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作品中的比喻策略

2019-10-28刘淑波

城市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喻体比作喜剧

曾 炜,刘淑波

喜剧作品中的比喻策略

曾 炜1,刘淑波2

(1. 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2. 长沙师范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长沙 410100)

比喻是喜剧作品人物台词常用的手法。比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的认知方式,投射的基础是二者的相似性。喜剧作品中比喻的常用策略主要有“以物喻人”“以谐喻庄”“以贬喻褒”“以实喻虚”,喜剧性比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具有某种不谐调性,且常常与夸张的手法相伴随,用以揭示所关涉的人及相关之物的“丑”。喜剧性比喻是一个复杂而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喜剧;比喻;不谐调

比喻是日常生活与文艺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指出,比喻就是用“另外的事物”来形容、说明与之相似的“思想的对象”,[1]其中“思想的对象”是“本体”;“另外的事物”是“喻体”。学界对比喻关注已久,例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夫比之为义,取类无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揭示了喻体选择的多样性。Lakoff &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现已发展为认知语言学领域最成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并被广泛运用于分析不同文体中的隐喻。在国内,metaphor一词用于认知心理分析和理论阐述时,译作“隐喻”;而在指语言表达式时则用“比喻”。有关比喻的研究侧重内涵、类型、结构模式、句法形式、在具体语体语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如刘大为、刘春卉、缪俊、黄卫星、蓝纯、杜翔等。[3-9]

在娱乐文化时代,喜剧盛行。比喻也是喜剧作品中的常用手法,但学者们大多只在修辞范畴内列举式地提及比喻在喜剧作品的运用,尚未对喜剧作品的比喻策略进行细致描写与深入解释。本文以情景喜剧及央视春晚相声小品①本文所用的情景喜剧语料是从《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爱情公寓3》及《炊事班的故事》中获取。为语料,探讨喜剧性比喻策略的主要类型、特点及产生机制。

一、喜剧性比喻的构成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比喻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目标域即比喻的“本体”,是说话人所要描述的目标对象;来源域即“喻体”,是说话人对目标对象描述所凭借的对象。通常是借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来源域描述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之所以可以将来源域的概念投射至目标域,以认知来源域的方式来认知目标域,其原理在于二者的相似性。一般的比喻,目标域与来源域之间的相似性关联度较大,为听说双方或操同一语言或语言变体者所共知。比如“姑娘像花儿一样”,其相似性在于“美”。

喜剧作品中的比喻经常是“笑点”担当,因而与日常生活、一般文艺作品的比喻不同。主要表现为目标域与来源域之间的相似性,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目标域与来源域之间的投射,通过喻词相衔接,目标域与来源域相似性关联较小的,往往还需要在比喻的上下文中明示其相似性,才能为听话人理解。比如“你这脸跟上下五千年似的,沧桑啊!”其中的“沧桑”必须出现,听话人才能明确地理解“脸”与“五千年”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比喻的构成可图示如下:(见图1)

图1 比喻的构成

在比喻研究中,需要将非比喻与比喻区分开来。当我们把一个人、一类人当作另一个人、另一类人进行描述时,如果二者的相似之处是可度量的属性特征,如“小李跟小王一样高”,“高”是可度量的属性特征,该句为比较句,而非比喻句;当所描述的相似之处是不可度量的属性特征,如“小李跟张飞一样鲁莽”,“鲁莽”是不可度量的属性特征,则该句为比喻句。

二、喜剧性比喻的常用策略

比喻可区分事物性比喻和事件性比喻两大类。刘春卉指出,“人们通常先入为主地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理解为事物,用事物“异质”来判定比喻句,结果造成不少比喻判定中的两难局面,其原因就是忽视了事件异质与动作行为异质这两种情况”。[5]按此观点,从本体与喻体的性质来看,比喻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事物类与行为类。例如:“肥肉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是事物类比喻,将肥肉比作“弹簧”。“买个衣服就跟剜你心似的”,是行为类比喻,把花钱买衣服比作“剜心”,极言“心疼”的程度。

在喜剧作品中,比喻从本体与喻体的性质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事物互喻策略

事物类比喻,理论上包括“人物互喻”“物物互喻”“人人互喻”三类。在喜剧中“人”是作者揭示的对象,也是听说双方更为关注的对象,更容易成为听说双方认知中的“目标域”,因而“物物互喻”较少,“人物互喻”占绝对优势。

“人物互喻”包括以物喻人和以人喻物两类。“以人喻物”把物当作人来写,是以物为“目标域”,通过认识“人”的方式来达到认识“物”的目的,与“由人及物”的一般认知规律不符,为非常规的隐喻方式,因而此类比喻较少。例如1998年春晚相声《回家》,宋丹丹为了说明二手货不值钱,将二手货比作二姑娘,二姑娘就是那“离了婚的姑娘,马上歇菜”。

“以物喻人”即把人当作物来写:

1)志新:就她?你也太小瞧我贾志新了吧?谁正眼儿瞧过她呀!,知道我们当年管她叫什么吗——老玉米!

