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想感召:共和国教育标杆追寻记

2019-10-28李淳

师道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思想教育

李淳

日月垂光,山川焕颜,弹指一挥间,我们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岁华诞!回望过往峥嵘,每一个教育人无不感怀良多,无论是国家教育整体的进步,还是个人教育事业孜孜的探索皆令人思之动容,公史与私史之间的交汇叠印更是叫人眼前不觉升腾起一片朦胧的水雾,似见教育如滔滔河流,只顾风雨兼程,奔往未来的开阔……

溯洄从之,尤可感那河床上沉淀的岁月。当每一人悄悄展开属于自身独一无二的教育生活的叙述时,源头总是要落在对一种精神榜样的凝定上,这就是教育大地之上的标杆,它让你的爱有方向,让你在最艰难的时候咬着牙幽闭退缩的种子,直至你内里真正敞亮,并把你在意的善良全部补齐。

但是我们有时也会对前人的成果闭口不谈,因为前辈很多出色的教育主张已成为今天教育一些基本的范式,大量优秀的教育思想如今也成为一种背景认知,可谓“化作春泥更护花”。完全可想见,新思想在酝酿时多么艰辛,“两句三年得”,而一旦面世,又多么令人惊艳!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公允予其历史之肯定,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同时也是精神感召的结果。真正具备心灵温度的教育精华,无论在何时重新观望,依然令人一往情深——专业技术可被超越,思想之光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的问题是,标准更加繁多,信息更加难辨,功利更加紧迫,技术、资本与都市又以狂妄的姿态,将自然和詩意席卷而去,天人谐美成为一声无谓的叮咛,传统堕于支离,拜物躁于百端,社会变得既焦灼又惶惑。可是,教育的旅行还是要展开有力的风帆!惟有朝向生命尊严与精神高贵,教师工作方能孕育更新之可能。无论求解的方式如何不同,大抵的出路仍是要于无可避畏的承传的义务中,融思于教,融学于常,以教育智慧遣散存在虚无,避免沦向娱乐时代的粗芜。“大知观于远近”,当我们愿意细细集纳那些散佚于教育山河的思想片羽,为之辨认、记录、咀嚼,将会更加明白教育的圣徒如何深切地爱着他/她的学生,又如何用心张罗每一天的日出日落,同时也更加懂得教育如何成为他/她可潜可游的世界,并成为内在意义的度量。我们耐心寻找和珍藏的教育往事,它带着根和水气、充满奇妙的波息、“合于《桑林》之舞”……这些美好必将持续暗示我们超越平庸生存的沉溺,并指导我们模仿着进入忘神的境界。王元化曾说,“什么是乐呢,就是达到一种忘神,你不去想它,它也深深贴入到你心里边来了。”教育大家,必是能于教育中得大乐者。而真正体贴教育,亦必能使“教育对人成长之体贴”的命题绽解不尽的意蕴。

吴非老师曾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有限”,又言“不要指望工作‘顺利,别忘了我们的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可谓先行者的醒语!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非凡教师总是让自己的精神领有强力拓展和磊落自洁的坚定,在教育的磨砺中追取灵感,跨过生命种种的不由自主,使知行展露自属的风貌。

瞻仰崇高,找寻历史的火种,同时开启个性的远征。找寻他人,毋宁说是找寻自己,找寻自己在教育大时代中的位置——那再也压低不了的鸡鸣之声已被我们为长夜孤寂的回声所灌注的耳朵听取——舞动只为心跳。永远逝去的浪潮,永远重卷的激情,我们的故事已经开始,而其中的一些,或在渐渐生长为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精神思想教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