书道路。

窦桂梅老师心灵的感悟、教学的碎玉,点点滴滴,幻化成一篇篇温暖而灵动的文字。《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我的教育视界》《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激情与思想》《回到教育的原点》《和教师一起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优秀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七件事》等等,无不是她读书、教书、写书的见证。

就像窦老师说的那句话“阅读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品”,阅读的确可以改善气质、改变人生态度。我之所以现在教语文还略有底气,也是得益于平日阅读的积累与写作的淬炼。教李白的《将进酒》,我可以与学生分享谪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快意人生;教苏轼《赤壁赋》,我又可以带学生领略东坡处于人生低谷时的达观与顿悟;读《世界地理》,让我了解宇宙奥秘、地球往事,讲说明文时我变得滔滔不绝……读书让我成了学生的心理医生,和孩子们无话不谈,也让我看淡物欲,云淡风轻,身心愉悦,目无窒碍。

同时,我也深切地体会到,读书写作的确可以保持人思维的缜密与精进。也正如朱子所言,读书可以“笃志虚心”“切己体察”“居敬持志”,有益身心修养。如今,我每天都会将日常上课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平日里也会把自己的生活感悟撰写成文。日积月累,也小有成就,先后在全国各种期刊杂志发表文章一百余篇。我的语文课也被评为优质课、示范课。这些,都是读书的滋养和馈赠。

窦桂梅老师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玫瑰与教育》。其实,窦老师不就是教育征途上那株带给人们希望与温暖的玫瑰花吗?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书香玫瑰
玫瑰飘香
褪色的玫瑰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玫瑰(外一幅)
最是书香能致远
墨韵书香
书香海报
玫瑰金的温柔
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