(《我爱我家》第4集)

2)大周:你看你看,。

(《炊事班的故事》第14集)

3)姜昆:我们那居民楼,夏天老停水,给孩子洗澡得干搓泥儿,!

(1988年春晚相声《电梯奇遇》)

上述三例喻体的典型性特征非常突出。苞米穗子典型特征就是那金黄色干枯的玉米须,贾志新为了表现郑燕红那种“又干又瘦,一脑袋黄毛”的“丑”,并且“没有正眼瞧过她”,把她比作“苞米穗子”“老玉米”。机关枪最典型的就是那连续的发射,大周把小姜的嘴比作机关枪,把他嗑瓜子动作的“快”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而胡萝卜其显著特征便是全身通红了,姜昆把自己楼的那些洗澡干搓的孩子比作胡萝卜,让观众想起干搓后孩子们红彤彤的身子。这些比喻生动形象,也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让人觉得非常形象又滑稽有趣。再如:

4)黄宏:你纯属瞎扯,你要跟我离婚了,我再找一个,。

(1998年春晚相声《回家》)

5)刘伟:。

马季:怎么讲?

刘伟:。

马季:那。

刘伟:我这怎么讲?

马季:啊。

(1996年春晚相声《老少乐》

将二婚对象比作“二锅头”;将人比作“五粮液”和“沧州蜜枣”,乍一听去,始源域事物的属性特征并不明确,是主观而开放的。目标域(本体)与始源域(喻体)之间为非常规关联,因此说话人必须将二者的相似性明示出来,从而建立起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比喻才能为听话人所理解。因此,说话人将二锅头的特点“闷着更香”补充出来,意在建立二婚对象与二锅头之间的关联,说明二婚对象可能比原配更好(当然,这是夫妻间的气话)。说话人揭示五粮液“有股子老劲”这一优势,意在表达对听话人马季致以长者的尊重;而听话人回复对方为沧州蜜枣,是“小的更甜”,也顺势实现对矮小精干的刘伟的夸赞,你来我往实现了听说双方之间的互相吹捧。

“以物喻人”是喜剧中最常用的比喻策略,类似再如1995年春晚相声《父亲》于海伦把对方比作“大马猴”;1993年春晚相声《楼道曲》中唐忠杰把自己的脚比作“毒气导弹”;2012年春晚相声《荆柯刺秦》中黄宏把沙溢比作“鸡”,把他的姿势比作“鸡下蛋”;1999年春晚相声《小崔说事》中把人脸比作“鞋拔子”;2000年春晚相声《青春之约》中把人比作“北美洲的绿毛鹦鹉”“澳大利亚的考拉”“美国火鸡”等等。以物喻人的比喻句数量多,生动、通俗,极具生活气息,且多半是不具有美感的事物,表现了说话人对目标域所持的语用态度②Charteris Black 认为,隐喻有三重功能:为语词制造新意义的语义功能,在类比的基础上帮助我们理解目标概念的认知功能,传达说话人及影响听话人对目标概念的评价的语用功能。Charteris 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37-39.,是挖苦、戏谑的。

(二)庄谐互喻策略

庄谐互喻主要出现在行为类比喻句中,包括以庄喻谐、以谐喻庄两类。以谐喻庄,是以诙谐的方式描述生活中严肃庄重的事物,给人以严肃性消解之后的轻松感和娱乐感。

6)秦海璐:你这些意见也都提得很好哇,为什么不早点说呢?

孙涛:处长,,你能一开始就扔炸,你万一把自己炸死了咋整呢?

(2018年小品《提意见》)

7)陈佩斯:你没蒙?打从年初你就跟我姐说什么?娟儿,我可能马上就要调一级了。这都年底了怎么还没动静啊?

朱时茂:他领导上有个统筹的安排嘛。

陈佩斯:你啊,,拿小舅子寻开心还行。

(1992年春晚相声《姐夫与小舅子》)

例(6)是以谐喻庄,把提意见不能开门见山,比作斗地主不能一开始就扔炸,把严肃的话题切换到极具生活化的场景中,顿时消解了当时尴尬严肃的气氛,带有了鲜明的喜剧色彩。例(7)把朱时茂升职无果比作“耗子扛枪窝里横”,纯属“欺负自己家人”。

以庄喻谐,以庄重的事物或庄重的口吻,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给人以讽刺感和滑稽感。在喜剧作品中,谐事自然更有可能成为被娱乐的对象,其包涵的喜剧性色彩很浓厚。

8)戈玲:我们觉得你还是应该抒完情再谢世,就像先驱赴刑场之前一样,全都嘱咐完了,再笑迎屠刀。

(《编辑部》第3集)

9)志国:爸,您这不是前功尽弃了么您?

傅老:弃就弃吧,……

(《我爱我家》第27集)

例(8)以庄喻谐,戈玲把剧本中的先抒情再谢世比作先驱赴刑场,把普通人的无病呻吟比作庄严的事件,来讽刺“谢世”这一不必要的举动。例(9)傅老把戒烟当作革命,把生活中的小事情严肃化,体现戒烟对傅老身体的重要性,同时,也不失滑稽有趣。

“庄谐互喻”多为以庄喻谐类,这是因为喜剧多以日常生活中那些非庄重的事物为嘲讽、戏谑的对象有关。类似的用例再如1988年春晚相声姜昆把群众围观他自己比作“瞻仰遗容”。《我爱我家》中志新把小孩的喊声比作“命令”,志国把自己和妻子的合作比作是“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等等,把日常的普通的事情严肃化,甚至带有夸张的色彩,从而使事物更显幽默滑稽之感。

(三)褒贬互喻策略

褒贬互喻包括以贬喻褒和以褒喻贬。以贬喻褒是指用贬义消极的内容为喻体,比喻那些本来蕴含积极和褒义的事物;以褒喻贬则相反。褒贬互喻往往用于揭示被关涉人物的动机与效果、预期与现实之间的乖讹。

10)和平:唉,爸,您说我这是不是有点儿像侨装改扮的女地下工作者?

傅老:不像,。

(《我爱我家》第14集)

11)赵本山:睡的腰上疼,吃的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

(2000年春晚相声《钟点工》)

12)子乔:关谷,虽然我平时相当低调,但是你必须承认,我公寓一哥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美嘉:,还公寓一哥,搁垃圾的搁吧?

(《爱情公寓3》第2集)

13)岳云鹏:只要我们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冲、冲、冲,我们就会成为——

蔡明:!

(2014年央视小品《扰民了你》)

上述的各比喻句中,说话人所提及的本体在听话人那里都有确定的褒贬预期,可是说话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借用喻体使本体原本蕴含的褒贬期待落空,从而实现本体关涉对象预期与现实之间的乖讹。例(10)乔装打扮之后的样子,心理预期是“女地下工作者”,却被对方比作了“日语没学好的满州歌女”。例(11)把幸福比作“遭罪”,例(12)把“公寓一哥”比作“马桶圈卡出来的”,例(13)把往前冲的励志形象比作“马桶”,都是后一说话人将本体所蕴含的褒义期待通过贬义性的喻体,使前一说话人的褒义性预期落空。

类似的例子再如《青春之约》把袖子比作“鸡毛掸子”,把裙子比作“炸了毛的鸭子”;《炊事班的故事》中大周把小姜的发型比作“牛犊子舔的似的”,老高把大周的请客比作“喂兔子”,大周把连长的脑袋比作“地雷”;《编辑部的故事》中刘书友把牛大姐的演讲比作“念讣告”;牛大姐把戈玲画的眼影比作“酱豆腐”,都属以贬喻褒的手法,把原本满满的正面评价期待回以贬义的、消极的描述,以达到丑化本体的效果。相反,以褒喻贬的策略在喜剧性作品中极少见到,这是因为“丑便是喜剧性东西的起点和本质”③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选[M]. 辛未艾,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177.,自然不会把本身丑的事物再往美里写,而只会把丑的事物身上的那些伪装撕下来,回归丑的本质。

(四)虚实互喻策略

“虚实互喻”类比喻,包括以虚喻实,借抽象虚化的事物来比喻具体实在的事物,增强陌生感,耐人寻味;也包括以实喻虚,借实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虚化的事物,让观众更易于理解。例如:

14)大周:说什么呢?那是种菜不是玩,?

(《炊事班的故事》第15集)

15)志国:你等会儿你等会儿,我怎么。

小莉:!真后悔当时心一软,没一枪把你打死,让你溜了,一直隐藏到现在。

(《我爱我家》第115集)

16)蔡明:?

(2018年春晚小品《学车》)

17)小胡:那煮粥和我写文章有啥关系?

一班长:那怎么没关系?。

(《炊事班》第12集)

前三例是以实喻虚,例(14)因为炊事班成员希望盖一个豪华的蔬菜大棚,但是大周从中反对,说不能把虚的“诗意”“浪漫”当作“茄子”“萝卜”,言下之意“诗意”“浪漫”毫无用处,当然也体现大周句句话不离本行,活脱脱一个实用主义者。例(15)小莉把抽象的爱情比作打猎,比作一场角逐,使对话生动形象,具有喜剧色彩。例(16)把男人的情商比作“12分都扣光了”,即夸张地说明了男人情商之低,也非常应当下学车之景。再如《我爱我家》中志新把傅老的“会议精神”与“饭菜”作比,旨在说明会议精神搁几天不会坏。例(17)是以虚喻实,把煮的粥比作写的文章,都是稀的,没有干货。

喜剧作品中的以实喻虚,其目标更多的不是为了解释那些抽象的虚化的概念以便人们理解,而更多的是为了俗化那些抽象的概念,以达到消解所关涉对象严肃性的目的。因喜剧作品大众化的特征,在虚实互喻策略中,多使用以实喻虚策略,而以虚喻实则大多在一些书面语特征明显的文学作品中出现④据言文(1995)的研究,《围城》中较多使用以虚喻实的比喻策略。详见言文,《围城》“比喻”幽默艺术谈,1995(3): 29-30.。

三、喜剧性比喻的特质

我们知道,类似“姑娘像花儿一样”这样的比喻并不产生喜剧效果,而类似“这脸长得上下五千年似的,苍桑啊”就带有喜剧效果。一个比喻句是否具有喜剧性,我们可以从比喻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

(一)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不谐调

“不谐调”是喜剧重要的构成因素。黑格尔曾说:“任何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对比,任何一个目的与手段的对比,如果显出矛盾和不相称,因而导致这种现象的自我否定,或是使对立在现实中落了空,这样的情况就成为可笑的。”⑤黑格尔. 美学: 第3 卷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91.这种矛盾与不相称,便是“不谐调”。可笑的东西总含有某种不谐调的东西在内。

如果我们将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与其具有某种不谐调关系的认知域时,即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某种不谐调关系时,该比喻句便有可能是可笑的。如前所述,“姑娘”和“花”并不产生不谐调的对比关系;而“脸”和“上下五千年”一个生动具体,一个空泛抽象,强行将二者联系起来,让人感觉很不谐调。再如:

18)董建春:我看你长得。

(2018年春晚相声《单车问答》)

19)刘书友:“尤其是那余德利一打就是半个小时,看他腰上别的那个BP机,,没完没了地叫。”

(《编辑部》第3集)

人的长相与“长瓢茄子”,腰上的BP机(本来是个挺有身份的标志)与那满地里都是,没完没了叫个不停的蛐蛐,它们之间固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明显不谐调性,大大丑化了本体的形象。

(二)以夸张为增强“笑果”的手段

喜剧性比喻与一般比喻的差别在于,喜剧性比喻往往将目标域的某些特征突显、放大,即借用夸张的手法建立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联。这些夸张后的来源域具有鲜明的传达说话人或影响听话人对目标域评价的语用功能⑥同注②。例如:

20)牛大姐:挺干净的小姑娘,涂它干嘛啊?老了再说。

刘书友:我也觉得效果不好,。

戈玲:妨碍交通吗?

(《编辑部的故事》第20集)

21)小凡:我觉得我一人儿就能全吃光。

志新:?

(《我家》第17集)

例(20)中刘书友觉得戈玲化的妆效果不好,把她比作“乌眼青”“兔爷”,把脸上的腮红比作两个红灯笼,夸张地表达了说话人对其化妆效果不佳的评价,而当事人反问“妨碍交通吗”,则是更进一步的夸张,大大地增强了喜剧色彩。例(21)志新把小凡回家比作鬼子进村,是对小凡饭量大的夸张说法。再如《我爱我家》中圆圆把她爷爷唱歌比作“地震前兆”,和平把公公比作“家里的镇妖石”,这些都是夸张式的比喻说法,让人忍不住发笑。

(三)以揭示本体的“丑”为目的

朱光潜将喜剧对象分为三类:“容貌的丑拙”“品格的亏缺”“人事的乖讹”⑦参见张健. 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6): 9-57.。人们常常借助比喻中的喻体,间接地揭示所喻对象容貌的丑拙、品格的亏缺和人事的乖讹。在这个语言狂欢的时代,“容貌(包括体态)的丑拙”和“品格的亏缺”,这种浅层次的“丑”成为最常见的喜剧对象,反映了喜剧创作者对“审丑时代”大众审丑心理需求的迎合。喜剧作品中的比喻策略及其语用功能,如下图所示:

图2 喜剧作品的比喻策略及其语用功能

喜剧就是要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⑧鲁迅. 鲁迅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297.。上文提到,比喻句中人与物、庄与谐、褒与贬、虚与实可互喻。但是,因为喜剧作品中说话人首要的语用目的是将所关涉的人及其相关之物所附丽的那些虚假的、无价值的外衣撕破,揭示其丑陋的、畸形的本质,因而在喜剧作品中互喻经常是单向的,以“以物喻人”“以谐喻庄”“以贬喻褒”“以实喻虚”为主(如图2所示)。

喜剧性作品台词中的比喻句,其目的在于形象而又夸张地丑化所描述的对象。这样的用例除了上文所列举的,比比皆是。例如1999年春晚的相声《小崔说事》中赵本山把自己比作“旧船票”,把宋丹丹比作“破船”;《我爱我家》中志新把自己和燕红的吵架比作“鸡吵鹅斗”,傅老把自己的媳妇比作“日本话没有学好的满洲歌女”,小张把自己比作“披着羊皮的狼”“装成美女的蛇”“吃不着葡萄的狐狸”“混进羊群里的骆驼”等等。上述各例,喜剧作品中说话人不仅丑化别人,同样也丑化自己。喜剧作品中比喻的丑化目的是彻底的,丑是喜剧性东西的起点和本质⑨同③。

喜剧作品人物台词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使语言出神入化,熠熠生辉。比喻可使陌生的变得熟悉,使抽象的变得具体,使深奥的变得浅显,使平淡的变得生动。但是“真正喜剧性的(笑谑的)东西分析起来困难,原因在于否定的因素与肯定的因素在喜剧中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它们之间难以划出明显的界线。”⑩巴赫金. 文本、对话与人本[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61.本文对喜剧作品人物台词中比喻策略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喜剧性比喻的结构、生成机制、使用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喜剧作品中比喻策略的差异,喜剧性比喻策略的继承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73.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0: 4-6.

[3] 刘大为.“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质疑与比喻理论的建构[J]. 修辞学习, 2004(2): 13-17.

[4] 刘大为. 从事物性比喻到事件性比喻[J]. 修辞学习, 2002(3): 14-17.

[5] 刘春卉. 异质性的类型与比喻句的三种结构模式[J]. 修辞学习, 2007(6): 41-44.

[6] 缪俊. 从概念整合理论看比喻的句法形式[J]. 修辞学习, 2007(l): 21-23.

[7] 黄卫星. 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J]. 当代修辞学, 2011(1): 53-62.

[8] 蓝纯. 从认知视角看佛经《宝积经》中的比喻[J]. 中国外语, 2012(4): 84-94.

[9] 杜翔. 时政类词语的比喻引申与词典释义[J]. 中国语文, 2017(6): 747-751.

On the Metaphorical Strategies in Comedies

ZENG Wei1, LIU Shubo2

(1.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ueyang, Hunan414006, China; 2. Changsha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Primary Education, Changsha, Hunan410100, China)

The metaphor is a common language strategy in comedy characters’ lines. The metaphor is a cognitive way of “projecting” from one cognitive domain (source domain) to another cognitive domain (target domain). The basis of projection i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four strategies of metaphor in comedies: “using things to describe people”, “using harmonious metaphors to describe solemnity”, “using negatives to describe positive”, “using specific to describe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is incongruous, it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exaggeration, in order to reveal the “ugliness”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and related things. The comedy metaphor is complex and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comedies; metaphor; disharmony

2019-08-15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1B056)

曾炜(1978-),女,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社会语言学研究;刘淑波(1990-),女,湖南宁乡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社会语言学研究

H 15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9.05.016

2096-059X(2019)05–0093–06

(责任编校:王莉)

猜你喜欢

喻体比作喜剧
比作诗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油菜花开
喜剧世界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英语中的明